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给大家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用戒律来看;值得跟着他学习佛教教义的善知识,必然是持戒清净的,必然是持戒清净的,他个人不能够违犯了佛教的这些戒律。当然观众们可能有时候会听到说,有一些人会说,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着跳。这个言下之意就是说,上师们所做的任何的光怪陆离的事情,们都不应该用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看,因为修行证量还没有到那边。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我们首先要讲的是,那一定得要选择佛教的道场。常常我们会看到说,有某个道的道场往往在表相上面,看起来好像也是跟佛教的道场一样;可是往往进到里面去之后,才跟大家说,这个是某某道的道场,这样子的话就不好了。基本上,我们按照道理来讲,要学佛法,当然就一定要找佛教的道场。现在问题就是说,除了它是佛教的道场之外,还应该要注意什么吗?我们给大家很简单很简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许多的佛教团体实际上非常积极地参与世间的事务;可是,不管是再怎么积极参与世间的像这些行善的事情,那出家毕竟就是出家。所以刚才我们讲的,基本上的关于夫妻、亲子、眷属之间,关于社会上的士农工商的这些事情,一旦大多数的人都出家之后,这些事情恐怕维系上面就会变得很吃力了。如果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每一世都是只有出家的话,也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教的修行来讲,可以选择出家,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以前我们曾经听到有部分的团体在说: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在家人只能够护持出家人,在家人这一辈子并不适宜直接修行的。这种说法呢,其实是违背了佛教的精神的。因为光是在佛陀的时代,在家修行的菩萨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绝对没有所谓的在家人不能够修行,只能护持出家人的道理。实际上应该是要讲,出家、在家是不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东方的印度教其实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词,他们也在说世间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幻化的,所以大家不应该费很大的力气去执著这些幻化的事物,而应该清净少欲,才能够跟真正的梵合而为一等等。像这类型的说法,在印度教里面也是屡见不鲜的。再来看的本土,有所谓的老庄道家。在老庄道家里面,其实关于少欲、知足常乐这方面的教诲其实也很多。比方说,老子就认为说,追求外面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中所说的法,是指三界当中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法,法也是五蕴——又叫五阴。法又分为色法与心法,色法是色蕴,而心法则是识蕴、受蕴、想蕴及行蕴。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我们透过五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的做法不是很好吗?不是很有智慧吗?四者、学佛人去赌博,让世间人对佛教徒产生负面的想法乃至指指点点,不仅对自己不好,而且会让别人造口业,那不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行为。所以学佛人应该洁身自爱,不应该去赌博。最后做个总结:不论是占卜、算命或者是赌博,学佛人都不应该参与其中,它不仅仅违背佛的戒律,而且会让人得到不好的习性;因此,学佛人不应该去占卜算命以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南传佛教的《本生经》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结夏安居的时候,王舍城里面,有一位看相算命的婆罗门,这一位婆罗门认为,被老鼠咬过的衣服是很不吉利的,而且还会带给人危险。不但自己不能穿,也不可以给别人穿,不能放在家里,更不能用手去碰触,如果不尽快的把它丢弃,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可怕的灾难。有一天这位婆罗门发现,自己箱子里的新的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教里面所讲的劫,有时候指的是灾厄或者是说灾难,有时候指的是时间。那在这里所说的在劫难逃的劫,指的是灾厄,对于时间的部分我们后面再来谈。首先,我们先来探讨在劫难逃。从字面上来看,什么叫作在劫难逃?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灾厄他没有办法逃离,或者说一个人无法免除他所面临的灾厄,那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就说在劫难逃。譬如说,某一个人他明明不是要搭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的将佛法作文字比较,或作西洋哲学比对、会通等现代式的佛学学术研究,这是把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得名闻利养,是连对佛教信与仰都没有,更谈不上解心,但这竟成了现在许多出家人的修学方法,这是相当可悲的。我曾在一个佛学院旁听,就听到一位年轻的比丘尼举手问教授:我出家是希望能够解脱三界,是为了要知道如何成就佛道,我为什么要学康德哲学?我为什么要学哲学和佛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在我们刚修学佛法的时候,在佛教的立场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佛都一定要先吃素。所以说,如果有人刚开始接受佛法,他受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受了归依之后,他并不需要马上立即吃素;乃至如果说三归依之后,他又受了五戒——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他受持了五戒之后,他也不一定一定要吃素,这个时候他可以吃三净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实际上,只有究竟的佛果,才是佛教所要说明的佛法,因此佛、法、僧里面的法,就是属于这样一乘的,就是属于大乘之法。并不是说,小乘自己得到安乐,然后舍弃一切众生,自己跑去无余涅槃里面休歇;实际上小乘人这样想法是错的,因为真正能够入无余涅槃的,没有三界中任何一个法,只有本来昂扬于三界之外的这一个真如。可是真如的这个心,非常难以理解,而且真如的体性,也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事情发生了,问题还是留着没有解决,徒增他人困扰,也使家人流泪不已,不是吗?以佛教的因果律来说,如果自己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了,问题看起来好像解决了;可是业还没有尽,未来还是要受报的。所以,佛在《大宝积经》曾开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也就是说:今世所应该受的业,如果还没有偿还完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所以佛弟子应该以护持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正觉电子报001期》般若信箱问十二问:发疯与梦境的差别为何?以佛法而观,两者起因差异何在?此两者看来均涉及似带质境、独影境及因明三量中的非量,其中梦境似仅与独影意识有关,而发疯则再加上末那识之妄执,这个正确吗?(摘自正觉电子报第12期般若信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报纸上曾有一案例:甲乙两人皆为佛教四众中人,某乙明知某甲有违反法律的行为,但对警方及检察官之调查时,某乙为守「不说四众过戒」故,并未供出某甲之恶行。请问:若某乙供出某甲之恶行,则某乙即犯「不说四众过戒」;若某乙未供出某甲之恶行,则某乙毁犯「不妄语戒」,而此两戒皆为十重戒,某乙该如何是好?某乙面对警方及检察官之调查时,是否有更的解决办法?答:十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历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五、断疑的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98集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正旭老师开示(原标题: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我们佛教徒为什么要选择素食呢?那是因为长养慈悲心的关系。可是,在我们刚修学佛法的时候,在佛教的立场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佛教徒都一定要先吃素。所以说,如果有人刚开始接受佛法,他受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受了归依之后,他并不需要马上立即吃素;乃至如果说三归依之后,他又受了五戒——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在佛陀出生前的千百年当中,并没有佛教、佛法这个名词;但是呢,五乘的佛法当中实际上的内容,早已经传遍了本地、深植人心。也因此在文化的考证上,许多现代的学者认为:佛教的出现,不过是继承与整理了原来就已经非常多元的印度文化而己。大部分欧美的学者都同意。在佛教中主要所出现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之前的印度文化,例如雅利安的吠陀文化或者是传统土著的文化当中找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