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中阿含经》卷三八:【须闲提!有四种法,未净圣慧眼而得清净,云何为四?亲近善知识、恭敬承事;闻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须闲提!汝当如是学。】依此开示,吾等得知虽未发起清净圣慧眼,却可因四种法得以清净,亦即需要亲近善知识,并且恭敬承事其所交办该做的事务;还需要多闻熏习善法;多闻熏习之后还需要善于正确的思惟;在如理作意的思惟以后,再加上努力实践履行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次禅三——见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嗔、痴之所覆蔽。——《大般涅槃经》这时候刚好又要禅三,恩师催了三次,说我有见性因缘,一定要我报名;更表示台中道场等禅三回来之后再找,于是我就因此报名禅三。禅三前开始用功,虽然之前看话头已经看了将近三年,早已一念相续,但恩师要我看得更细&m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亲近善知识的目的只是想在得法以后,自己另立道场而获取名闻利养,这也是盗法。还有一种盗法者,他来修学得法的目的,是想要回去向他的师父明讲,盗法回去让他们的道场有法可以与你抗衡,免得师父的名闻与利养逐渐流失。这都是盗法人。假使求戒者回答说:我不作盗法人。还要再问:你是不是两根或、无根人?两根是白天看起来是个女人,到了晚上他却显示男根而勾引别人女眷,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亲近善知识的目的只是想在得法以后,自己另立道场而获取名闻利养,这也是盗法。还有一种盗法者,他来修学得法的目的,是想要回去向他的师父明讲,盗法回去让他们的道场有法可以与你抗衡,免得师父的名闻与利养逐渐流失。这都是盗法人。假使求戒者回答说:我不作盗法人。还要再问:你是不是两根或、无根人?两根是白天看起来是个女人,到了晚上他却显示男根而勾引别人女眷,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大菩萨们亲近善知识则有很多的不同,就看各人的因缘、证量的高下而去亲近不同的善知识。善知识,可不一定是几地以上才称为善知识,有时候乃至凡夫善知识的一句话,无意中触动我们心田里面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的思惟以后,可能就使我们因缘成熟,而转入上一地去了。诸地的现观证境,都是借着世间法上的因缘来增进的,全部都不离世间法;所以《六祖坛经》的离世觅菩提,恰如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因为不肯亲近善知识,这是末法中最大的问题,认为假的知识是善知识,把他哄抬变成了大师。如果有人说有个法是永恒的,那就要检验它在二六时中是否永恒。有些假名大师又说:它现在当然不是永恒的,因为你的心是假的,所以它不是永恒的。这种说法还是异的说法。所以佛门中异的说法远比佛门外的来得严重;因为佛门外的没有办法了解佛法,没办法使用佛法的名相,就不容易笼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一生中就有机会因为亲近善知识的因缘,而可以得证,得证这个本来面目;而不至于在境界中流转,甚至认为轮回的体性就是我很轻易的破解了。甚至有的人他会倒转回去,认为其他的宗教也非常好;甚至开始对于民间的一些信仰,产生了依靠。四不坏信,就是知道世间一切都是外道与邪见,或是世间的这种我所见。所谓的我所见,就是建立都是属于我的,认为这是我的,我拥有这个;包括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在佛世之时,一般而言,都是听佛上座说法之后,得空闲处而自己去观察、思量法义;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并不需要有课诵,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课诵的形式。虽然经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经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一般课诵是把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前面提过,选择善友、善知识的时候,应当要以智慧为先导来抉择,依于圣教的开示内容来选择,这样来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而学佛修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广结善缘要点。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之后,还要听闻善友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佛法的内容、修行的内容;这样透过多闻熏习而成就念心所,一直听闻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样正确的知见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前面提过,选择善友、善知识的时候,应当要以智慧为先导来抉择,依于圣教的开示内容来选择,这样来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而学佛修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广结善缘要点。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之后,还要听闻善友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佛法的内容、修行的内容;这样透过多闻熏习而成就念心所,一直听闻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样正确的知见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常常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煳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因此在中阴身阶段,需要等待出生到下一世的因缘成熟才能投生。如果在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三摩地

2018-07-22

(2)若您所谓的学佛,指的是亲近善知识、随分听闻以建立信心,请不必在意素食与否为学佛的条件;但希望上述的说明,能让您初步认识素食,并请您深入探索素食的种种益处,为自己做出最佳的抉择;若您所谓的学佛,指的是已对佛法生起信心,已在菩萨道上起步前行,则必须注意绝不能为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或促成杀业,造成现在或未来世修学的障难;除此之外,能否素食,就要看个人 三摩地

2018-07-22

经过在亲近善知识以后,这样的熏闻以及学习,慢慢您就会知道佛道的修道内容是什么,您就会知道您能够与《华严经》相应了!那不是境界的问题,而是知见建立的问题。所以了解这个以后,就不要感到气馁,不要就以为是境界问题。今天就说到这里。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24集《无量寿经》与《华严经》>孙正德老师 (原标题:《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人之所以还会不时犯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对于因果道理的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对于毁戒作恶产生之严重后果,不是那么清楚;这方面就要透过亲近善知识、多熏闻正法,使自己对于因果的正理能够逐渐累积加强;那这方面的力量,就会渐渐超过种种境界对他的影响力,而能在历缘对境之中,分分降伏性障及转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们想要在佛菩提路上顺利前进,一定要知道: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在修学佛法中,我们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多闻善知识讲的正确法义,不断地让自己熏习正知正见。在熏习的过程中,刚开始是意识接受,末那识不接受。当意识熏习久了,对里面的义理有了深细的体验和领纳,在下次历缘对境时,就可以用正知见来观察和思维,了知自己的习气所贪爱执着的内涵,了知自己旧有的反应模式,而开始朝清净的方向去转变。经由这样一次次的观察、对治后,末那识就 三摩地

2018-07-22

否则何以地藏王菩萨不舍悲心,于六道中化现无边身,于地狱中出现,为示一切众生法乐呢?因此对于「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要告诉他这是地狱无间重罪,这即使是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因此要一说再说,怕如是的地狱恶罪,会泯灭其善根;而地狱重罪不是因为不去讲,就会消失,哪里有这种道理!即使世间人都不说,也不去暗示提醒,「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还是一样到地 三摩地

2018-07-22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三摩地

2018-07-22

佛就告诉都提:前世多杀生的人,后世寿命就会短;前世多护生的人,后世的寿命就会长;贫穷的人是因为他前世悭贪偷盗的缘故;财富多的人,则是因为他前世多行布施;心中多恶念的人,是因为前世喜欢亲近恶人,熏习了恶法;有善智慧的人,是因为前世多亲近善知识。都提子就说:世尊!这样子我懂了;善士啊!我懂了;世尊!今天我在世尊的面前,我誓愿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常常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煳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因此在中阴身阶段,需要等待出生到下一世的因缘成熟才能投生。如果在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2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