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何故?无始劫来,众生因无明,不知不解如来藏,误认五阴身心真实、十八界法非妄,蕴处界实有故,法执有;十八界主宰作用故,我执生。由有我法二执故,一切烦恼辗转出生,五趣沉沦,受苦无尽。世尊大悲!为导群迷,施设人天乘及三乘菩提,善化一切众生。于声闻、缘觉种性,愚于法界实相,误认生死与涅槃是二法:有生死即无涅槃,厌生死而乐涅槃。世尊乃为说二乘菩提,安乐化城; 三摩地

2018-07-21

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唯有般若能度众生到彼岸。所谓般若就是指实相心的智慧。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1

举证如下:一,先引《楞伽经》三译本如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如来藏的存在和体性)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有业力、无明及父母的因缘,以及三界器世间的因缘,祂就可以出生了我们这个五阴出来);外道不觉(外道不觉如来藏,不觉如来藏者即是外道),计著作者(误计见闻觉知心 三摩地

2018-07-21

他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的知见,所以就想要把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当中,以为这样觉知心就可以安住在无余涅槃当中;但是他并不知道说:其实无余涅槃境界根本就没有任何境界,祂是无境界的境界,也就是把五阴十八界灭尽以后,真心独存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用思惟得来的,这个境界是菩萨所亲证的境界,所有开悟的人都亲证了这样的一个境界,一个开悟的人他一定是断了我见,才可能亲证 三摩地

2018-07-21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得失之分别,于一切法中坦率自然的安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我自家真心宝心不思议处、清净圆明妙心所受用之物罢了。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 三摩地

2018-07-21

其次,就是悟前的观行必须很确实,要彻底了知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不会像那些人一样的在悟后返堕离念灵知心。然后再以解脱道的正见调伏自己的性障,以后就不会因为所求未遂,以致别创异见,否定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用,悟后更形坚固,没几个月就通达般若经与禅门公案。由于所悟真实,能以般若经与禅门公案印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禅定修证,必有入定出定境界分段,必有境界起灭之时;亦如神通,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世人苦乐舍受,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吾人五阴,必有生时死时分段,必有生与灭时﹔如是,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必于如是境界分段之六尘中运为,意识自身必有生与灭时。若离境界分段之六尘万法,意识即无所能为、即不能存在,是故意识不能住于涅盘本际,涅盘非是 三摩地

2018-07-21

若离五阴中的五色根,如来藏就不能藉由五色根而接触外五尘,则末那识意根就不能在五尘上面生起作意,意识也不能现起,前六识就断灭而无法生起。有了六识就能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粗细相。于六尘之中能作微细分别之心是意识,也是我们常说的「饭好香哦!」、「我了解您的意思了!」的意识心。意识心与前五识配合,则能了知六尘中之一切法,这是意识心的体性。五俱意 三摩地

2018-07-21

」,这是用心之处啊!而才会有点答案要说,便被说不是,所以这样才是参学,众菩萨何不想想,如果您真的有答案,为何一下光景,便被遮止而说不是,机锋不是以伶俐心去猜测的,那种有何受用啊!所以真正破参而了解机锋的人,是因为他很早就生起疑情,只不过模模糊糊,不怎么清楚,等到那个时节因缘到了,就都知道了,这下子的深刻和理悟会很彻底,到了以后,随时随地都会想起来当 三摩地

2018-07-21

丁、识阴的苦集由于识阴六识心都必须以五色根为缘才能在人间出生及存在,那么识阴六识就一定不可避免的会与人间的种种六尘接触,一定会被六尘中的许多境界吸引而产生执著;譬如对六尘的执著与贪爱,譬如对五阴所拥有的世间财产、名声、眷属……等,产生了执著,坠入我所的执著中,这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为何说这是识阴苦集呢?因为这些都是识阴相应的法相,是识阴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见、思惑都断尽了,十八界、五阴都不在了,还会有我来受病吗?所以病的生起,都是因为执着自我,因此从现在想到病的这件事情上,就开始转变:不要对自我生起执着。既然已经知道病的根本是在哪里,就除掉了我想与众生想;因为病是从执着自我而来,自我如果不存在的时候,病就不存在了,我想因此就除掉了,就不会常常想着自我。因为我是虚假的、是假合而有的、是无我的:我不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只看一切众生的五阴,必有美丑、高矮、胖瘦乃至聪明愚痴,如何说其平等?假使要强词夺理而说:一切众生终归寂灭,没有一众生不寂灭,所以众生平等。那这种灰身泯智的平等,如何能让人生起慈悲心来?只是,一般菩萨虽然依明心发起的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能现见一切众生的根本平等所在,却要如何进一步转为三大阿僧祇劫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这应该就是读书会当天那几位明心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如此段经中佛说,若人已先听闻般若波罗蜜之内涵,了知行者本自具足一实相心自心如来,此自心如来不即五阴、不离五阴,而五阴虚妄不实,乃是依于根本因——自心如来——而得以诸缘和合生起;自心如来无我与我所,五阴中所领受之我与我所,剎那生灭不实,然而却不离不生不灭之自心如来无漏有为法随顺配合而行。由于胜解此般若波罗蜜知见,能够不取诸相、系 三摩地

2018-07-21

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你仍然存在的当下,就证实了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就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境界:实相心自身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永离两边而且本无生死、体无生灭,这才是住于涅槃的实际,那个实际当然就是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你的十八界都还具足存在,就已现观祂住在无余涅槃中,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这就是实证 三摩地

2018-07-21

众生若觉,何物不说解脱法?何处不说解脱法?那一条路不是解脱之路呢!然后从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深入去观察思惟,便见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虽然空无形相,却能够在一切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之中自在运作,并且经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示现。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就是见这个 三摩地

2018-07-21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唯有般若能度众生到彼岸。所谓般若就是指实相心的智慧。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1

我见断除只是把五阴给否定掉,把意识觉知心给否定掉,并不是证得如来藏啊!怎么会是开悟明心呢?又譬如有人主张说,应该要活在当下。然而,活在当下的仍是意识觉知心,并不是第八识如来藏啊!显然的,这都是由于知见上的颠倒而产生误导众生的行为;连我见都还没有断除,更遑论要开悟明心实证如来藏了!像这样子连解脱道都弄不清楚,更何况要懂得佛菩提道呢?然而菩萨则不然,菩 三摩地

2018-07-21

乃至四禅之中舍念清净定,也是不离五阴,如果没有一个意识在,是谁舍念清净?所以欲界结要断,色界结也要断。我们如果证得色界的境界而不贪爱,表示我们的色界结也断了。然后无色界的结不断的话,我们还是不能离开三界,不能解脱生死。无色界的结是什么?四禅之后如果不修四无量心,而直接去修空无边处定;当我们进入空无边处的时候,那是什么的作用?还是有意识在。因有识在,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