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云:“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博,留余一分藏积拟用。”就是说有了收入,必须量入为出:一分用为家计的生活,二分为营业的资本,一分为家中的储蓄。这样来计划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了。在家庭经济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居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萧导师讲《菩萨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业品第二十四之余〉,说【“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世亲菩萨”本来造了诽谤大乘极重之业,幸 | admin 2018-07-22 |
![]() |
诚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佛说:“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鸠摩罗什菩萨一生弘法行化的“背后故事”其实就是这样。本篇主要是参考梁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所撰《出三藏记集》〈上卷第十三‘安世高传第一,支谶传第二’,中卷第十四‘鸠摩罗什传第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万世译经师──“鸠摩罗什菩萨&rd | admin 2018-07-22 |
![]() |
那另外一些的菩萨戒,譬如说是北凉的昙无谶法师所译出来的《菩萨地持经》,乃至于说《优婆塞戒经》,这个都是非常好的有关于戒的这个经典;让我们后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可以有依止的作用。《优婆塞戒经》的部分,我们在会里面也有出《优婆塞戒经》的讲记,关于经文的细部的内涵讲解得非常的详细,欢迎各位菩萨参阅。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律宗在佛法中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来强调 | admin 2018-07-22 |
![]() |
譬如说,佛经里面《优婆塞戒经》卷七里面就这样讲:【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七)在这一段话当中讲的就是说:如果有人他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然后他也知道,造了善恶业就会得到果报,也就是种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但是,他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大城门的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杀戒,因为慈心就会让众生安乐。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的我所的念想,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世尊开示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往生的长辈、亲人,除非他是落入饿鬼道中,我们为他追福才有用;如果他是往生到天界、人间或者地狱、畜生道的话,那么为他作追福供养,他都是得不到的。所谓追福,就是为亡故的亲友众生来修善事、功德,或者以食物、财物等上供祭祀的法会来为亡者修福,以福资亡者,来为他们追荐祈福,让往生在鬼道的亡者日子能够好过一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财产;这就是不杀与不盗,接着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语。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说:「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众生有五浊的现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这一段的里面,我们当然首先先看到的: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我们说出家所为何来?出家其实是为了要追寻真正的、真正能够贯穿三世、能够恒久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归依三宝。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假名菩萨以及实义菩萨的内涵,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有作非常详细的开示;在之后的节目当中,也会有老师再作详细的解说。虽然一般只有在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又尊称为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但是已经实证第一义谛,七住位以上的实义菩萨,因为已经进入到佛法的内门之中,此后可以一直依止所亲证的如来藏,来修学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一直到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么活儿呢?忙着准备供品,因为天亮以后要请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格称作是菩萨的,只是具足凡夫异生性的佛,最多只能称为是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即使是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实也都还是属于新学的凡夫菩萨;一直要到般若正观现前,成为位不退的七住位菩萨,才能称为是久学菩萨。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原标题:“五根”和“五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1中开示:【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这里面我们只引出一种修习悲心的方法。在这一品《优婆塞戒经》中,大慈大悲的释迦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三十六种观众生种种痛苦与无明而修习悲心之方法,诸位菩萨有空可以恭读《优婆塞戒经》中世尊的开示;经由深入观察众生种种的惑、业、苦,可以让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解脱果是三乘佛法的共道,也是菩萨所必须修正的佛法,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声闻、缘觉因为解脱智慧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而大乘行者是先证得如来藏真心,依般若智慧修正佛菩提道,获得究竟解脱。解脱道的行者们想要实证无我,断除一念无明,主要的就是断除身见、我见、我执,即从观五蕴皆空断除轮回生死的根本;可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