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从这样来看,他解脱道的善业,不也等于消失了吗?所以说修习二乘解脱道的善业,也不是真正的善业,只有大乘法才是真实的善业,因为二乘法不能了知实相,而且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还不够真实;大乘法则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永远不灭五蕴十八界七转识心,乃至成佛以后,仍然八识心王具足,转为纯净的八识心王,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所造一切的善业都不会失坏,这 admin

2020-02-20

死后不再像一般凡夫,又出生另一个五蕴身,也就是要完全灭尽五蕴身,安住在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度过生死的洪流,达到寂灭安乐之处。有许多人误会了涅槃的境界,以为在涅槃当中还有一个“我”在体会涅槃之乐。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 admin

2020-02-20

那从这样来看,他解脱道的善业,不也等于消失了吗?所以说修习二乘解脱道的善业,也不是真正的善业,只有大乘法才是真实的善业,因为二乘法不能了知实相,而且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还不够真实;大乘法则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永远不灭五蕴十八界七转识心,乃至成佛以后,仍然八识心王具足,转为纯净的八识心王,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所造一切的善业都不 admin

2020-02-20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堕于颠倒见,而产生执着离念灵知的意识心,将五蕴的全部或局部误认为是常住不坏法。在大乘法中,如果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待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槃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误认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作为如来藏,也都摄属于见一处住地所含摄,这都是由于错误的见解所产生的烦恼。所谓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 admin

2020-02-20

身见,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明白三界之中,不管是五蕴,还是十二处、十八界之中的一一法,不论是心法或是色法,不论是色法还是名法,那都是虚妄不实,非吾人真实可依之身。所以从佛世开始,佛法向来就是建立在非身的智慧上。在《阿含经》中,佛一再地交代佛弟子们要观行一切法无常、苦、空、非身,所以无我。但是这样子的叮咛,却被大部分的法师给破坏了。现在的法师们或者说:意识 admin

2020-02-20

什么是他空见?是说一切有情都有真心本体第八识如来藏,而如来藏真实存在、常恒不变,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藉缘而生,世人所感知的外境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影像,假使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五蕴与各种外境。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分别是他空,不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依本体如来藏而说为真实自我,五蕴等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这就是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完全 admin

2020-02-20

因为佛出生在这个世间,一样是必须要取祂的五蕴身来受用,所以佛一样必须要以这个五蕴身,跟世间的众生在一起生活。而且佛有三不能,佛有哪三不能呢?第一个,祂不能度尽众生。佛没有办法度尽一切众生,譬如说有一阐提人,一阐提人根本他跟佛法完全是无缘的;甚至于是一些恶见的众生,诽谤了这个了义的正法,否定了如来藏,这个就叫作一阐提人。诽谤如来藏,这个就是在诽谤佛法 admin

2020-02-20

为什么我们众生会化生呢?就是因为有诸大苦聚集,也就是因为有五蕴炽盛苦,不明五蕴出生的真正的道理,所以有这些大苦的聚集。那这些大苦的聚集是因为什么东西所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有过去世的无明。过去世的无明,缘于过去世的身口意行;过去世的身口意行,造作了身口意行,落谢于如来藏里面,让造作身口意行的六识种落谢于如来藏里面,所以再一次地行缘识。行缘识有两层意义, admin

2020-02-20

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大悲经》卷1)大梵天啊!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讲的话,应该就说:上帝啊!每一个众生他在梦中见种种色,闻种种声,嗅种种香,也就是说众生在梦中能看到各种的这样子的色相,在梦中也能够闻到种种的声音,也能够嗅到种种的味道,也能够尝到种种的这样子的一个味觉,也能够觉受到种种的这样子的一个触知,譬如说冷、热、痛 admin

2020-02-20

这是因为,如果否定了如来藏,在死后就会成为断灭;因为无论粗细意识等五蕴都是生灭法,都不可能去到未来世;而且菩萨藏一切诸法也当终归于幻灭。所以说,否定阿赖耶识如来藏常住心的人,就是谤菩萨藏,也同样是在谤佛。因为佛陀所开示的三乘佛法,都是依着如来藏的四种涅槃而施设的,否定了如来藏心就没有三乘佛法可说了。但是,有许多的出家二众,随着某些表相大师的邪见,来 admin

2020-02-20

佛只是告诉二乘人要把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消灭了,就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在三界现身意,所以就算是佛也无法再找到他了。又,佛在二转法轮开始说真实心,譬如说无住心、真如等名。这个无住心是指,对任何境界都无所住,从无始劫来都无所住,并不是有时候住、有时候不住,所以祂才会被称为无住心,这也是《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无住心。这个无住 admin

2020-02-20

对于善根深厚以及信位满足的菩萨,则是已经能够完全确定,一切有情都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能够收藏自己所造作的善恶业种,而在未来世因缘成熟的时候,会由自己未来世的五蕴身来受苦乐等果。所以深信三世因果、六道轮迴的真实性,因此而自然愿意放弃投机、短视、追求物欲满足的人生观,开始进入初住位修学六波罗蜜,而追求成佛之道的福德以及智慧。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 admin

2020-02-20

那从这样来看,他解脱道的善业,不也等于消失了吗?所以说修习二乘解脱道的善业,也不是真正的善业,只有大乘法才是真实的善业,因为二乘法不能了知实相,而且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还不够真实;大乘法则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永远不灭五蕴十八界七转识心,乃至成佛以后,仍然八识心王具足,转为纯净的八识心王,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所造一切的善业都不会失坏,这 admin

2020-02-19

恶来不报,住于清净忆佛念;再依你修学知见,你对于断我见,你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生灭法、不生不灭法,对于三自性有正确的认知;知道凡夫有四颠倒——有常乐我净的四颠倒: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有这样的颠倒,而如来有四德:真常、真我、真乐、真净,知道什么是生死过咎、什么是六业道,知道什么是趣向涅槃安乐、什么是四法道。有这样正知见建立,有在如 admin

2020-02-19

这就是世间乐,都是属于五蕴身心上的乐。第二种是出世间乐,一般世俗人其实是不会喜欢这种快乐的。所谓出世间乐,就是心得安然,常住于寂灭之乐。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随便椅子上坐下来,休息一下,心中一个妄念也没有,不会去罣碍什么。如果是菩萨呢,休息下来,心里面不断地有妙法涌现出来,可说是法乐无穷啊!譬如平实导师写书的速度,比弟子们读书的速度都还要快上好几十 admin

2020-02-19

】就是在说明,以五蕴这五种法来含摄有情的种种,包括一切众生所执着之色身,以及有情能够领纳受用境界,能够构画种种诸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也能够造作诸身口意行,当然也包括大部分有情执为真实自体的六识心,因此用五阴可以很巧妙贴切地来说明有情之生灭身心的整体;而这个五阴也就是因为这五种我事的关系,而被大多数有情执以为是真实的自我。但我们都要知道,五阴 admin

2020-02-1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自己的真心如来藏可以画出自己的五蕴小世间,而配合所有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就可以一起画出三界大世间。而无论人间、阿修罗宫、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皆是众生业力所感。依据众生所造诸业,则投生到相应的世界,譬如《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一中的开示:【一切有情造种种业,起种种惑。众生业有黑白,果报乃分善恶,黑业三涂 admin

2020-02-19

死后不再像一般凡夫,又出生另一个五蕴身,也就是要完全灭尽五蕴身,安住在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度过生死的洪流,达到寂灭安乐之处。有许多人误会了涅槃的境界,以为在涅槃当中还有一个“我”在体会涅槃之乐。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 admin

2020-02-19

另外在阿含诸经中,佛陀处处说众生是色、受、想、行、识五法蕴集而成的有情;五蕴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其中识蕴是因为根、尘和合才出现的;识蕴是被生的法,有生之法必有灭,不说每天夜晚睡着时,识蕴六识全都不现前,等到这一期命终舍寿再受生时,这一世的识蕴六识也将不再现起了,所以这一世的识蕴六识并不是从前世来的,也不会再出现到下一世去;如此缘生无自性的法,正是 admin

2020-02-18

为了让众生得以断除我见、证得解脱果,故先有解脱道之宣说,令诸众生得以亲证解脱,并能了知外道常见、断见之虚妄不实,乃有四大部阿含传世,此即为初转法轮佛陀为众生建立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一一说明分析诸法的虚妄无常,令诸学人闻佛音声,依教观修而得证解,断除我见乃至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为声闻菩提。然而,四阿含诸经中所言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