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叙述的念佛圆通法门,此一念佛圆通章的全文,无一处说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终,皆说“忆”说“念”,而不说持佛名号,念佛洪名。乃至于文末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地而“入三摩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证五蕴空,得究竟解脱,是故先说究明心性的知见,七度徵心,了不可得。然后令二十五位菩萨各自叙述修持楞严大定的圆通法门,再命文殊师利菩萨评论。最后世尊再说明五蕴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但凭修行者一心不乱的信愿行力,往生净土即可,不必从究明心性开始,不厌其烦地说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而世尊不但殷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不见自性之空性妙有,以致执此幻有之五蕴身为“我”,因而造作诸业。上焉者行善求生天国,中焉者行善求此生之声名福报,下焉者伪善、欺世盗名,乃至巧取豪夺。因此之故,攀缘之心不断,念念贪瞋无明。若亲见自性,悟境不退者,则见本具佛性之真空妙有,世界身心之真实感顿失,于世界身心不生执著,自然不起三毒心,不造恶业。我人凡夫,当思惟身心无常、世界无常,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楞严经一开始是讲修证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所应该知道的关于真如佛性的知见,然后再由二十五位菩萨说明他们各自证得圆通境界的二十五种法门,这个就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接下来就讲事修的各种三摩地,包括四禅八定以及证入五蕴空的境界在内,这个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rd | admin 2018-07-20 |
|
过三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实相念佛的人,他已经离开了身见,不以色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离开五蕴身,这就比如他身上已经穿著大甲胄[zhòu],也就是他不被一切魔、外道来坏他的见地。因为真如佛性了了分明,不是声闻法、不是缘觉法,因此说他所坐的,叫做白牛大车,不是羊车、鹿车。他将来能够接引很多的众生,叫做乘于大乘。这 | admin 2018-07-20 |
|
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3、念佛人发愿要切实际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 | 三摩地 2018-07-20 |
|
至于执着五蕴自我所有的烦恼,那已经是最低层次的啦!为了舍离这些烦恼而去寺院,先供养师父,然后请法,这才是种福田;如法宣说我见、我执烦恼内容的师父,是真实的僧宝,就是福田。若是你的我所烦恼很重,他会先教你把我所的贪着烦恼断除,再进一步断除我见的烦恼乃至我执的烦恼。但是有个前提必须注意:他教导你的断我见、断我执内容符合三乘经典的正理,不是用意识心常住于 | 三摩地 2018-07-20 |
|
当然就会无法以他证悟的功德来做上回向,他不会回向发愿成佛,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佛了;又因为所悟不真的缘故,他也不能够体解世尊的大慈大悲;也不能体解释迦如来以人天导师之尊而屈降于五浊恶世利益众生的悲愿;他也不能体解释迦如来隐蔽祂所有无量无边的威德势力,示现和凡夫一样的五蕴身而在人间度众。因为这个人他所悟不真,所以他转依无效,因此他不能体解诸佛世尊的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师兄并可配合行住作卧间观行五蕴空相,勤求断我见(详见电子报第24期识蕴真义连载15),如此相得益彰,能渐伏性障,累积见道的福德。末学未学佛前瞋恚心和淫欲心重,学佛后常怀惭愧,时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并常常思维要对众生起慈悲心,配合无相念佛的工夫,忆念观世音菩萨,现在已能常常安住于忆佛和看话头的净念中,虽然偶尔烦恼还是会现行,但已大异于两三年前的心境。末学自 | 三摩地 2018-07-20 |
|
当身行、心行较能清净时,以此清净的心行去作种种观行,理路上也较清晰,也较能合理地去说服意根,让意根接受这五蕴十八界一切现象是因缘生因缘灭,一旦意根接受这现象,承认十八界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灭这个事实,也就是本来就是这样,也是不变的道理。如此也会对觉知心我及我所的执著慢慢减少,对我所有的贪著也随之慢慢降低,甚至对觉知心我及我所不会引生种种执取,就比较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当我们历缘对境时,就有能力细细观行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之无常变化,并且清楚发现细微的贪、瞋、痴、慢、疑,进而化解自己的烦恼,人我冲突日渐减少,也不再自以为是了!平实导师的书中说,想要明心进入内门修学佛菩提道,必须先从忆佛及拜佛的方式,修习动中定力,而且还要具备净念相继的功夫。其次,需要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观无量寿 | 三摩地 2018-07-20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如果在懊悔中用心,即是掉举上掉举,意根做主于懊悔之掉举,意识妄想不断,不断增长五蕴,回熏染污法种,往如来藏心中运粪,如此粗重缠缚,就会使意根一点点的清净气分也遮覆不现了。不是非常可惜的结果吗?有什么意义呢?菩萨于掉举之时,当发大丈夫之勇猛精进之心,以忏悔发愿为双引擎,不断推动自身于无相忆佛拜佛上用功不缀,如此转烦恼------掉举为清凉之菩提,不也快哉? | 三摩地 2018-07-20 |
|
所以当于真实善知识对于断我见之诸多开示多多熏习以后,更应进一步思维、观行诸如:根与尘是什么关系?尘与识又是什么关系?乃至根尘识的生起次第为何?五蕴方面:对于五蕴之内涵是否明了?五蕴之生起次第为何?如是等等数数观行,我见当断!可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心要够细,因为经中佛说:思维五阴生灭,要于正定之中来思维,非不正定而能思维五阴生灭的。进言之,无相念佛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后依陆亲教师所教之观行,先尝试观五蕴十八界,后思惟其虚妄性之理。发觉这种如理作意之思惟有自我心理暗示之效,也即末那识之遍计所执性被意识所说服,而从根本去改善气动与头疼之烦恼。走笔至此,末学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萧导师之善巧方便之睿智与仍坚守岗位之各亲教师(须自备广大福藏以便承担末法众生之业力)。但愿十方诸佛菩萨能加被他们,令正法久住。阿弥陀佛!(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与孙老师报告自己整理过后的疑问,确定没错,观行了几天,就以为已断我见,所以就把老师上课说【要认真在日常生活中观行参究(五蕴如何虚妄),四加行的暖行才能达到,否则就像钻木取火者,眼看已经冒烟要著火了,却喊手酸要放弃,就还需要重新再钻木】的道理没有放在心上。(那段话有些没认真听!慢心遮障啊!)除了上述孙老师所说我的方向正确外,我当时应当还要认真在日常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终五蕴浮虚梦幻身,假缘空聚一堆尘;死魔一至凭何敌,急念弥陀莫厌频。(原标题:《念佛镜》沙门道镜、善道共集)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我们看这么讲,就是说要知道,这个往生者在往生但还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之前,他是自见其身乘金刚台的;如果说他这个五蕴身已经坏了,又还没有生到极乐世界,又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那到底是什么身能够乘金刚台呢?所以中间的这个身就是中阴身。因为在死生二有中间的生,就是中阴身。所以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仍然是有中阴身的,所以才能够说自见其身乘金刚台;或者说行者自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也就是说,只要有情他还没有依于圣道修道、来断除意根相应的俱生我执烦恼(意根相应的俱生我执烦恼,就是指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只要意根还没有断除俱生我执烦恼的情况下,意根祂就会把这个五蕴,以及依五蕴而有的见闻觉知,当作是自己,当作是真实的;所以,意根祂为了要取得这个五蕴身,祂就会去受生,所以这个中有才会有意行这个名称。那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也就是说,只要有情他还没有依于圣道修道,来断除意根相应的俱生我执烦恼,意根相应的俱生我执烦恼,就是指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只要意根还没有断除俱生我执烦恼情况之下,那意根祂会把这个五蕴,以及依五蕴而有的见闻觉知,当作是自己,当作是真实;所以,意根祂为了要取得这个五蕴身,祂就会去受生,所以这个中有才会有这个意行,这个名称出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