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凡夫众生生活在自己的五蕴之中,却不知道这样的五蕴世界乃是因缘和合蕴集而成,本身并没有一个实体可言,也没有不变的实性可说。众生还以为这样的五蕴法是真实的、是可以依靠的、是值得追求的,所以为了满足自己去追求五蕴法上的满足,不惜花费自己一生又一生的生命,一直为了追求五蕴法,而不断地去造作新的恶业、善业、无记业。也就是众生被这个法、被五蕴的世间、被这个五蕴法所欺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外道了知这些的追求都没有意义,因为人生无常,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生之法必定有死;可是外道虽然想要了生脱死,脱离了家庭乃至修苦行而想要求解脱,却因为不了解轮回的道理,不了解轮回背后的实相,不了解所谓的轮回都是依于如来藏,依于第八识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能够出生五蕴。由五蕴形成了三种行——身行、口行、意行,由三种行造就了三种业,再由如来藏第八识记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为什么呢?因为证悟如来藏的人,他现观如来藏祂远离蕴我、祂远离处我、远离界我,也就是远离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他现观如来藏祂本身就不入六尘万法;他现观如来藏本身是无我性而转依祂的无我性,怎么会再起执著呢?因为如来藏祂本身就是无我性了!那他已经转依了这个如来藏的无我性,怎么会还会起执著呢?所以否定如来藏的人,必定会落入断、常二见,这样子才是真正的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复次善勇猛!所说五蕴生起所摄,非谓般若波罗蜜多;所说五蕴生起所摄,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所说十二处、十八界等生起所摄,非谓般若波罗蜜多;所说十二处十八界等生起所摄,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中之)如所有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中之)如所有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用俗话来说,就是众生爱惜这个生命,爱惜这个能觉能知的「五蕴我」,已经爱到骨子里面去了。而「俱生我执」引生「分别我执」以及「我所执」后,与意识的后生执着相互辗转缠绕不休,形成无量无边的制约行为,并深深的嵌入潜意识末那,形成无量无数的习气种子。这些习气有深有浅、有粗有细,细的障碍成佛,粗的障碍解脱生死。而单单就与粗重的分段生死烦恼相应的习气论之,已是累 | 三摩地 2018-07-21 |
|
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衪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它有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它能生一切法—&mdas | 三摩地 2018-07-21 |
|
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衪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它有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它能生一切法—&mdas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而如来藏不生不灭、贯通三世,储藏众生之善恶业种不失,因此其随缘兑现因果报应亦丝毫不爽,故对每一世出生的五蕴来说,这些储存在如来藏中的善恶业种,未来现行果报还在,亦极为可怖,如《大宝积经》卷57:【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千万不要听说罪性本空,便毫不畏惧的造作罪业,届时果报现前时,再后悔则为时已晚。虽然证悟的菩萨能转 | 三摩地 2018-07-21 |
|
和第一义谛相对的是世俗谛,世俗谛亦称世谛、俗谛,讲的是世间的真理,譬如五蕴、十八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等,二乘所说之缘起法、因缘法等也摄属世俗谛,如《楞严经》卷二载,佛告阿难:“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十、诸法实相诸法,是指世间、出世间之一切法;实相,其真实之体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龙树菩萨云:“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故说吾人见闻觉知心所触五尘皆是内相分五尘,从来不曾接触过外五尘,故吾人觉知心所触五尘亦是五蕴中之色蕴所摄,摄归吾人五蕴中。非谓外五尘是吾人五蕴中之色蕴也。吾人所触五尘既是阿赖耶识所变生而摄归吾人之色蕴中,外五尘又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种子所共同变生者,当知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源也,当然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三丶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由有六根及 | 三摩地 2018-07-21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admin 2018-07-21 |
|
眼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实,自己亲自证明佛性是常住不坏的(因为菩萨是永远不会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坏,观察出没有什么法可以灭掉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佛性;在亲眼看见佛性是如此真实时,眼见之下,世界山河显得无比的虚幻,自己的五蕴身心当然也就更加的虚幻不实了。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 | admin 2018-07-21 |
|
——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台湾与大陆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槃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 | admin 2018-07-21 |
|
当然也可能有人,不必经过这些知道禅师的作略,而于经典中,好好恭敬思惟,这样而豁然大悟!这里还是要饶舌一下,那些以为努力打坐,不好好思惟学法的人,是不可能有一个困惑在,这样所得到的,都是光影头神,因为没有熏习般若正义的缘故,所以平常就放弃自己的参究,放在无所念的静坐境相貌中,这样所得到的结果,当然是静坐禅定的所得,当然没有办法和真心相会,有的人开办禅 | admin 2018-07-21 |
|
《楞严经》讲五蕴十八界之见闻觉知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六根六识六尘及见闻觉知性不是二乘所讲的唯因缘生,也不是外道讲的自然生,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此即证得七住菩萨的法智类智---你只知道一个总相、一个总体而已:“哦!这就是如来藏!”譬如非洲森林中的土人,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人家跟他形容:“有四个轮子,可以开著到处跑。” | admin 2018-07-21 |
|
在第六住位中,必须圆满观行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生灭,都非真实不坏的自我,至少必须断除我见而断除三缚结,令初果人所得的解脱道智慧得以证转,这是在修学大乘见道前四加行以前就必须先实证的。若是阿罗汉回心大乘修菩萨道,就不须先修这个内涵,可以直接修习大乘见道前的四加行,藉此四加行的观修,如实建立“能取、所取皆空”的正知见。这就是心中 | admin 2018-07-21 |
|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的观行,这个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无我又叫作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得的解脱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蕴处界以及它所辗转出生的万法当中,证实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一切无非都是缘起缘灭而已,因此而断尽我见和我执,取证涅槃解脱。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 | admin 2018-07-21 |
|
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在历境对缘中汰换染污识种,进而净化身心,如此才能转化成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所说的八正道,就充分显示出佛法真正的实践特质。二、世间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