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从基督教看佛教:(1)佛教是偶像崇拜——佛教是偶像崇拜吗?相信任何一个读过金刚经等般若典籍的人,无论是不是佛弟子,看了这句话都会哑然失笑的,究竟的佛法是扫除一切外相的——世间还有比佛法的缘起性空更彻底破除对外相执著的见解吗?这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不着边际的错见。佛教里佛弟子们所顶礼的佛菩萨形象除了为众生种福田外,更是师道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有人据此指责佛教是唯心主义,这里先辨析作为哲学两大阵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偏颇之处,再来区别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哲学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精神)的问题,并据此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论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论 三摩地

2018-07-22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有人据此指责佛教是唯心主义,这里先辨析作为哲学两大阵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偏颇之处,再来区别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哲学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精神)的问题,并据此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论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论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为什麽,修神通必须从意根下手,好比说要修宿命通,你的意识不能贯穿三世,因此由意识下手,一定失败,只有意根能导致第八识流出前生识种,同样的,例如说天眼通修成时,如来藏会长出另一副眼睛,也就是长出另一副眼根,来与天眼境界的色尘相对,而这种能力,说不定藏在哪一套基因裡面,等待意根去把它从如来藏裡唤出,这我们以现今知科学,也无法测知,换句话说,你懂的如来藏与意根作用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佛教对于这四种食——一切众生存在所依的这四种食,佛教是要把它灭除的,因为灭除这四种食,才能够获得解脱。而这四种食跟我们的生活的内容息息相关,因为这个饮食段食,跟我们的六尘的触的食,还有对于生活未来世的希望的意思食,乃至对于六识的贪着,都是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生死的关键。而我们要获得解脱,特别是要获得声闻的解脱,就是要从这四种食的降低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见,佛教是主张有因有果,而且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缘果报的。如果是主张无善恶果报、拨无一切因果的人,经中就会说他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 三摩地

2018-07-22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有人据此指责佛教是唯心主义,这里先辨析作为哲学两大阵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偏颇之处,再来区别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哲学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精神)的问题,并据此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论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论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的僧人为了探索生命的真相与意义,舍弃了世间的五欲享受而出家,僧人出家亦不求独善其身,而是要学有所成后救度一切众生;佛弟子不求征服天下,只求征服自己的贪瞋痴,……故信佛学佛是大丈夫行,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怎么能说佛教是迷信,是消极厌世?有人说“如果世人都出家了,人类岂不是要灭绝?”须知信佛学佛以在家居士为多,并非皆要出家,这个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佛法是为一切的众生的利益在考量的;所以佛教是跟一切的众生、跟一切人都有关系的,是息息相关的。可是,如果只是认为佛教只是一个宗教,跟自己是无关的,因此而对于佛教的兴亡有那种漠然的感觉,那个就是减劫众生的心性。我们就是应该要让佛法能够普遍的弘扬,让一切众生都能够知道,佛法是跟众生能够很密切的相关,可以让一切众生能够解脱于生死,乃至最后获得实相的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见,佛教是主张有因有果,而且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缘果报的。如果是主张无善恶果报、拨无一切因果的人,经中就会说他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 三摩地

2018-07-22

藏传佛教是“顶礼膜拜”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以追求“男女交合”“快乐”为终极目的的一种宗教。“红莲花上的宝珠”图案,其形象很生动,往往作为佛堂的装饰,画一朵灼灼开放的“红莲”花,内有一硕大多子的绿莲蓬,莲蓬上更有一颗光焰闪烁的宝珠,将“六字真言”的梵文原意描绘了出来。密教在义理上较大乘佛学更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是无神论。天人唯是化生,无所依托,随业而生。能出生到天道者,除了生前修有很大善行(上品十善)之外,有的还需兼修相应的定力。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告首迦长者所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禅)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界)天报 三摩地

2018-07-22

通常来说佛教是讲“空”的宗教,佛教的“空”包括的就是“无常空”“缘起性空”“空性”,对于这三个“空”,内涵不同,读者要仔细加以分析,辨别,理解。第五篇总结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及联系第一章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由以上内容,我们知道二乘声闻、缘觉所证菩提,唯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脱果,不能成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自古以来,误导众生的事却是一直都存在著的,而误导众生最严重的则是西藏密宗,又叫作“藏传佛教”,其实是喇嘛教!为什么我要说藏传佛教是误导众生最严重的宗派呢?是因为他们的法─四灌─打从一开始的灌顶,就已经是用双身法的理念来为徒众们灌顶的。当藏传佛教的信徒跟喇嘛们做过结缘灌顶了,真的想要投入藏传佛教去修学时,那就要开始做第一灌了。在第一灌要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其实绝大多数的我们,对于佛教是不了解的。更进一步的说,对于宇宙与人生的切身问题,是漠不关心的。古人曾经说过: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生、不知死,那么我们活着的目的,到底是要做什么呢?佛说,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只占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环境里极微细极微细的一小点而已。一切生命又称为一切有情,因为一切生命各自有种种不同的情感与遭遇,所以又称为众生。一切众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而言,新兴的佛教是作为异端出现的。三、释迦牟尼创教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 三摩地

2018-07-22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第五、佛教是民主的,和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精神,与其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 三摩地

2018-07-22

至于一般人对佛教的种种误解,我把它归纳为八项,以便加以叙述说明:第一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 三摩地

2018-07-22

由这些的经典中佛陀开示的圣教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强调学佛人应当孝顺父母的,而佛陀本身的前世的行谊更是确实地在履践孝养父母。此外,我们可以再从几项佛教中重要的法义,来印证佛教对孝顺父母的重视。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06条/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