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前面已经叙述了众生存活在世间有八种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总括而言为五阴炽盛苦,这包含起来有身心二苦;这个苦其实是后果,也就是说这个苦是果,它并不是原因。那苦的原因是什么呢?苦的原因就是苦集圣谛,就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二个圣谛。也就是说,苦集圣谛就是在探讨我们苦所集起的这样子的原因:为什么会招集这样子的苦?为什么众生会招集 | admin 2018-07-21 |
![]() |
一者是烦恼灭尽,但是还有过去业力所感生之依身未灭,名之为有余依涅槃;也就是说,过去烦恼已经断尽了,但是还有过去业力所感生的这个五阴身还没有灭除,这个叫作有余依涅槃。第二个也就是说,依灭得无余依灭谛。依灭得无余依灭谛这个意思就是说,因为由过去所感生这样子的依身也灭掉了,也就是说,因为烦恼灭尽了以后,过去所感生的这样子的五蕴的这样子的五蕴身,这样子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前面所说的苦的灭的状况,对苦灭作了说明以及描述,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的时候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存的涅槃境界。但是这个涅槃之果,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如果要证涅槃,必须要行于此道。所以,这一切的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的时候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这个就是灭,就是苦灭;这个苦灭只剩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上一次说到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是苦?苦就是痛苦啊!我们以八苦来说明,也就是讲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不变的定理,在生与死当中必定有老与病;人没有不老的,没有不病的。接下来是爱别离苦,也就是你所亲爱的人,不能相聚在一起而产生的痛苦。什么叫作怨憎会?也就是与爱别离成颠倒,也就是说你所不亲爱的人,跟你相聚在一起而不能离开,所产生的痛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阴),我们看这个色阴,不是只有我们的身体,还有外面的色法;我们观察这些生灭的色法,它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什么样的原则呢?就是生灭法它一定要互相依赖,一定是寿命短的要依赖寿命长的;以寿命长的作为依赖之后,寿命短的生灭法才能够存在。譬如我们说灯光,灯光我们可以切换开关,让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阴),我们看这个色阴,不是只有我们的身体,还有外面的色法;我们观察这些生灭的色法,它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什么样的原则呢?就是生灭法它一定要互相依赖,一定是寿命短的要依赖寿命长的;以寿命长的作为依赖之后,寿命短的生灭法才能够存在。譬如我们说灯光,灯光我们可以切换开关,让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八)为五阴帜盛苦;五阴又称为五蕴,阴是遮盖之意,真心被色、受、想、行、识所遮盖,所以称为五阴,蕴是聚集,积聚后有的种子,称为蕴,五蕴就是众生的身心,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在此处指人的肉体,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口沫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四大和合,组成人的肉身。受、想、行、识是精神,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凡夫都以五阴身为常住的自我,这个身见之中最难断除的就是意识心(觉知心)常住的身见。识阴共有六个识,为了见色而有眼识,为了闻声而有耳识,乃至为欲了知种种诸法而有意识。很多学佛人知道识阴是虚妄的,却又总是误以为意识觉知心是常住的。可是,意识被含摄在识阴中,只是识阴六识中的一个识;意识永远都不可能是常住法,因为每一世的意识永远都是只有存在一世。(编案: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见之所以难断,就是对我见的内容不了解嘛!如果正确的了解以后再去观察:我见的所缘是五阴、十八界。错认五阴或十八界中的全部或局部是常住不坏的自我,我见便一定无法断除。对我见的内容具足了知以后,才有办法一一挑出来检视,看看它是不是虚妄的?是不是缘生法?这样才有办法断我见;但前提是必须确定八识论为正说,否则永远无法断我见,所以这个部分的方法论必须要先了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察八苦、三苦吧!那就如实观察五阴、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界的虚妄吧!如果依照八正道的说明而确实作了以上的观行以后,仍然断不了离念灵知心等我见,也断不了对五阴十八界自我的执着,仍继续确认离念灵知心等三界我是常住不坏心,这就显示您的观行是不如理作意;这就必须一再详细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一切法故;然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其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与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究竟解脱后迟早要迥小向大,修菩萨行,修菩萨行即有五阴;如果恶因没有转变,终究要受报,所以还是不离因果。今天之所以究竟解脱,是因为过去生所种的善因、净因,加上今生和过去生修学佛法的各种缘,所以今天能成就解脱的果报,还是在因果法则中,所以应当要深信因果。三、读诵大乘---大乘佛法中无论念佛法门或参禅,一切法门都有个共同点---一定不离菩萨道,最后终究要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既然如此,那袈裟要披到何处?披袈裟是因为有五阴;有色身才能披袈裟,但色身不是我。如果有一个色身,而没有一个会思惟的意识心,以及意识心的根源---真如,这个色身是没有生命的,它不能动,当然不会去披袈裟。既然没有五阴,那大精进菩萨何能披袈裟呢?因为真如不是物质,不可见,不可触摸,因此不披袈裟。亦不见佛:是因为佛不可见;真正的佛就是真如。心、佛、众生三无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是说法身从来没有来去,有来有去是因有受、想、行、识及这个色身,如果离了五阴就无来去。由此可知,一切佛并没有一个所从来的地方。而所谓的我---真如、佛---也从来没有到那个地方。必须了解也应当了知:所谓佛,就像雨夜里的电光一样,犹如幻化;一切的佛,不管称为什么佛,这些佛的名号,其声音只是一种声音而已。所以念法身佛,应离一切相而念,但这种念佛因尚未证知真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入禅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这一段就是说,一般人误会经典里所说思惟的意旨,以为思惟就是用语言文字在分析,有条有理的整理。经中讲的思惟有的是这样,但是举凡体究念佛或是参禅所说的思惟是指在定中的思惟。以一种心识散乱状态下所分析思惟来的东西,无法得到体验和正受,所以世尊开示我们:正定才是真实的道,邪定就落于一念不生里去追求各种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他得到了解脱之乐,从此不以五阴为我,从此观见世界的虚幻。所以,以真心的这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来观照一切色身、观照一切形象、观照佛号、观照音声、观照世界,就明白这一切都是假有,是因缘生,将来必定也会因缘坏、因缘灭。然后以这个见地来观照念佛的这个形象、佛号的文字和声音、一切诸佛的形相,都只是一种施设,知道这是人为的一种施设,那么心里面就得到一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众生若觉,何物不说解脱法?何处不说解脱法?那一条路不是解脱之路呢!然后从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深入去观察思惟,便见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虽然空无形相,却能够在一切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之中自在运作,并且经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示现。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rd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