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而,如来藏确实也是“空”,因为如来藏自己的自性,一向都无三界我,无五蕴我,无众生我,是全三界我的自性,所以是空——“即空”。(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空性所生的法 空性所生的万法全部都是缘起性空,故名空相;所生的诸法就是蕴处界,再由蕴处界辗转生诸万法,但都不是常住法,这一 | admin 2018-12-27 |
|
所以涅槃是依阿罗汉所证的那个断除见惑、思惑以后,灭掉自己五蕴而剩下的那个入胎识来说,依他们的第八识境界来施设涅槃。可是阿罗汉生前并没有证得这个第八识金刚心,而他们死后,他们又已经不在了,更无法了知这个金刚心何在,所以他们始终看不见涅槃之中到底是什么。(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二乘涅槃有出有 | admin 2018-12-27 |
|
中道、中观中道 1、如来藏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合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此第八识如来藏心是大小品般若经所说之空性,谓“菩萨心、无住心、不念心、无心相心、非心心”宣说如是心之中道性、无我性、无智性、无无明性、不垢不净性、不增不减性、不断不常性、不生不灭性、不来不去性;此 | admin 2018-12-27 |
|
[5]《地藏菩萨本愿经》里的觉林菩萨偈以工画师来概括形容如来藏和他的功德:「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云:「所执实皆无,咸是识心变......所现诸境界,皆是识心变......眼识依赖耶,能见种种色,譬如镜中像,分别不在外。所见皆自心,非常亦非断,赖耶识所变, | admin 2018-12-27 |
|
[9]而证悟者,以如来藏真实心的角度,现观实相界真实心无分别的同时,又可现观现象界五蕴十八界虚妄,不落两边,名了义中观。密宗之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都是天竺晚期佛教密宗传过来的。自续派中观是红教的修法-宁玛巴中观知见。中观是第一义谛,但他们误将见闻觉知心当做如来藏。他们承认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可惜的是错将意识当做阿赖耶识--将意识修行到达没有妄想时,认为他 | admin 2018-12-27 |
|
这个“心、意、识”又叫做三种能变识,为什么叫做三种能变?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种种的法,也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也可以变现众生的五蕴、十八界,变生六尘万法,这是第一能变识。第二能变的识,是说意根,也就是末那识,祂能变生识的种种的执着,因此而有贪瞋痴慢疑等。第三能变的识,就是意识心,祂能让你产生六尘境界上的种种分别,这就是你的三种能变 | admin 2018-11-14 |
|
1988年,导师应邀在某居士家中佛堂开始讲说基本佛法,先讲五蕴、十八界法之缘起性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经》中所说佛法为说法的主要内容。1989年初,导师转进而改修体究念佛--参禅。从此开始常常住于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中。十月初随圣严法师前往天竺,作为期15天的朝圣之旅,而中断说法度众之事。返台后,鉴于长时处于参禅状态之“见山非山”境 | admin 2018-11-10 |
|
安慧论师(475—555年)的《大乘广五蕴论》是六识论邪见。寂天论师(687—763年)的《入菩萨行论》也是六识论邪见。阿底峡(0982—1054)的《菩提道次第灯论》是六识论宗喀巴(1357—1419)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同样是六识论藏密各派,除了古代的觉囊派,都没有实证第八识的开悟者,所以他们没有般若慧。近期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被很多“高僧”全 | admin 2018-11-07 |
|
在《华严经》中有一首偈,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听过,偈里面这样讲:【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 admin 2018-11-03 |
|
所以,当这些人听到佛法中说无我,说入涅槃是要将五蕴十八界等自我完全消失、不受后有的时候,大都是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而大力排斥。其实佛陀的教诲,是要教导我们认识生命的实相——根本心如来藏的体性,然后才能够让我们舍弃生死轮回的洪流,从现在的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当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安忍而不造恶业,才能够勇于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乐于救护众生、修 | admin 2018-08-21 |
|
而心经不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嘛。所以【当下】也是空的哦。所以【活在当下】这样的论调,怎么可能是佛法,不可能的。 而修行人,不是为了活在当下。而是看生灭不断的有为法中,如何去转【缘】。所以看到不是只有现在,而是看到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全面性的。佛法是有连贯的,所以要看过去,现在,未来。要看【因】【缘】【果】的 | admin 2018-08-20 |
|
死后不再像一般凡夫,又出生另一个五蕴身,也就是要完全灭尽五蕴身,安住在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度过生死的洪流,达到寂灭安乐之处。有许多人误会了涅槃的境界,以为在涅槃当中还有一个“我”在体会涅槃之乐。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 | admin 2018-08-16 |
|
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就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慢慢地就离开会说人过错的烦恼;同时他也会看到:乐瞻病人、乐施贫人,都是菩萨所应当修集 | admin 2018-08-15 |
|
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 | admin 2018-08-15 |
|
死后不再像一般凡夫,又出生另一个五蕴身,也就是要完全灭尽五蕴身,安住在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度过生死的洪流,达到寂灭安乐之处。有许多人误会了涅槃的境界,以为在涅槃当中还有一个“我”在体会涅槃之乐。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五现见涅槃 | 三摩地 2018-08-10 |
|
佛教中所说的“法”,是指三界当中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法,法也是五蕴——又叫五阴。法又分为色法与心法,色法是色蕴,而心法则是识蕴、受蕴、想蕴及行蕴。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 | admin 2018-08-09 |
|
又譬如说,用自己的福报,取得可以让自己的感官能够受用的车辆,那么福报比较小的,受用了一般的车辆,福报比较大的,就可以受用超跑乃至是飞机;而受用这一些器物的时候,本质上还是要依于自己的福报,而只是借着五蕴身受用不同的器物的时候,显示出福报的大小差异。所以这样子一说,对于福报这两个字,在世间法上的意涵,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了。其实刚才说福报有大小的差 | admin 2018-08-09 |
|
世尊于阿含《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中说:「所有五蕴,由有法想,由彼法想,乃生五蕴。又彼无明,缘于行法,诸行法生,集法乃生;诸行法灭,集法得灭。诸苾刍!如是行苦,因集而有;因集灭故,行苦即灭。苦法灭已,非法皆灭,更不复生,如是苦法,已尽边际。苾刍!灭复何证?即此苦边,是真寂灭,是得清凉,是谓究尽。苾刍!此寂静句,谓舍一切法;爱法若尽,欲法得灭,是即寂静涅 | admin 2018-08-08 |
|
所以,当这些人听到佛法中说无我,说入涅槃是要将五蕴十八界等自我完全消失、不受后有的时候,大都是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而大力排斥。其实佛陀的教诲,是要教导我们认识生命的实相——根本心如来藏的体性,然后才能够让我们舍弃生死轮回的洪流,从现在的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当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安忍而不造恶业,才能够勇于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乐于救护众生、修 | admin 2018-08-07 |
|
菩提者,意谓觉悟五蕴有情都无实我。依三种修证内容的不同,故佛法分为三乘:大乘、中乘、小乘,有三乘之别。二乘菩提是指小乘声闻菩提与中乘缘觉菩提,大乘是指佛菩提。声闻菩提属于修四圣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菩提属于修十二因缘观行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二乘菩提的修行,主要的内容是在断我见、我执烦恼而解脱生死,出离三界轮回的行门,这是解脱道的 | admin 2018-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