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只是说他不因为自己的修行或者世间的果报而对别人生起慢心,没有故意起的慢心,或不经意而起的慢心,只是可能有一些余习未尽而已。第五个结称为掉举。这个掉举就是因前四种烦恼而生的一念无明。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 三摩地

2018-07-21

正因经由如此人生历练的现观,而成其深妙般若的证量,乃能担荷如来家业。业力影响我们非常之大。业力是无始以来熏习所成之习性产生的惯性,这种惯性产生了势力,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必须去承受各种际遇。但是,珍贵的佛法却能让我们经由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以信愿行三力来改变业力。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借著业因缘而发起完全利他之事业,示现烦恼相而度化众生。表相上,鸠摩 三摩地

2018-07-21

他的弟子们在他过世后,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情况道理,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恳最恭敬的心称呼他们的老师「悉达多太子」,为释迦牟尼佛,并且认为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这个团体最伟大的老师与创建者。这就是世间佛陀、佛法、佛教僧人,佛门三宝的由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 admin

2018-07-21

色名虽一,其实有异;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为一义者,一人生时应一切生,一人死时应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义者,是故不得异作异受。】------《优婆塞戒经》卷四它的意思是说:异作异受,比方说,此世的某人去作业,则下一世这个人生天,用天身来受果报,这是异作异受。于是外道就问:那为什么不可以说:这边有一个人在造作业行,而同时天界那边,有另一个天人的五阴 三摩地

2018-07-21

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飢、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若言久来无烦恼,若从然灯佛得无生法忍来断烦恼尽,是亦方便说,令诸菩萨欢喜故。若菩萨久已断一切烦恼,成佛时复何所为?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须 三摩地

2018-07-21

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飢、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若言久来无烦恼,若从然灯佛得无生法忍来断烦恼尽,是亦方便说,令诸菩萨欢喜故。若菩萨久已断一切烦恼,成佛时复何所为?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须 三摩地

2018-07-21

(佛欲入涅槃,诸比丘问佛:佛是无上福田,天人导师,佛灭度后,从谁得福?佛说:我虽灭度,经法还在,另有四因缘,可从之得福:一是看到畜生没有吃的,就施予食物救其性命;二是见人生病没人照看,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是保护和照顾贫穷者和孤独者;四是看到修行人独自一人禅修学道,无衣无食,就供养衣食。如能以善意行此四种布施供养,所获福报与供养佛陀没有差别。)佛言。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生病,绝对没有一个人说生病是很快乐的,这个就叫苦苦!再譬如有人生了病,又找不到好医生,或者是现在的科技不能治疗这个疾病,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要承受很多身心的煎熬,这种状况是非常痛苦的,这就是苦苦的内容。另外还有所谓的坏苦,坏苦的意思是说,即使人在快乐的境界里,最后也会产生苦。譬如在人间,夏天很热,我们吃冰淇淋时,觉得非常清凉甜美,可以消暑。吃 三摩地

2018-07-21

其实真宝珠之处,仍于此水之中,但须以「方便善巧」而得,此即是如来之一乘说法之真实义!唯有取证佛地之涅槃,方有真实之究竟涅槃可说,余人所得,不过相似其分,虽诸七住别教菩萨,亲证涅槃,不过知其少分,然于涅槃实相之一切功德体性仍有多分无法亲证,唯有受熏道种智,而知道其中之极微少分,对于诸法实相之所显现所生所灭,更只能依稀如理而意会,于此中之五蕴如何与涅槃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生病,绝对没有一个人说生病是很快乐的,这个就叫苦苦!再譬如有人生了病,又找不到好医生,或者是现在的科技不能治疗这个疾病,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要承受很多身心的煎熬,这种状况是非常痛苦的,这就是苦苦的内容。另外还有所谓的坏苦,坏苦的意思是说,即使人在快乐的境界里,最后也会产生苦。譬如在人间,夏天很热,我们吃冰淇淋时,觉得非常清凉甜美,可以消暑。吃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一个人生病了,你再怎么吃药,如果你没有找到病因,你即使短时间内,把这个病给压制了,但是呢这个病因还在,他还是不可能根除的。所以如果说要把我慢给断了,一定要断三缚结(中的我见)。那么把我见断了以后,是不是我慢就当场就断了呢?不是这样子。一个人生病,把病因拿掉了以后,他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的病才会好。所以说,当一个人把三缚结断了以后呢,佛说最 三摩地

2018-07-21

欲爱是说对于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与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对于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所以欲爱其实就是对于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的一个渴求。有爱其实就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个渴求,不管你是追求欲界的生命,或是色界的生命,乃至于无色界,这个都是对于生与存的一个渴求。无有爱则是对于脱离人生的苦,对于追求这个虚无飘渺的境界,以为这样子的你都没有&l admin

2018-07-21

那有的人能够去观察这个人生的苦,但是这个毕竟还是属于凡夫与外道所观察的苦;但是佛法里面所要观察的苦,是必须要观这些生老病死苦这些苦,这些苦它的根源是来自于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炽盛,五阴的本身它是因为因缘所生法,它是缘起性空的,它是依他起性的;从这样子去观察,观察这样子的苦、空的共相,来对治我们对于这样子的苦,这样对于这个受的这样子的一个颠倒见,对于 三摩地

2018-07-21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百分之十,如何树立正确地人生观、老年观,平静坦然而有意义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旅,关系到上亿人的精神生活。也许有人会说;我年轻,有文化,婚姻美满,还能挣钱,所以我感觉不到苦的存在;那么问问自己;我能永远这样吗?能永远不生病吗?能永远没烦恼吗?能永远年轻吗?(三)为病苦,分为两种;一者身病――我们这个色身由地 三摩地

2018-07-21

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饥、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若言久来无烦恼,若从然灯佛得无生法忍来断烦恼尽,是亦方便说,令诸菩萨欢喜故。若菩萨久已断一切烦恼,成佛时复何所为?------大智度论卷八 三摩地

2018-07-21

就算是你因为报通或是其他因缘,能够了解到前辈子的事情,两辈子之间的意识心还是不一样啊——你这辈子作女人,上辈子是男人,哪一个一样?请问男和女一样吗?请问你的作意一样吗?你那时候走的时候是老人,现在是小孩,就算你能够知道前辈子你是他,谁是他啊?你长的没有一个一样的;意识的内容也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贪爱也不一样、取也不一样,什么都不一样然后 三摩地

2018-07-21

只是说他不因为自己的修行或者世间的果报而对别人生起慢心,没有故意起的慢心,或不经意而起的慢心,只是可能有一些余习未尽而已。第五个结称为掉举。这个掉举就是因前四种烦恼而生的一念无明。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欲爱,是说对于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与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为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如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渴求、、贪婪、爱着,即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使得生死相续的根本。《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着 三摩地

2018-07-21

一、邪愿:有人心术不正,发愿奉祀鬼神,冀愿鬼神帮助他消除冤家债主,或让特定的人生病,或受他控制。甚至偷剪他人头发指甲,画符做法,无非希望控制他人的行为,或以邪术缠身以产生不好的现象,达到他不良的企图,这种与鬼神交易的行为所发的愿谓之“邪愿”。二、恶愿:如果有人奉祀鬼神的目的,在咒愿某人出车祸、家财散尽,或是眷属分离,乃至求神处罚一切异全部 三摩地

2018-07-20

三、慈心不杀:大家知道华西街有当众杀蛇的,广东省以前有人生吃猴脑,这些事情实在太残忍了。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其实所谓慈心不杀,是要我们不可存著杀害它的心。又如在路上有人在打架,其中一人是你的怨家,虽然你未出手打人,但却在心里呐喊著:“打死他!打死他!”,那就是存著&l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