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当有情众生听到这个道理之后,就开始寻找善知识,熏习正确的知见,然后开始寻觅,开始观行,开始观察:到底我身中的真如在哪里呢?我的佛性要怎样才看得见呢?在还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就叫作观行即佛。观行即佛就是在别教的六品弟子位中,也就是说,别教的六住位满心以下,全部都是观行即佛,还没有证得真如的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所以,智顗大师说五品弟子位,就相当于别教的五 admin

2020-06-08

  众生身中本有涅盘法性---如来藏不生不灭,而众生不知;众生身中自有本觉,离见闻觉知,本性清净,而众生不知;烦恼客尘染污覆盖,一切烦恼皆由此本性清净之菩提本心而生,然众生不知不觉。虽然不觉,而理体与佛无异,故名理即佛。《平实书笺》 admin

2020-06-08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大乘无我观》《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 admin

2020-06-08

  因为你的执着性已经消除掉很多了,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异生性永伏了,发起圣性及道性,就可以准备入初地、就必须以初地的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为主修了。《大乘无我观》见道后,如果明心见性末彻底,还要继续参究,一直到彻底而进入通达地,通达之后就进入修道位。所以见道者不一定完全通达,见道后深入整理思惟,彻底了然分明,才算是进入修道位 admin

2020-06-08

  由此可知,因为有八识心王等九十四种法和合运作,就有两种法出现,也就是所生法及所显法:所生法就是众生所了知诸法,以及人为施设的种种语言文字等等;所显法就是六种无为法,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能够让众生了知有这种现象存在。由于菩萨了知一切诸法本来无生,皆是自心能取所取的功能差别,因此不再执着,使得菩萨的道业能够地地增上直至成佛为止。--------《三乘菩提之宗通 admin

2020-06-08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 admin

2020-06-08

  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个是无色界爱的结,虽然没有色质,但是取着四空禅定的欲乐境界,对于受、想等法不能舍离,受到无色界禅定境界的爱惑系缚;再来是掉结,就是在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心里面产生了散动,而退失了色界、无色界的禅定的这种烦恼;第四个慢结,就是指 admin

2020-06-08

  这五利使中最根本的一个结使就是我见、身见,把苦乐舍受当中一直存在而与苦乐舍受相应的觉知心认定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就是恶见五利使中的我见、身见就是这个;再由我见而引生了其它的四种恶见,使众生难以断除我执,也不知道什么是我执。而众生把觉知心自己当作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借着觉知心去认定觉知心背后处处作主的末那是真实不坏,而时时想要把握自己、自己作主,这就 admin

2020-06-08

  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也就是我所拥有的钱财、名声、权位、眷属等等,众生都是在这些世俗法上追求或贪著,不知道这些事物的本质都是无常变化之法、来来去去,都只能拥有一时,最多也不过一世,是带不到未来世去的。对这些世间法贪著,在佛法上,我们说这叫作我所执,对我所的执著。譬如,有些人买了贵重的东西,本来应该要正常使用,才能发挥这个东西的价值,可是他却舍不得拿来用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 admin

2020-06-08

  初回向位叫做救护一切众生众生相回向,你所有的身、口、意行,统统是为了救护众生:使你所救的众生可以离开众生相。那么众生相是什么?众生相就是五蕴相,就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十八界为我,这就是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般若经》所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我见相而生。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 admin

2020-06-08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admin

2020-06-08

  佛出道的时候,施设了五蕴和十八界,来跟众生说明,让众生了知五蕴和十八界虚妄;与佛有缘的众生,听闻佛的开示以后,知道什么是五蕴,知道五蕴的内涵是什么;然后又知道什么是十八界,知道十八界中一一界的内涵。佛这样的跟众生开示:五蕴就是众生我,十八界就是众生我。这个众生我的自我为什么是虚妄的?详细的为众生开示,使闻者可以断除我见,再进断我执。我见断了以后,就 admin

2020-06-08

  《中阿含经》卷二十四,佛开示慧解脱与俱解脱云:【阿难!第一处(第一种入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第二处(第二种入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 admin

2020-06-08

  接着说七识住,这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识阴或说意识所缘、所住的境界相;也就是说,前面的四种识住境界,是从五蕴的面向来说的,现在则是从众生所居住的三界境界来区分,来说识阴所住的七种境界,名为七识住——识阴所住的七种境界。意在说明这些境界都是三界流转中的境界,尚未能出三界生死苦。譬如《长阿含经》卷八:【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 admin

2020-06-08

  由识蕴又喜乐于受、想、行三个心所法,堕于三阴之中,成为后三种识所住的境界,致令凡夫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古今未断我见的大法师与大居士们皆所不免。正因为多数人学佛时都很难远离受想行三阴的境界,所以佛陀特将识蕴所贪爱的受、想、行三蕴,并入色识二阴中而成为五蕴;这是由于受、想、行三法亦是因、缘蕴集之法故,受、想、行三法亦是阴盖众生出离生死之法故。而这三阴本是 admin

2020-06-08

  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劫来所熏所习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 admin

2020-06-08

  增上慢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不会产生,而三贤位菩萨在证悟以后,相对于未悟或错悟众生,有时也会不自觉出现一点自我膨胀的情形,这也是属于增上慢。假使自我膨胀到很严重以后,往往就会退失证道功德,而却自以为是大幅度的增上;这种例子不在少数,我们应该要特别谨慎才好。各位菩萨,前面所说的七种慢,除了根本我慢以外,其他的六种慢,在佛门里常常一不小心就会违犯。菩萨在 admin

2020-06-08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admin

2020-06-08

  因此,经典在这里的开示是说: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有种种、种种的不同,因此佛菩萨施设众生的解脱分的取证,而有不同的方便;因此而有惠施、持戒以及多闻这三个方便法的条件。惠施主要就是可以帮助断贪,持戒就是帮助断瞋,多闻就是帮助断痴。这是三个取证解脱分的方便法。--------《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26集实证解脱分的关键>白正伟老师所谓的无色界,是指此界众生舍弃了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