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何等为十?所谓:1、亲近善知识舍离魔业;2、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3、信佛深法,不生诽谤,舍离魔业;4、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5、安住不放逸,修习甚深法舍离魔业;6、安住菩萨藏,正求一切法舍离魔业;7、常欲听法,乐闻深义,心无疲倦舍离魔业;8、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舍离魔业;9、信心正念一切诸佛菩提树舍离魔业;10、一切菩萨出生善根,皆悉不二,舍离魔业。 | admin 2020-02-18 |
|
到底这个真正的空义是什么?为什么《心经》里面所说的,几乎都在讲空,为什么它不要说这部经,就叫作空经,为什么要说是《心经》呢?这第一义到底跟如来藏,跟第八识阿赖耶识等,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什么称为第一,为什么不是第二?为什么称为义而不称为闻,而不称为其它道理呢?所以要能够思惟之前,必须要先当熏修、熏习、熏闻,所以应当亲近善知识。即使因为自身在一些场所、 | admin 2020-02-18 |
|
”因此大家一定要相信现今还有正法住世,因为这样的关系,如果亲近正法道场、亲近善知识,便能够听闻正法,也因此便有机会能够信受与善解第一义的义趣,乃至证悟实相。因此末法时期,虽然众生外境攀缘较多,并且易受许多邪法所影响,因此要能够见道,自然需要更加努力。但是在末法时期,并非没有了义正法之存在与弘传,只要自己发心想要求法,找到了正法道场之后,证悟还 | admin 2019-09-13 |
|
佛法甚深微妙、难信难解,却是真实可证之法,不是思惟想像的玄学;若想要于佛法有所实证,首要之务就是应当亲近善知识,《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则为牢船,悉令越度生死海故;善知识者则为船师,令至一切智法宝洲故”,平实导师就是能引导众生到于涅槃彼岸的大善知识,驾驶著坚牢不坏的法船,所宣说的都是世尊所传的正确佛法故。 学佛不怕有疑,最怕疑而不决, | admin 2019-09-06 |
|
那些人不乐亲近善知识,只看重这一世的名闻利养眷属等,全都是傻瓜。对我来说,那一些我根本不放在心里面;法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世又一世一直要延续到尽未来际的。 话说回来,如来说:“破戒比丘中了十支忧恼箭,难可堪忍。”这十支忧恼箭,第一支是什么?世尊说了:“破戒比丘看见僧众和合时不会生起欢喜心,”一般说来,如果僧众都能和合安居 | admin 2019-09-02 |
|
这种对萧平实导师深刻地慕恋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觉得如果不是真情,怎么会如此感人?那么,她一定是萧平实导师的弟子!老师也经常说她和萧平实导师身边很亲近的人有来往,还会出示来往邮件的部分内容给我们看,这让我们很是羡慕,并赞叹老师有这样大的因缘福报;同时也深自庆幸在这个偏远的小城,我们居然遇到了萧平实导师最优秀的学生,并且还能整日厮守在一起共修 | admin 2018-11-10 |
|
一般人之所以还会不时犯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对于因果道理的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对于毁戒作恶产生之严重后果,不是那么清楚;这方面就要透过亲近善知识、多熏闻正法,使自己对于因果的正理能够逐渐累积加强;那这方面的力量,就会渐渐超过种种境界对他的影响力,而能在历缘对境之中,分分降伏性障及转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们想要在佛菩提路上顺利前进,一定要知道:我们 | admin 2018-08-15 |
|
大菩萨们亲近善知识则有很多的不同,就看各人的因缘、证量的高下而去亲近不同的善知识。除此之外,大菩萨们亲近声闻、缘觉,有时亲近的是菩萨声闻、菩萨缘觉,双方更可以获得大利,因此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可不一定是几地以上才称为善知识,有时候乃至凡夫善知识的一句话,无意中触动我们心田里面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的思惟以后,可能就使我们因缘成熟,而转入上一地去了。诸地 | admin 2018-08-15 |
|
因此,佛子在此五浊恶世、邪说泛滥之时,大家都要特别留意知见上的问题,最好能够在正法道场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或者至少不要向人宣说自己所不懂的法义,否则说错了、扩散出去,就不容易补救。其他因为烦恼浊与见浊引生寿浊的寿命短促,以及有情浊的种种欺诈弊害的恶行,不孝敬父母、尊长、有德之人,不畏惧恶业的果报,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这些都让 | admin 2018-08-05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辱,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前面提过,选择善友、善知识的时候,应当要以智慧爲先导来抉择,依于圣教的开示内容来选择,这样来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而学佛修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广结善缘要点。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之后,还要听闻善友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佛法的内容、修行的内容;这样透过多闻熏习而成就念心所,一直听闻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样正确的知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福、慧二者不可徧修!那么,应如何修慧呢?简单讲,首先应亲近善知识、闻法阅经建立知见。所谓善知识是指过去现在诸佛、三藏十二部经、大乘菩萨僧。另须请阅善知识著作解说佛法之书籍,以了解根本佛法,譬如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十二因缘、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三法印、四念处、四依等等,此皆属于基础佛法,身为佛子欲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辱,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他,所以有机会让你修忍辱行,也促使你更努力进修而加速你的道业的成就!如此安忍于世间善法,安忍于世间的种种苦,忍于五浊恶世的恶劣的众生!事实上种种的苦难也是无常生灭,只是我们修学佛菩提道上的挑战而已!当看到众生由于无明而轮转于三界六道,遭受种种苦难,或者沈溺于种种欲望之中,沈溺于种种无常法:得意的时候,自然是满心欢喜;遇到无常来的时候,异常脆弱,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后世尊借著说这则故事开示说:【应当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长夜与人安隐快乐。以是之故,应当亲近善知识。恶知识应当远离,所以者何?恶知识者,能烧燋然,今世后世,众苦集聚。】(~《杂宝藏经》卷2)众生想要脱离茫茫生死苦海,最重要的莫过于有一个能指引正确方向,并善于在波涛汹涌,而又不时有巨大恶兽出没的大海,能为我们掌舵的舵手,祂是商队的大商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纵使有人有因缘亲近善知识,已经得到正见了,但是要具足信心,也很困难;善友难遇,纵使遇到善友,善友也不见得就会为他说,因为有时善友会观察他的因缘可能还不很具足,所以还会再等一段时间才会为他说法,所以想要闻受也不容易。纵使听到以后,就能信受吗?那也不见得!为什么不能信受呢?都因为我见断不了。当善友告诉他:觉知心就是意识,离念灵知就是意识,而意识是无常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如是亲证之前,纵使亲近善知识而听闻正理,自己也如理作意思惟而无错误,仍然不是实证唯识性的菩萨;因为这时仍然不知道真识如来藏的所在,仍无能力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依旧落在现识与分别事识等七转识中,所以虽在知解层面已经知道了,但所住的境界毕竟仍在意识或识阴六识的境界中;而这六识的境界全都是有所得的——不离六尘境界的领纳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