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着,可以简单用五欲六尘来作代表,而事实上,如同上面所说,因为意识心所缘的范围非常广大,连带的众生对于五欲六尘之贪着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尤其是法尘,因此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在众生贪爱的范围之内。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4中的开示: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谓色、声、香、味、触。当知此中依 admin

2020-02-21

】(《大智度论》卷十一)这意思是说,当人拥有荣华富贵,能够随意享受五欲之乐的时候,虽然感到很快乐,但这一切世间财物都是无常易灭之法,是与国主、盗贼、水、火以及恶子等五家所共有的,是无法单独受用的。当国家课重税,横徵暴敛的时候,或是遇到无情的水灾、火灾、地震等天灾,或是遇到强盗、小偷的时候,财物都很难留得住;如果又生了个不肖子,有再多的财产也不够他花 admin

2020-02-21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而我们的 admin

2020-02-21

为什么少欲呢?根据老庄的看法,他们认为说,如果我们的五官去追逐外面的五欲的话,其实会使得我们的五官丧失了灵性,没有办法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反而会使得我们容易给自己招致了祸患。所以在老庄的思想里面,讲究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应该要尽量的减少,要过着知足和简朴的生活。除了这个之外,老庄更提出了所谓的道。这个道,老庄谈的是所谓的天地万物之道、自然之道,并且谈到 admin

2020-02-21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可以让自己心中一直有佛菩萨存在,除了产生动中定力,而能够逐渐不被外面五欲境界所迷惑之外,心里面也能够引生出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摄受我们的意念,以及能够提醒自己,是否有依照着佛菩萨的教导而切实履践,这样对于我们持戒,当然有莫大的帮助;而相对地,如果毁戒作恶,一定会让十方诸佛菩萨为他感到无限的惋惜。学人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怎能不戒慎恐惧 admin

2020-02-21

(《瑜伽师地论》卷1)因为不断忆念思惟过去所曾经历的那些令心欢乐愉悦事情的相貌,于是就使得一个才刚刚修习善法清净离欲的行者,又再退回到原来贪着五欲的心思中去。在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区别掉举与散乱这二个烦恼心所的差异,玄奘菩萨说: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成唯识论》卷6)简单地说:掉举,是意识虽缘 admin

2020-02-21

(《瑜伽师地论》卷11)说掉举是因为修行人正在修清净行之时,心中却怀着染污贪欲,或者寻求思念自己的亲人眷属、妻子儿女;或者对于所处居处和周遭环境的染净,以及自己色身的盛衰离合,感生欣喜忧戚,因而心中不断筹量思虑;或者寻思着自己年纪尚轻,应该多多享受世间五欲,而不必急着修行;或者随着一时忆念起往昔所曾经经历的戏笑、欢乐、愉快的那些身口意行,因而心中生起 admin

2020-02-21

一般人追求的快乐是世间的乐,它的内涵不外就是五欲之乐。而追求五欲之乐,最低下的不外就是像外道们努力的修学双身法;这个其实不应该叫作修学,应该叫作沉溺在双身法之中,乃至还会去淫人妻女;这一些都已经不能容于法律跟天理。这些粗糙五欲之乐已经都这么难以舍离,当然更无法受用另外一种层次的世间乐,叫作禅定。乃至说能够证得禅定,却又贪着禅定的境界,那仍旧是被世间 admin

2020-02-21

菩萨精进修六度之行,能够增长持戒波罗蜜,心中不与懈怠及放逸相应,远离种种烦恼心行;虽然在人间五欲境界中利乐众生,但能离开对于三界法之贪爱。因为只有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才是他所精进的目标;并且凭借着菩提大愿,能够不畏生死苦,利益众生而不证二乘涅槃,因此能持戒不犯,一心精进朝向目标前进。 而无论禅定证量、声闻见道或菩萨见道,都能引生三三昧。前者就是 admin

2020-02-20

这里所开示的摄护诸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要特别留意的,因为如果对于种种的六尘境界、五欲境界之贪著心,还没有办法淡薄的时候,摄护诸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证悟的菩萨因为已经断我见的关系,知道蕴处界都是虚妄之生灭法,并且已经可以转依如来藏了;因此,各种境界对于他的影响力就比较低。虽然如此,一些往世的因缘现起时,有时候对他也是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境 admin

2020-02-20

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 admin

2020-02-20

这时候,尊者二十亿耳,独自在静静的禅思,而起了一个念:“在所有世尊精勤声闻弟子里面,我算是其中的一位,但是我到现在都还没尽诸漏(也就是还没证得阿罗汉),我是名族姓子(也就是说,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个贵族),家里又有很多的钱,我干脆宁可回去再受五欲乐,也可以藉由广行布施来修福德,不要再修行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动了这个念,当然世尊就知道了。世尊就 admin

2020-02-20

(《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过去所曾造过的恶业,而下堕三涂恶道受苦。即使是继续修学禅定,往上升进到远离欲界的色界天、无色界天,享受禅悦或者是清虚之乐,也仍然还是在三界当中,没有真正远离世间烦恼的牵绊。纵使天寿十分的长 admin

2020-02-20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admin

2020-02-20

一般世间人,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是想把握今生,尽量过着享受五欲的生活,不但想要把所有的福报,都尽量用尽,有的甚至还不断地扩张信用借贷,觉得这样才不吃亏。却不知道说,众生正是因为自己把所有的福德都消耗完了,未来世无可受用,所以才会往生到饿鬼道去受苦啊!所以听闻以及信受佛菩萨所开示的这些正理,非常的重要!不然很容易就会被无明贪爱所驱使,而堕落到三恶 admin

2020-02-20

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四谛。以是故,初说檀。(《大智度论》卷45)《瑜伽师地论》中也提到,因为深信因果道理、且戒慎畏惧业报,因而恭敬供养父母、尊长、修行的圣者等,是一种如理作意的寻伺正行。因为不但以因果业报、人天善法来看,或者成就菩萨修行的资粮,布施供养都是正行。寻伺正行者,谓如有一了知 admin

2020-02-20

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五现见涅槃,是把在欲界受用五欲乐的境界,以及初禅到四禅等五种世间的有为境界,当作是真实的涅槃境界,但这是天大的误会。当这些人真正明了了涅槃的境界之后,就很少会有人真的想要入涅槃了。因为他们对于能够了别自己的存在、了别世 admin

2020-02-20

各种都包括在爱欲之中,归纳来说,包含了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以及修行人的五欲:色、声、香、味、触。爱与欲相应,就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渴求、、贪婪与爱着,这就是一切痛苦生起的根源,也是使得众生生死相续的根本。各位菩萨!以上略说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人心无尽的贪着,而这些渴求、、贪婪和执着就是烦恼。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些烦恼的存在和生起呢?则都是因 admin

2020-02-20

大乘佛法的本质其实是积极进取的善法,所以菩萨的道本来就不是消极的,我们不妨试着想想看,假使菩萨所修的道是消极的法,那又如何历经三大无量数劫的勤苦修行而成就佛道呢?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但是也有其消极而随缘的一面,那就是对五欲随缘、对世间法上的追求是消极的;不过在利乐众生、修证佛法,以及法布施上面,都是积极进取而没有丝毫懈怠的。各位菩萨! admin

2020-02-20

(《大宝积经》卷四十二)这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应该要追求对佛法的正信;要如法受持戒法;要听闻正法;要对自己无法在道业上增进而沉于五欲海当中,要有惭愧心;也要能够舍离对自己以及三界法的贪爱;并且要追求般若智慧。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七种圣财,才是我们学佛人所应该努力追求的。因为这七种圣财,才能够带给我们今生以及未来生的义利以及安乐,并且让我们能够成就无上 admin

2020-02-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31   32   下一页»   共626条/32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