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传的对治世俗烦恼的事行法;但是,我们借着「事密」法召请鬼神来到法会中,然后转入三时系念的法会过程中,由证悟实相的菩萨,对召请来的一切鬼神,以及与会的大众们,开示解脱道的正理,使他们断三缚结;或者详细开示般若实相,也有可能使其中少数的护法 | admin 2020-06-08 |
|
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着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 | admin 2020-06-08 |
|
无始无明就是讲: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法界中一切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万法根源的体性,也就是说他没有法界体性智。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 | admin 2020-06-08 |
|
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成佛时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故名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故名大菩提;所证函盖二乘菩提,故名大菩提。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mdash | admin 2020-06-08 |
|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无我法不是究竟了义的法,无我法是为度众生脱离分段生死、离开三界轮回而方便宣说的法,所以无我法不是了义的法。「法无我」法也不是了义的法,「法无我」是一个方便道,让你能够到达佛地的究竟真常唯心的境界,所以才要跟你说「法无我」。所以一切无我法不是究竟的、了义的法,只有佛地第八识真如的「真我炽燃」,这样的法才是真正的佛法;亲到「常乐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种三昧成功的时候,就是定。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 | admin 2020-06-08 |
|
】(《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说,世尊为了宣演第一义悉檀的法相,所以为众生演说《般若波罗蜜经》,四悉檀包括了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函盖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真实不虚;而这四悉檀总摄为第一义悉檀,都是《般若波罗蜜经》所含摄。接下来,我们就从世界悉檀来开始为大家说明,三界世间之成住坏空和五阴之生住异灭。所谓三界又 | admin 2020-06-08 |
|
】(《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说,世尊为了宣演第一义悉檀的法相,所以为众生演说《般若波罗蜜经》,四悉檀包括了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函盖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真实不虚;而这四悉檀总摄为第一义悉檀,都是《般若波罗蜜经》所含摄。......介绍完世界悉檀以后,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对治悉檀。什么叫作对治悉檀呢?所谓对治悉檀 | admin 2020-06-08 |
|
】(《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说,世尊为了宣演第一义悉檀的法相,所以为众生演说《般若波罗蜜经》,四悉檀包括了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函盖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真实不虚;而这四悉檀总摄为第一义悉檀,都是《般若波罗蜜经》所含摄。......以上所说是对治悉檀,继续说明为人悉檀。所谓为人悉檀,是说佛随着众生根性之差别,而施 | admin 2020-06-08 |
|
那为什么会有这些牵引关系的话,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共业,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共业,那众生的共业是来自于众生的别业。那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共业,为什么会有这些别业呢?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这个是《楞严经》里面佛所开示的,这个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那这个众生的同分妄见,就会有众生的同生基。什么叫作同生基?就是众生能够出生共同的浮尘,或是说众生能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慧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圆满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圆满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圆满。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 | admin 2020-06-08 |
|
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千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持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十万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外道离欲——也就是已经离开了欲界爱证得初禅的人,将来可以获得百万倍报。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 | admin 2020-06-08 |
|
处非处智力简单来讲就是他可以去细观、可以去了知三界所有一切众生的所有心行,并且知道用怎么样的善巧方便来度化一切的众生。并且这个成所作智我们在经文上尚且还看到这个成所作智的广大胜妙之处,甚至是说我们说十方世界所下的雨到底下了多少的雨滴,佛的成所作智也可以了知无余!这个境界实在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我们就只能按照经典所开示的,略微告诉大家佛地的成所作智的 | admin 2020-06-08 |
|
那么如果是瞋恚心很重的人呢?对于种种违逆自己情志的境界,动辄生起瞋恨暴怒心,那么他就应当要修学慈悲观来对治;学习观察众生受苦的可怜悯之相,而逐渐从自己的亲人、邻里、乡镇、国城逐步扩大爱念,到能够慈愍一切众生,这样瞋恚心就会逐渐消除了。而如果是愚痴不明正理的人呢?他的知见颠倒、拨无因果,而且执着于断见或者常见等,则可以修学因缘观来作为对治;也就是观察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75集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三)》杨正旭老师三轮体空,必须是实证境界,不应以意识思惟而妄想之;这是智者才能了知的境界,是未断我见而坚决认定意识为常住的不生法的索达吉您所无法知道的;未证悟如来藏所以无法发起般若的凡夫众生,虽然有缘能够闻知此一名相,或再能够听闻善知识解释其意,而谓施者、受者与施物三相,都是缘起性空 | admin 2020-06-08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善知识跟我们说破而仍然不能见的话,那就是我们功夫不够,应立即开始每天锻炼无相念佛功夫后再体究,然后在审察之中,触因遇缘,因缘成熟了,突然一念相应,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乃至法之中,亲见自己的佛性;一旦亲见自己的佛性,就同时可以看见一切众生的佛性。这个见性是以眼见为凭,若不是眼见分明,就不是亲见佛性,就不叫亲见自性弥陀。一旦亲见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