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胜义菩萨僧可能现在家白衣相,菩萨出家相的童子、童女相,或少数现声闻出家相,可能已悟得真心,或是已眼见佛性,更有地上菩萨摩诃萨,能为大众宣说少分或多分胜妙的第一义谛法,虽然有不同身相或身分的示现,却都是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才是大乘胜义菩萨僧,才是佛的真子。而声闻僧就算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都还不是佛的真子,因为他们都不敢也不能荷担如来的成佛之道、弘 admin

2020-02-18

所以说既然释迦牟尼佛祂立这样的誓愿,要让众生将来都能够跟祂一样能够成佛,那么祂所要开、示、悟、入让众生了解的这个诸佛世尊的所知所见,那就是佛世尊的认知嘛!那就不只是要了知摩尼宝珠这个如来藏所生所显的那个五阴身是虚妄、种种的我所是虚妄----这样了知以后,具有了解脱的智慧,更要具足有实相的智慧,也就是要证得众生各个本具的生命实相、真如佛性,而且要证知祂的 admin

2020-02-18

而见性指的是眼见佛性佛性一词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禅门里面所谓的重关(即第二关之意;禅门的第三关则是牢关)。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备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虽从真如而来,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譬如灯之与光)。真如无形无相,不可眼见,佛性虽然也是无形无相,但却可以眼见(《大般涅槃经》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识由一切 admin

2020-02-18

那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这个法界实相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那亲证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编案:生起法界实相的智慧仅是进入佛菩提道中实际修练的基础。〕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只能令人成阿罗汉的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 admin

2020-02-18

佛陀在这一方面也教导大家,怎么样才能够找到清净的本心,又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见到佛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于诸法得自在。所以佛陀的教导,大致上我们可以说,就是包含了以上的这些内容。但是这一些以上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在外面,听到外面的说法,就很容易去判断它到底是不是佛教呢?比方说在佛教里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名词,比方说四圣谛、八正道、十二 admin

2020-02-18

而且到最后,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见佛性,成就了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识产生了大圆镜智,不仅能够跟五遍行相应,而且跟五别境、善十一心法相应;而且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无量、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说,大乘的入道必须要以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为基础,如果不是亲证法界实相心,所有这些智慧的圆满是不可能具足的;这些智慧根本不可能出生,更何况谈到具足呢?这个部分 admin

2020-02-18

唯有大乘不共二乘之菩萨法道,才是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因为能证空性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说唯有大乘是第一义法;大乘的空性法函盖了二乘相空诸法,因为包含了三界有为法之相空以及法界实相之空性。也就是说,二乘法其实是从佛法中方便分析而出,用来度化畏惧生死的人,使他们能够现生实证无余涅槃,并且能够不畏生死,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成佛之道;所以说,二乘法本来就是佛菩 admin

2020-02-18

大乘菩提道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着;我所执着已除,续断我见以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眼见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然后再进修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自能通达二乘菩提,也能修证二乘菩提,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渐证诸地无生法忍而渐入诸地,渐次成就佛道。所以大乘学人,如果想要真学菩萨行,如果想要真求佛道,非唯纯求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 admin

2020-02-18

这个自在谈的是什么呢?其实简单的跟大家讲,这里面谈到的就是所谓的真如佛性。那真如佛性,如果能够真正找到真如佛性的话,那我们才能够真正谈到诸法的分别,才能够真正谈到诸法的究竟是如何无分别,并且因此而在所有一切的境界里面,都能够安适自在。这个境界又远远超过于我刚才讲的,在解脱里面的缚结所能得到的境界。所以,从我们刚刚以上的分析,我们再给大家整理一下。我 admin

2020-02-18

上焉者犹如徐恒志、元音老人、上平居士、刘东亮等人(编案:讲经当时上平与刘东亮等人依元音与徐恒志的心中心法离念灵知境界,在网路上大力攻击正觉所弘扬的如来藏妙义),以识阴觉知心的见闻知觉性,住在一念不生之中,错认为是常住的涅槃,所以就认定是真如佛性。下焉者即是藏传假佛教的密宗,以男女双身交合时,专心领受淫乐的一念不生境界,观察乐触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 admin

2019-11-22

譬如珍宝藏,在彼贫人宅,人不言我贫,宝不言我此;如是法宝藏,在众生心中,众生如贫人,佛性如宝藏。为欲令众生,得此珍宝故,彼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CBETA,T31,no.1611,p.815,b3-16)另请参考谈锡永译著《宝性论梵本新译》,全佛(台北),2006年1月初版,页110:【诸烦恼如地深处,如来性则如宝藏。偈言—譬如贫家地深处,具有被掩无尽藏,贫人对此无所知,宝藏 三摩地

2019-11-22

   十住位因缘具足时眼见佛性。十住位所证得的如幻观,使十住菩萨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明心见性时便在剎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眼见佛性之法,与境界相应,受用更大,其解脱正受功德远过于破参明心,是 admin

2019-11-03

 政府哪知道所谓法义的争端,只不过是互相争论“什么是空?如来藏是不是真实有?没有意识的辅助意根能不能控制身体翻身?佛性能不能肉眼看见?密教推崇的男女双修能不能成佛?”这样在一神教看起来很可笑的问题。一神教的大师们研究什么呢?他们研究的是“要不要屠生异教徒?,该不该强J异教徒妇女?叛教者该不该生?如何建立宗教政权?”这样的问题 admin

2019-09-09

本辑亦录入一位明心后又再眼见佛性的实证者,文中详述见性之过程,并说明见性后的情况。古来能得明心又得见性之祖师极寡,禅师们所谓见性者往往属于明心时观见第八识如来藏具备能使人成佛之自性,即名见性,例如六祖等人,但非《大般涅槃经》中所说之“眼见佛性”之实证。今本书提供如是证量之见性报告一篇,以飨读者。 平实导师序文 禅宗真旨即是实证第八 admin

2019-09-02

 譬如有人说真如佛性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处处作主已经等而下之了,我们就不管它,单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了。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是不是已经了知了?是啊!诸位都知道那是了知,如果没有完成了知,怎么可能清楚明白?所以清楚明白的本身就是了知已经完成。既然是了知已经完成,请问他的了知有没有完成一个过程?对喔!一定有完成 admin

2019-09-02

譬如珍宝藏,在彼贫人宅,人不言我贫,宝不言我此;如是法宝藏,在众生心中,众生如贫人,佛性如宝藏。为欲令众生,得此珍宝故,彼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CBETA,T31,no.1611,p.815,b3-16)另请参考谈锡永译著《宝性论梵本新译》,全佛(台北),2006年1月初版,页110:【诸烦恼如地深处,如来性则如宝藏。偈言—譬如贫家地深处,具有被掩无尽藏,贫人对此无所知,宝藏 admin

2019-09-02

 上焉者犹如徐恒志、元音老人、上平居士、刘东亮等人(编案:讲经当时上平与刘东亮等人依元音与徐恒志的心中心法离念灵知境界,在网路上大力攻击正觉所弘扬的如来藏妙义),以识阴觉知心的见闻知觉性,住在一念不生之中,错认为是常住的涅槃,所以就认定是真如佛性。下焉者即是藏传假佛教的密宗,以男女双身交合时,专心领受淫乐的一念不生境界,观察乐触不是物质而说为证 admin

2019-09-02

而三乘菩提不仅可以让人解脱于三界轮回生死而成为阿罗汉,更可以让人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成为实义菩萨而脱离表义菩萨的层次;甚至入地实证道种智,乃至一步一步往佛地圆满一切种智迈进。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 admin

2019-09-02

实证大乘佛菩提智而明心证真,乃至眼见佛性后,因为伏除五盖性障而发起初禅以上的功德,得以离欲界系缚,再配合发起生生受生于人间利乐有情的大愿,蒙佛菩萨加持示现而了知自己的宿命,此亦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所以今世听闻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或睹世尊圣像即涕泪悲泣或衣毛为起者,相应诸佛悲愿而蒙加持示现过往菩萨行愿,应知大多乃乘愿受生此土者。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admin

2019-08-25

例如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有开示说:【善男子!若人不闻如来甚深秘密藏者,云何当知有佛性耶?何等名为秘密之藏?所谓方等大乘经典。善男子!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大般涅槃经》卷7)在这段经文中,很明白的说“秘密之藏”就是所谓的方等大乘经典,而且世尊在这部经中,也明确的说明了这个如来藏,其实 admin

2019-07-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