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菩萨观见众生贪着五欲爱乐,为三界爱火所烧,无有福德势力,资生空乏,虽求一切乐而五欲乐其性本苦、无有解脱,菩萨心生深切悲悯而行布施,非希求所施对象回报而行之。10、不希异熟施:云何不希异熟施?谓诸菩萨修行惠施,终不希望当来所得财宝,圆满自身,圆满施果异熟,观一切行性是虚伪,观大菩提最胜功德。菩萨所行布施,不希求来世财富具足圆满、身相庄严圆满,及行施之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无办法修证禅定;只能因为身行不杀而生到欲界天去,但是贪着五欲的心还在,嗔恨心也仍在,所以果报只是欲界天的不清净境界。但佛弟子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结果就是断除我与我所的执着,乃至大乘菩提中证得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四人各自介绍完毕后向摩竭王说明,他们前来摩竭王的后园是为了受持八关斋戒,这时四位神王也才知道,原来彼此都是为了持八关斋戒而来到摩竭王的后园,所以大家都很高兴;这时天王就说:我们都受了八关斋戒,那谁得的福最多呢?人王说:我在人间行八关斋戒,摩竭王的后园外,就是可以引起我心中贪欲的种种五欲之乐,乃至耳旁就可以听闻到响亮的音乐声,我在这其中还能专心一意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布施的真实义,就是布施我们对五阴十八界的贪爱,当然五阴十八界包括我们的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我们这些五欲都是我们布施的对象。持戒有办法能够持得好,因为前面先有布施的缘故,所以这个贪爱就会比较降低了,一般众生为什么戒持不好呢?都是因为喜欢财色名食睡的关系,所以往往就去造了这个业。造业,尤其是造恶业,戒就没有办法学好,戒已经受持了之后,不断地在受持中就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同时运行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五尘境中呢?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戒律能够持守清净,接下来要和大家谈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让戒行清净?关于如何让持戒得以清净,是佛陀一直不断重复的教示。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四人各自介绍完毕后向摩竭王说明,他们前来摩竭王的后园是为了受持八关斋戒,这时四位神王也才知道,原来彼此都是为了持八关斋戒而来到摩竭王的后园,所以大家都很高兴;这时天王就说:我们都受了八关斋戒,那谁得的福最多呢?人王说:我在人间行八关斋戒,摩竭王的后园外,就是可以引起我心中贪欲的种种五欲之乐,乃至耳旁就可以听闻到响亮的音乐声,我在这其中还能专心一意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是因客烦恼而利益众生,那不叫烦恼,所以只有贪着五欲而生的烦恼才是客烦恼。由于客烦恼所引起的罪,做了以后不生起惭愧心,就是不如法住。若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如果优婆塞为了身命的缘故,譬如受威胁:你如果不去诽谤某一个人,我就要把你杀掉。在身命受威胁的情况下,去做了恶事,也叫作非如法住。换句话说,如果是不如法的事情,有人以性命来要挟,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耽醉淫欲者,当悬剑树林。譬如以猛火,烧然彼镬汤。投之以麻麦,随沸而漂没。如是耽欲人,不识于善路。死当堕恶道,煎煮镬汤中。——《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欲。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从痴爱河顺五欲流。深知是贼不动耳识。三者鼻不嗅香。当知是香从八风起。痴风鼓动爱风吹来。花等诸香从妄想生。颠倒横有从鼻识起。横言是香或称美味。鼻识惊动草木众花皆称是香。如来摄身不嗅香臭。体解非真不赞香触。四者不动舌识。不说世利不赞淫事。口终不说淫欲触乐。不住狂惑黐胶屋宅。亦不乐说可爱乐事。增长无明五贼痴爱。是故诸佛不动舌识。五者意寂不动。不起淫心不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三戒所列各项,可以色声香味触五者摄之,事虽小而五欲备焉。为害于人,其始也微,将毕也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嗔恚之火,贪爱之水,亦犹是也。治之于些小境界,则用力小而收效易。若迨其流煽既盛,即无及矣。古德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佛为防微杜渐,所以列此为戒也。故凡真实办道之人,必于寻常日用间,一切些小之处,用力克治。虽犯小恶,心怀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1经典案例__持八关斋戒的现世报与伤害持戒人的地狱报经典案例__持八关斋戒的现世报与伤害持戒人的地狱报出自佛本行集经文中主角慈者入海前曾持过一日的八关斋戒,因此现世得入四个玉女宝城受五欲妙乐然而其塌受其持八关斋戒母亲的头,入地狱受八万年苦报诸比丘。此有因缘。所以者何。我念往昔。此阎浮提内。五百商人。是商人中。有一商主。名曰慈者。最为导首。时诸商人。皆共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十四日斋日之时,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恶,颇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设无众生修正法者,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尔时,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往至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从痴爱河顺五欲流。深知是贼不动耳识。三者鼻根嗅香。当知是香从八风起。痴风鼓动爱风吹来。花等诸香从妄想生。颠倒横有从鼻识起。横言是香或称美味。鼻识惊动草木众花皆称是香。如来摄身不嗅香臭。体解非真不讚香触。四者不动舌识。不说世利不讚淫事。口终不说淫欲触乐。不住狂惑黐胶屋宅。亦不乐说可爱乐事。增长无明五贼痴爱。是故诸佛不动舌识。五者意寂不动。不起淫心不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陀说这些世间的有为法——五欲六尘等有为法,它是无常变异,最终是归于坏灭的,在这上面贪欲无厌足的时候,指的是能够消散人命,然后长养恋着恩爱,没有知足的时候。对于出家菩萨要知道,出家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脱于生死有为法的系缚。因为什么叫所谓的得圣智、谛见道呢?就是要知道生死有为法它就是在三界的系缚,不能离开这生死有为法就是不能求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受五欲乐,诸天天眼能见其下,不能观上,故帝释天子于嗟蔑曩法天子死后观其生处,因覩史多天在帝释以上,尽天眼力,不能观见,乃往世亲前请问,佛告彼已生覩史多天,帝释闻已,欢喜地赞叹以颂说:‘若皈依于佛,彼不堕恶道,弃捨人身已,当获得天身。若皈依于法,彼不堕恶道,弃捨人身已,当获得天身。若皈依于僧,彼不堕恶道,弃捨人身已,当获得天身’。又说:&lsq | 三摩地 2018-07-22 |
|
诸天神等,安住受用众妙五欲中,恒为歌舞等声之所牵引,故于诸欲安住为业;又诸天常与非天互相战斗,或被诸天自类陵蔑驱摈,起如是等损害有情的恶业;故诸天神非所皈处。如来安住地广大无垢、寂静等业;因为如来于天住中多住第四静虑,依此静虑领受捨乐,超胜下地,故是广大;第四定捨念清净,寂静无动,故名无垢。又如来能作有情利益为业。故如来是所皈依处。(四)由法尔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什么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呢?就是凡夫异生,也不知道修行,还是在世间法里面沉沦,沉沦于世间五欲里面,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第二个是“身不出家,但是心出家”。也就是说,虽然他没有现出家的表相的剃发著染衣这个表相的僧相,但是其实他已经证悟了如来藏(也就是证悟了本心,证悟了真如,证悟了这一个真心),所以出了这个家—&md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由五欲具足的凡夫变成正行僧,这个正行僧不是出家、圆顶、着染衣,而是具备正见、有修有证的修道人,如此自性三宝得以显发。自身修行由信位迈向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于此三皈依,自己由凡夫转变成为习种性菩萨、性种性菩萨、道种性菩萨和圣种性菩萨,进而佛道。让我们一起检点自己的真实状况,发起诚恳心、勇猛心、长远心,由信佛而转入信佛法,共同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令离五欲心无染着。导以正法发菩提心。归佛法僧深入正法。置于涅槃解脱果证。或生人趣现处王宫生释种家。以巧方便化诸有情。断除三界烦恼忧患生老病死。故现受生踰城出家。菩提树下取吉祥草。坐于道场处金刚座。降伏魔军成等正觉。为化有情转正法轮。放大光明周遍一切照曜世间。自利利他悉皆圆满。或现寂静入大涅槃。是即名为佛化身也。如是种种善巧方便无量无边。皆是如来自在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