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且要持守五戒十善,去除恶业的障碍,累积修学佛道的资粮。因为无论是想要解脱,证得声闻果或缘觉果,还是菩萨的佛果,都是要修十善业的,所以说十善业道也是修学三乘佛法的基础。例如,佛陀在《十善业道经》中说: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这个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基础来讲——佛陀教给大家的基础,比方说,什么是正确的因果观,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因果关系;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保得住人身;或者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有很大的福报,这个是关于五戒十善的一些事情,这是基础。另外,佛陀也教给我们怎么解脱。那当然解脱呢,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烦恼,知道真正烦恼的来源跟它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这个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基础来讲——佛陀教给大家的基础,比方说,什么是正确的因果观,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因果关系;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保得住人身;或者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有很大的福报,这个是关于五戒十善的一些事情,这是基础。另外,佛陀也教给我们怎么解脱。那当然解脱呢,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烦恼,知道真正烦恼的来源跟它 三摩地

2018-07-22

5万年注:单修五戒十善感生四天王天、忉利天,修五戒十善兼修定(未得初禅,证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则感生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由旬据大唐西域记载,旧传一由旬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其和现代单位的换算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一由旬等于13至16公里。劫的详细说明在后文中有,这里给出粗略的计算结果,1中劫约3.3596亿年,1大劫是4个中劫,约13.4384亿年。 三摩地

2018-07-22

5万年注:单修五戒十善感生四天王天、忉利天,修五戒十善兼修定(未得初禅,证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则感生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由旬”据大唐西域记载,旧传一由旬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其和现代单位的换算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一由旬等于13至16公里。“劫”的详细说明在后文中有,这里给出粗略的计算结果,1中劫约3.3596亿年,1大 三摩地

2018-07-22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够持不杀、盗、淫、妄、酒,这些对象都是在人间的一个基本,因为不侵犯到别人,所以这个戒可以让我们能够再降生到人间。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假设有善 三摩地

2018-07-22

五戒十善属于人天乘。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陀不仅讲授了十种善法,而且强调一切善恶业都是唯心所造,“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就为宣讲般若智慧做了铺垫。经中还提到了四摄法、六度等等,这也是在为讲授菩提心做准备。在讲述果报时,佛又反复强调:“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he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而且佛不但劝人为善,更教人为善而要不住着于善,要有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三、不是消极逃世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要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 三摩地

2018-07-22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一般来说,五戒十善也是通于外道的世间善法。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戒法。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的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往世的五阴造了人天善业,应该往生欲界天受报;可是因为你发了愿,愿意留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众生,所以不受天报,过去行五戒十善所应得的欲界天身的果报,时节因缘就不成熟,所以报器的欲界天身因这个因缘就不成熟、不具足,往世的天业就不受报。所以业缘纵使成熟了,来世想要受报也得要待时与待器。好,那么这个业呢,再讲得详细一点,它会成为一种势力,成为一种我 三摩地

2018-07-22

佛于是说偈颂:贤明的人乐于布施天神自然扶持此人布施一物得万倍报生活安乐寿命长久今日行大布施的人获得福德不可限量将来皆能证成佛果度脱十方无量众生因缘合会时谁为亲人呢是五戒十善及除去瞋恚心不望他人回报自然是自己的亲人世间荣华欲乐就如同浮云一般流转五道犹如车轮一般莫计较寿命和吝惜金银天地尚且会坏何况自身奉持经戒才真是大珍宝勿贪财好色而辱悞他人三界众生就如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人觉得说:我行五戒十善,然后我比你刚刚说三归五戒还要多。可是他没有究竟归依,为什么?因为他只有表相上的归依,他说:我也归依佛啊!我也自归依啊!我都照你念啊!你为什说我没有究竟归依呢?因为你没有相信法界实相,而且还诽谤法界实相。他说:我没有啊!我说的是你说的是一些外道法。那你这个时候就跟他讲:你认为如来藏是外道法?是啊!因为这个是自性见,因为衪会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呢?算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周易预测,的确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但逃脱不了规律,改变不了规律,那么认识了又有何用呢?如果真有想改命的朋友,只有从学佛行五戒十善做起,所以每当所有人问我应该怎么改命,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我都只有一个答案:学佛行善,积累福报。谈风水,谈姓名,都是枉然。4、周易与佛法的关系何在?周易是研究世界规律的一门学问。懂点六爻八卦 三摩地

2018-07-22

佛于是说偈颂:贤明的人乐于布施天神自然扶持此人布施一物得万倍报生活安乐寿命长久今日行大布施的人获得福德不可限量将来皆能证成佛果度脱十方无量众生因缘合会时谁为亲人呢是五戒十善及除去瞋恚心不望他人回报自然是自己的亲人世间荣华欲乐就如同浮云一般流转五道犹如车轮一般莫计较寿命和吝惜金银天地尚且会坏何况自身奉持经戒才真是大珍宝勿贪财好色而辱悞他人三界众生就如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3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