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六祖大师说,就要向心中来除罪源,这个罪的源头是什么?罪的源头就是来自于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会有贪瞋痴的烦恼?就是因为来自于四颠倒想,自己认为自己这个五蕴的自我是真实的,所以这个真实自我上,希望能够追求真实自我的受用;真实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尘中去追求,五欲六尘中所追求,当然相应的就是贪、瞋、痴烦恼。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 | admin 2018-08-05 |
|
不是像二乘的声闻戒,它是消极的,要去断烦恼,要让自己不去跟众生攀缘,不去跟众生结缘,让自己在五欲六尘上断除这些接触;可是菩萨戒却是要让菩萨们与众生能够相处,能够入于世间,能够摄受有情、摄受眷属,在摄受有情、摄受眷属中,能够积极的以菩萨戒的精神怎样来行菩萨行,来长养自己应该有的菩萨律仪。所以菩萨戒有菩萨戒的意义以及它的精神,要来至心受戒而不轻易来毁犯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是因为来自于四颠倒想,自己认为自己这个五蕴的自我是真实的,所以这个真实自我上,希望能够追求真实自我的受用;真实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尘中去追求,五欲六尘中所追求,当然相应的就是贪、瞋、痴烦恼。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这些罪源,就是要知道说,这些业的十不善业的源头是来自于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的源头,是来自于四颠倒想。如果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比丘们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就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因此无相拜佛的功夫,并不是只是一个人,静静的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中;那是刚开始的过程,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依着这一个无相念佛的功夫,面对五欲六尘而不受其扰。接下来第八个是功用住。也就是这样的功夫,能够无间的起行,你不必特别的加行就能够成就。最后一个是任运。在任运的一个过程当中,随着我们的心念的起行,这样的定也就是随着我们而自然的流注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就是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切的内外相应五欲六尘都是属于邪缘,只要让自己没有办法安止,或者思念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孙等世俗上所爱恋的人,或者心里对于过去曾经有过的优渥的环境、自己的财富起了不舍的心,或者心放逸于追求自己所想要追求的世俗上的事物,或者受到不正见不正知的影响,对于三乘菩提修学的正理、对于涅槃的正理,没有正确的知见,这都是属于邪缘散乱。例如难陀刚出家的时候,每天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因此无相拜佛的功夫,并不是只是一个人,静静的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中;那是刚开始的过程,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依着这一个无相念佛的功夫,面对五欲六尘而不受其扰。接下来第八个是“功用住”。也就是这样的功夫,能够无间的起行,你不必特别的加行就能够成就。最后一个是“任运”。在任运的一个过程当中,随着我们的心念的起行,这样的定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五种就是他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清净梵行的修学,所以当佛陀称赞说:我们应该要对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不要贪婪,我们应该对于五欲六尘不要贪婪的时候,他心中无法生起喜乐,他没有办法安住在梵行的修学当中。也因此这样的人,他的心中是有秽染的,他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对于清净戒行、对于梵行都没有办法安住在心中修学。另外一种就是心中有五种系缚,这五种系缚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以我们所熟知的人间来说,一般人都是爱乐或是贪著世间的种种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等等的五欲六尘;贪著我所,也就是都在种种我所上用心经营、追求。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也就是我所拥有的钱财、名声、权位、眷属等等,众生都是在这些世俗法上追求或贪著,不知道这些事物的本质都是无常变化之法、来来去去,都只能拥有一时,最多也不过一世,是带不到未来世去的。对这些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原因,都是由于未曾深入苦圣谛中详实观察,不能引生厌苦、厌我的厌离心,以致不愿意遵循八正道的规范来实修,一方面继续贪着人间的五欲六尘,另一方面继续爱乐于五阴十八界的自己永远存在;深心之中,不接受人间五欲是贪染不净的,也不接受五阴十八界自己确实是可厌恶的;以此缘故,深心中仍不爱乐于无余涅槃的实证,导致成为无根信的凡夫。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原因,都是由于未曾深入苦圣谛中详实观察,不能引生厌苦、厌我的厌离心,以致不愿意遵循八正道的规范来实修,一方面继续贪着人间的五欲六尘,另一方面继续爱乐于五阴十八界的自己永远存在;深心之中,不接受人间五欲是贪染不净的,也不接受五阴十八界自己确实是可厌恶的;以此缘故,深心中仍不爱乐于无余涅槃的实证,导致成为无根信的凡夫。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因意根的计执性,导致意识无法马上说服意根如理作意,使得这些种种烦恼妄想的习气又让自己沉溺于五欲六尘中,不知不觉地又去追逐这些境界,受其左右而无法清净自己,无法排除对这些境界的执取,也就是无法修除对自我的执著,使得烦恼妄想攀缘不绝,而导致无相拜佛的功夫无法有所进展。末学知此弊病后,就想出一些方法来对治这些弊病,来修除这些遮障,后来发现修除性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六祖大师说,就要向心中来除罪源,这个罪的源头是什么?罪的源头就是来自于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会有贪瞋痴的烦恼?就是因为来自于四颠倒想,自己认为自己这个五蕴的自我是真实的,所以这个真实自我上,希望能够追求真实自我的受用;真实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尘中去追求,五欲六尘中所追求,当然相应的就是贪、瞋、痴烦恼。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除罪源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方等大集经》卷17)这一段说:为什么叫出世间呢?说到五受阴叫作世间,之所以叫作五受阴,讲的就是说一般众生都是依五阴的色受想行识,来受用五欲六尘的苦乐忧喜舍,所以这五蕴又称为五受阴,这五受阴就叫作有情的世间。菩萨能善于分别五阴。菩萨为什么叫善于分别五阴呢?因为他能观察这五阴之所从来,是由自心如来所出生的。自心如来藉因、藉缘出生的五阴,它是无常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就是因为来自于四颠倒想,自己认为自己这个五蕴的自我是真实的,所以这个真实自我上,希望能够追求真实自我的受用;真实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尘中去追求,五欲六尘中所追求,当然相应的就是贪、瞋、痴烦恼。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这些罪源,就是要知道说,这些业的十不善业的源头是来自于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的源头,是来自于四颠倒想。如果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五种就是他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清净梵行的修学,所以当佛陀称赞说:我们应该要对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不要贪婪,我们应该对于五欲六尘不要贪婪的时候,他心中无法生起喜乐,他没有办法安住在梵行的修学当中。也因此这样的人,他的心中是有秽染的,他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对于清净戒行、对于梵行都没有办法安住在心中修学。另外一种就是心中有五种系缚,这五种系缚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既然众生所见闻觉知的种种境界,都是自心如来所生的见分去作种种分别;那么世间的五欲六尘,如同万花筒一样,又有什么好执着的呢?能够这样看待,对五欲六尘的烦恼,就会渐渐淡薄而减少了。第三件事:既然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外境,个人所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当然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未来因缘成熟时,就要受异熟果报,这也是佛众所周知的因果道理:欲知前世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在乱意方面呢,因为散乱的意识觉知心一直攀缘在五欲上,随著五欲六尘的受用贪爱与我见、我执种种烦恼相应,他没有办法成就制心一处的定力与观照力,接著就发起智慧断烦恼成就解脱德,甚至于说能开悟发起法身德与般若德。而愚痴就会造成无法生起择法眼,不能分辨哪个是真正的善知识?什么样的内容是真正的佛法?无法分辨善恶、不信因果,容易受到恶友、恶知识的影响而人云亦云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方等大集经》卷17)这一段说:为什么叫出世间呢?说到五受阴叫作世间,之所以叫作五受阴,讲的就是说一般众生都是依五阴的色受想行识,来受用五欲六尘的苦乐忧喜舍,所以这五蕴又称为五受阴,这五受阴就叫作有情的世间。菩萨能善于分别五阴。菩萨为什么叫善于分别五阴呢?因为他能观察这五阴之所从来,是由自心如来所出生的。自心如来藉因、藉缘出生的五阴,它是无常的、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