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又,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陀那伽他】Dānagatha,又作Dakṣiṇāgāthā,旧称哒嚫伽陀,报施主之说法也。又云特敧拏伽陀,陀那,特敧拏,皆为施与之义,伽陀者,颂也。” [11]《高僧传》卷5(梁.释慧皎〔497-554〕撰):“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①定座②、上讲经上讲③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 | admin 2022-06-23 |
|
又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词条“酥”:【(饮食)是牛羊等乳鑽抨成之。或以草叶药而成之。所谓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为上药。《大智度论》曰:“牛乳驴乳,其乳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至于醍醐,当是比牛乳提炼出的酥油、黄油更加精炼的乳製油品;可参考市面上的“草饲酥油”( | admin 2022-06-23 |
|
]这段史实见于日本史料《元亨释书》,今日在《中华电子佛典》(CBETA编制)也可查到这史料(于2016年6月15日新增完成);丁福保亦将道昭的事迹及玄奘菩萨“我有禅宗”(证量)等语,节录到他编纂的《佛学大辞典》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道昭】:“(人名)日本人,入唐谒玄奘三藏,三藏加意教诲。告曰: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禅宗,汝可承此法传于东 | admin 2021-02-02 |
|
但是我慢最难理解,连佛学大辞典的编辑群都会弄错了,可见那些编辑者都是尚未证得解脱果的凡夫,那么初机学人跟随著那些佛学辞典的错误解释而修学佛法,又怎能确实的理解正法而向上修学呢?譬如《佛光大辞典》如此解释我慢:我慢乃七慢之根本慢。於五蕴假和合之身,执著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到这里是依文解义的部分,并无错误,但是他们依自己的意思解释以后就错误了,下面 | admin 2020-06-08 |
|
![]() |
这时如果有人毁谤这位转如来正法轮的菩萨,那不就成了破转法轮僧的逆罪?像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辞典》中解释破法轮僧,说:“止于佛在世,佛灭后无转法轮故。”意思是说佛入灭后就不再有转法轮了,认为破法轮僧仅止于佛陀在世之时才会发生,当然是有过失的,否则佛弟子常常祈愿法轮常转,岂不是毫无意义?至于破转法轮僧与破法的差异,主要就看行为人的根本为何?也 | admin 2020-02-20 |
![]() |
」(详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天华实用佛典丛书)2.《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载:「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加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诸佛及佛,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复次,如是威仪,顺善品故(即:自然而生诸般殊胜善品),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惛睡,唯加趺坐,无斯过失。…复次,如是威仪,违恶法故,谓余威仪,顺淫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详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天华实用佛典丛书)2.《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载:「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加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诸佛及佛,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复次,如是威仪,顺善品故(即:自然而生诸般殊胜善品),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惛睡,唯加趺坐,无斯过失。…复次,如是威仪,违恶法故,谓余威仪,顺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丁福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禅定一词: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禅与定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禅是禅那的简称,又译作静虑,从字面上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丁福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禅定一词: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禅与定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禅是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释:注一:非人(引述自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注二:具足戒(节录自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戒,别解脱戒中之至极也(案)。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戒之总数诸律不同,宜视后世之作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叫六度,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一、何谓道共戒及定共戒?又我见、我执及身见的差异为何?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引用《成唯识论》(四)及《大乘义章》(六)解释「我见」,据其说法则我见即身见即我执。又导师在《楞伽经详解》第五辑(第10~12页)中说:「俱生身见为俱生我执?-?-妄想身见故名分别我执,见道所断之我见」,据此则身见即我执。(第10页)「对于五阴之见闻觉知性及能取六尘性,生于我见,执我不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如果有人毁谤这位转如来正法轮的菩萨,那不就成了破转法轮僧的逆罪?像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辞典》中解释破法轮僧,说:“止于佛在世,佛灭后无转法轮故。”意思是说佛入灭后就不再有转法轮了,认为破法轮僧仅止于佛陀在世之时才会发生,当然是有过失的,否则佛弟子常常祈愿法轮常转,岂不是毫无意义?至于破转法轮僧与破法的差异,主要就看行为人的根本为何?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诸法实相,这里在引用《佛学大辞典》里面的一个注释,以帮助学人理解,该词条【诸法实相异名】:“于诸经论中,对一切诸法之真实体相(诸法实相),有各种不同之名称。如《涅槃经》称之为佛性,《华严经》称之为法界,《胜鬘经》则称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大品般若经》称为般若、法性,《楞伽经》称为八识,《首楞严经》称为首楞严三昧,《法华经》称为一道、一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夜,翻阅佛学大辞典有关念佛三昧之解释,共有念佛法身、报身及化身三种不同之念佛三昧;另又看到一段罗什大师的话语,略谓:“称佛名号才符合弥陀本愿…”,似属念化身佛,念化身佛若不知转折,恐难见佛性,于是在佛像前表示:“罗什大师最好在梦中指点我,用意安在?”即默默地找“周公”去啦!八十一年十一月廿八日清晨约五时卅分左右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