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详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天华实用佛典丛书)2.《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载:「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加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诸佛及佛,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复次,如是威仪,顺善品故(即:自然而生诸般殊胜善品),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惛睡,唯加趺坐,无斯过失。…复次,如是威仪,违恶法故,谓余威仪,顺淫 三摩地

2018-07-23

这也是末学看到有人用无相念佛这四个字来推广念佛方法时一定要先问是否为萧导师讲的,原因就是担心清水里被滴了一滴墨水啊!即使99句是对的,只要一句有误导,以后就很麻烦啊!但此处末学绝对不是怀疑别人讲的无相念佛法有问题,只是由于相信萧导师是证悟的人,所以在都引用佛典的情况下,末学宁可采选证悟者的教法。但末学也绝对不是说其他的人就没有证悟,末学只是要小心而已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今天来继续讲一个佛典故事,这是一个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当波斯匿王他过世之后,琉璃王继位,当时候搞得民不聊生,因此豪门的妇女,她们发起了出家的念头;总共五百人,她们就决定舍弃贪、瞋、痴,然后舍弃了富贵的夫家,或是舍弃自己的家庭,最后来到佛寺----佛门中来出家了。可是她们虽然想要断除自己的贪瞋痴,却很难作到,于是大家感觉到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她们就去找待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么活儿呢?忙着准备供品,因为天亮以后要请佛 三摩地

2018-07-23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20集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游正光老师(原标题:贪著利养,障碍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那我们的能力啊!也都跟业种有关系,烦恼是多或少阿,也都是如来藏中的种子!依靠自己业力而活的佛典故事,最有名的就是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的故事,以及波斯匿王两个内官的故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18集波斯匿王女善光缘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31集二内官诤道理缘当幸福来敲门:众生贫穷的原因所以菩萨就是努力修行六度,往断我见乃至开悟明心 三摩地

2018-07-23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39集菩萨布施无畏惧》高正国老师(原标题:如何能在菩萨道上精进修行,勇猛不退?)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14集忍辱-忘恩负义>刘正莉老师(原标题:忍辱的四个层次)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14集忍辱-忘恩负义》刘正莉老师(原标题: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14集忍辱-忘恩负义》刘正莉老师(原标题: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24集持戒-穷人守戒修善免难得福>侯正惠老师(原标题: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三摩地

2018-07-23

最后,菩萨持守菩萨戒,如果能具足不违背解脱、不违背菩萨的慈悲、不违背大乘第一义这三个基本原则,那也就一定能够逐渐履践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大宏愿-----《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99集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二)》陈正源老师(原标题: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三摩地

2018-07-23

建议电子报的「佛典故事选辑」增加经典中有关世尊、菩萨、祖师摧邪显正的例子,以增加部分佛子的信心,因为一般人没有时间去翻阅藏经查找。多谢!答:1.佛在《优婆塞戒经》卷六有说:「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因酒乃是能引众生造作恶业之物,故我世尊之所遮制,若犯酒戒乃是遮重之罪。自己不 三摩地

2018-07-23

须菩提因造作何种善、恶业,虽得人身,却又是心怀嗔恨恚恼而且无法止息?而今又是以何因缘而能值遇佛陀世尊,并能够出家修行而得道呢?本期佛典故事为您揭晓,恭请各位大德切勿错过。须菩提恶性缘《撰集百缘经》卷10〈诸缘品〉第10:尔时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规欲食噉。时彼小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15集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刘正莉老师(原标题: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今天要讲的佛典故事,是在讲布施,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这个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修行人,他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长,拥有亿万的家财,平常他敬奉三宝,对众生都很有慈悲心。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 三摩地

2018-07-23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40集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高正国老师(原标题:为什么有人很有钱却非常吝啬?) 三摩地

2018-07-23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早证菩提!-----《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66集七种施因缘-不减损财物的布施>陆正元老师 (原标题:不必减损财物可以获得大福报的七种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5   6   7   8   9   10   …   11   12   下一页»   共232条/12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