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果按照佛教的仪轨和制度严格的讲,给手串、首饰、钢笔乃至汽车做的这些仪式都不能叫做开光,可以叫做加持。开光是一种佛教的仪式,也就是在佛像、神像塑成以后,将要被放置在佛殿、佛室中开始供奉时,要举行一个供养启用仪式,表示佛像已不再作为一个商品形式而存在,而是一尊受我们礼拜、恭敬、供养的应身佛。(应身佛就是指供养佛本人,例如在两千五百年前供养当时的释迦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那些有些都是很好的水果乃至食品,结果全部丢掉了,造成很大的浪费!一个正信的佛,该如何来看待这样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部分,我们知道:现代的佛教寺院很多,常常有举办各类各型的不同,有些当中常常都会有所谓的蒙山施食的仪轨来施食给鬼道众生。而一般的寺院之中,常常在举办蒙山的仪轨之后,会看到有些寺院的人他们把这些曾经于蒙山之中所使用祭祀过鬼神的种种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事这两个字,从字面上说是关于佛教的事,或者是关于佛陀的事;那究竟是什么事呢?答案可能会因为一个人对于佛教以及佛陀的了解而有所不同。还没有深入经藏,对于佛教以及佛陀只有初步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佛事就是供佛、拜佛、念经、诵咒的这些仪式,或者是在佛菩萨形像前举行拜忏、追福、消灾、超度等一般所称为的这些的活动。这样的认知到底对还是不对呢?我们不妨先来探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未来的发展,是有赖于出家以及在家等四众来共同发展。如果单单寄望于出家众,很容易就会使得出家众偏向在个人崇拜上来用心,这样子很容易会让佛教全面走向常见化以及世俗化的。而如果能够使在家、出家两方面平衡发展的话,便可以由一方来导正走向歧路的另外一方,这样才能够让佛教的未来,有较为健康的生存以及弘传的空间。如果真能够这样,才是现今以及未来佛教四众弟子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过,千万要特别注意的,不可以用“坦特罗佛教”佛菩萨像,因为那是不清净、污秽的!为什么?一者,坦特罗佛教的佛菩萨像,如果详细去观察,有很多是故意袒胸露乳的,或者是抱在一起的,或者打的手印却是另有所指,乃至露出凶神恶霸相的护法神像,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要这些“佛菩萨”像呢?这是因为他们主张:要不断的保持遍全身快乐的觉受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殿堂仪规『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3.唯有诵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食物:因为大乘佛教所行的是菩萨道,希望能利益所有的众生,不要因杀生而与众生结下恶缘,所以供佛的食物应该采用素食,一般则可用水果代替。各种时新果品、食物(素食),皆可供陈。供时应默念偈诵:“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6)供品之添换:香一般可早晚课时随供。香炉中换下之米,可全施鸟雀。鲜花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居士入寺应知(1)作为佛教的在家居士,入寺准备做些什么,应该事先定好计划,或是拜佛,或是听法,或是问候师父……最好不要盲目地前来。譬如你是来供佛的,那么你可以带鲜花、水果、素菜等等,但是也不必带太多供品,重要的是带来一片虔诚心。甚至你可以不带任何供品,只用欢喜心供佛,或者发心到寺院里帮忙做点事,这也是很好的供养。(2)进寺门前要端正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在佛陀出生前的千百年当中,并没有佛教、佛法这个名词;但是呢,五乘的佛法当中实际上的内容,早已经传遍了本地、深植人心。也因此在文化的考证上,许多现代的学者认为:佛教的出现,不过是继承与整理了原来就已经非常多元的印度文化而己。大部分欧美的学者都同意。在佛教中主要所出现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之前的印度文化,例如雅利安的吠陀文化或者是传统土著的文化当中找 | admin 2018-07-22 |
![]() |
要思惟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佛教这个词是因为传法者是佛,所以才会有佛教。可是到了末后世以后,修学者又因为各自的偏好或是观点,因而分宗立派。但是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是说修学佛法。再加上说,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这里面讲到的内容,是谈到中国在佛教初传时期所建立的一些宗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先让大家了解佛教初传的一些背景。我们就先简单来看看,佛教初传应该是在西汉末东汉初的时候,那个时候有开始翻译佛经。那着名的译师、着名翻译经文的法师,包含有安世高,他有翻译了《转法轮经》、《八正道经》;或者是另外一位法师叫作支谶,他翻译了《道行般若经》、《般若三 | admin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说,“佛教”其实指的就是佛陀的教导。那佛陀的教导,比方说里面还有所谓的“四不依”,也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个是四不依的内容。那“门”的部分呢?我们说门就是所谓的分类的意思。所以,如果我们说“教门”或是“法门”的时候,我们指的就是佛陀的所有教 | admin 2018-07-22 |
![]() |
佛教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常学佛人会感觉到有疑惑的问题,把它们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是:佛教共有多少宗派?到底佛教里面有多少个宗门的各教派呢?首先,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快要往生了,他的大儿子最先赶回家,就在爸爸的耳朵旁边嘟嘟嘟嘟,然后说:“爸爸!你要记住啊,要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 admin 2018-07-22 |
![]() |
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到,真正研究印度哲学的这些学者们,他们一致都认为说,佛教里面的各种教法元素,绝大部分在古印度当中都已经出现过了。所以甚至于比较极端的会说,佛教并没有超越之前《吠陀经》的哲学。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之前的吠陀哲学当中,已经有如此多的东西它跟佛法的内容是非常相近的,这是为什么呢?上一次也说到,那是因为有许多的菩萨们,他们在佛陀降 | admin 2018-07-22 |
![]() |
无著大师以此因缘继承了龙树、提婆的法脉,本宗称为“法相唯识宗”,西洋学者称之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据《大唐西域记》说,无著菩萨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学《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所作的《摄大乘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是最先将佛陀“唯识”教义主旨加以组织化的论著。因此圣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同被尊为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 | admin 2018-07-22 |
![]() |
佛教在这个时候一时归于宗门正义,也就是说在窥基大师的弟子慧沼菩萨的这个阶段里面,法相唯识宗一时大盛。慧沼弟子智周大师也作了《唯识演秘》等,用来解释《唯识述记》等等玄旨,佛法大兴。但是这个法相唯识宗一直到晚唐以后,也就是说到唐朝末年,因为后继无人,宗风就渐渐的颓失了,就不如禅宗的继续阐扬、光耀门庭。这部分是属于法相唯识宗的最主要的一个沿革。今天时间已 | admin 2018-07-22 |
![]() |
不过依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虽然熊十力他本身不是佛教徒,但是他的见解超过吕澂,他的见解远胜过吕澂;因为他所立的这个宗旨,他所立的这个立义是不堕断灭空的,这个是比较符合三乘菩提的宗旨——虽然他是执着意识心的这个变相的这个部分,但是其实他是不落入断灭空的。而熊十力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没有明心;而吕澂的问题,也是因为没有明心。而若有明心的话,若 | admin 2018-07-22 |
![]() |
窥基弟子慧沼菩萨,继承宗义,作《唯识了义灯》等论,评定诸师别别异论,佛教一时归于宗门正义。慧沼弟子智周大师,复造《唯识演秘》等,以释《唯识述记》玄旨,佛法大兴。至晚唐已,后继乏人,宗风渐颓,不如禅宗之继续阐扬,光耀门庭。此宗依六经十一论,所弘宗旨函盖三乘一切佛法,始教终教通教别教具摄圆融;唯识五位,函盖三乘解脱果菩提果,函盖别教五十二位修行次第,含 | admin 2018-07-22 |
![]() |
圣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阐明“如来藏法”,乃是在佛教刚刚步入像法时代之初期,他不但适时赓续了佛陀的正法,同时也是改写了后来佛教历史的关键人物。历代中国僧人憨山大师、慈舟大师、蕅益大师等等,及日本人汤次了荣,对此论均有著作阐述,此论萌发了中国及日本大乘佛法的种子,后世藉此因缘启蒙,而皈依三宝者甚多。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其实在部派佛教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人了。所以《华严经》它是摄属在五时三教的第一时里面,所以又叫作始教,也叫作顿教。这个是佛在菩提道场里面,为了度这些人天众,其实最主要是为了要杜绝后面的人会去谤“佛是次第成佛,佛法是次第圆成的”。但是很可惜,佛虽然是这样子的教示,但是还是有人陷入这样子的一个状况里面。所以我们不应该单单以《华严经》的宗旨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