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云何十种?一色妙如鬘,二身离臭秽,三形体清净,四生十方佛土,五戒香芬馥,六恒闻妙香,七眷属,八诸根适悦,九生天自在,十速证涅槃;如是功德,于如来塔施鬘供养,获如斯报。「若复有人,施灯供养佛舍利塔,获十功德。云何十种?一肉眼清净,二获净天眼,三离于三毒,四得诸善法,五聪明智慧,六远离愚痴,七不堕黑闇三涂,八尊贵自在,九往生诸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五戒、十善的奉行,有时候偏重五戒,有时候单行十善,乃至说两者兼有。那其所感得的果报,只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间享受富贵,或生在欲界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乃至说此世有禅定的修证,来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受用禅定之乐。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三界之中,依然不离开生死轮回。当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也许又会这么想说:啊!太好了,我希望来世都能够这样快乐的生活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主动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够随着他的习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继续再布施修福,那么后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够生于安乐了。然而,菩萨修学六度习以为性,多数能够在来世继续的乐善好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时候因为说于未来不得而知:到底有没有来世?假如有的话,我来世会生到哪里?可不可以再得到安乐?因为有一大堆的不确定,而心中生起了恐惧!更有的是因为此世造作了恶业,乃至是杀害众生,业境现前的时候,种种的恐怖逼迫,那更是不得安乐啊!只有一分因为人天善业之所摄持,往生的时候,善境现前而无恐惧,也许这可以说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死于安乐吧!菩萨于当生之时,能够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五戒,因为在佛住世的时代只要受三归依了,就同时受持五戒,所以三归依戒除了不信奉外道以外,也是要同时受五戒的。佛未出世时,当时人间流传的佛法只剩下十善业道;有智慧的人想要离开世间苦,要求解脱,最基本的就是修十善业道,以十善业道来清净其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为我们开示:因为过去生持五戒、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乐。假如说,十善的部分较不具足的话,就只能生而为人,而不是生而为天人。假如说,五戒的部分又不是具足的话,就有可能生而为人,但常常有疾病而又遭受到等等;乃至于连当人的资格都没有,这就叫作失却人格——失去了再生而为人的资格,而生于三恶道了;想当然就没有生于安乐了。那么,什么是五戒、十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主动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够随着他的习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继续再布施修福,那么后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够生于安乐了。然而,菩萨修学六度习以为性,多数能够在来世继续的乐善好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修持戒法,也是有福的喔!不用讲得太复杂,单单说五戒之中的不杀、不盗。某甲过去世持不杀之戒法,今世感得身体健康、寿命长久;过去世持不盗之戒法,今世感得所有的财物能够自在受用,不为他人之所侵夺,这当然也是一种福报。除了自我受用之外,假如这一分的威德是够大的,可以为人化解偷盗乃至伤害的因果的话,那这也有一分他受用的。若就其性质而言,这个部分,与前面所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本事经》卷4)父母对于子女既然有生养教育的深重恩情,子女应当如何作,才是真实报答父母的深恩呢?佛开示说:为人子女应当善巧方便,劝导、赞美、鼓励父母,将父母引入佛法中,使得父母能够净信佛法僧三宝,受持三归五戒,听闻诸佛正法,行布施,修学三乘菩提智慧;如果能够这样,才是真实报答父母的深恩。 什么是三归依?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就是归 | admin 2018-07-22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 | admin 2018-07-22 |
|
善护持五戒能成大智慧命终更受身智慧常俱生名闻远流布智慧不倾动尔时央掘魔罗。复说偈言。佛说常不灭从是生大慧佛说大智慧从是说法生呜呼舍利弗修习蚊蚋行不能分别知真实智慧义陋哉蚊蚋慧无知宜默然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见央掘魔罗心生随喜。以偈叹言。善哉央掘魔已修殊胜业我今发随喜速通九部经尔时央掘魔罗。以偈问言。如来称叹汝多闻最第一云何世多闻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令一切天人净持五戒故。生无筋骨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善发大愿度一切众生故。生一切处解脱之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拔一切众生诸恶见箭安立真实法故。生此寂静不变易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等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亦令他等故。生寂止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自修知足令他知足故。生上止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为诸声闻说离食知足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有情之所以出生为人,大多是因为他们过去世造作了能够使得自己生而为人的福德,或者这个有情他持五戒不犯,而得以保住人身;或者他有造作可以得到人身异熟果报的这类的布施的福德,因此他就可以生而为人,而得到人的异熟果报。所以,如果是这一世有机会修学佛法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知道正确的因果道理,学得正确的布施的要领,那他就可以用正知见的作意,并且以平等心、以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五戒而言,一位修养者,(一)自然不杀生煮食,活生生将动物杀死烹煮,就象有人一生中连一只小鱼都不曾杀之,这是仁慈心之自然发露,故君子远庖厨,闻其声,见其杀,不忍食其肉,当不会杀生;(二)自然不会偷盗他人物,占为己有;(三)自不会邪淫,奸污贞妇良女,破人名节;(四)自然不会妄语欺诈他人;(五)自然不会喝酒或酗酒乱性昏智,作后悔不堪之事。如此一切皆合乎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 | 三摩地 2018-07-22 |
|
(4)受过五戒、菩萨戒的弟子,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得闪避而过;见到不认识的出家人,不一定要开口打招呼,恭敬地合十表示问候;见到熟悉的出家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如果他德高望重,就应该礼拜。礼拜出家人的姿态和拜佛相同,一般是顶礼三拜;但如果师父表示“一拜好啦”或者“不用拜了”,那你就听从他的话,不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他们共同的特性是讲因果,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就要多行善,广泛地累积福德,才会有快乐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持守五戒十善。我们会发现,有关于五戒十善的内容,已经散布在古印度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之中,教导众生要守人伦常规、要敬神事天;所以,传统的印度文化中,对于祭祀非常的看重,认为最重要的智慧是人类自己无法创造出来的,必须要藉由神明才能够得的到。例 | admin 2018-07-22 |
|
当时的这个状况是说,当时一般人在看佛教律典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发现,佛教的五戒似乎跟儒家所讲的五常有某种类似的关系;并且佛教里面讲的十善业,用十善业来遏止十恶业,这个也是对社会的教化有绝佳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人往往会把这个佛教戒律,把它跟国家的教化连结在一起。所以在当时的时代,一些着名的佛教传律的法师,往往也就是国家任命的僧官,用这个佛教的戒律来治理 | admin 2018-07-22 |
|
何况如果我们多造五戒十善的话,那么在今生的色身坏掉之后,第八识如来藏还会继续帮我们在人间或者天界制造出下一世受善报、乐报的人天色身;我们何苦自寻烦恼,想方设法用这么不自然的方式来制造复制人呢?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去做这种短利长害的愚痴作为的。总之,如果真的懂了本不生灭的如来藏以及善恶因果、六道轮回的正理之后,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每一期的生命本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