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有“一心二门”之说,为大家介绍真妄和合的道理,更为开演“真如缘起”之理,为大众阐明悟后起修的真实义,说明从凡夫修证成佛过程中真心的种种差别,亦解答了为何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却有三界九地四圣六凡种种差别。佛法是围绕第八识展开的,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统摄一切法义。但因为第八识行相微细极难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也说: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因为二乘无学不能证得阿赖耶识(涅槃),对涅槃的境界一无所知;所以当有人问阿罗汉:“你断除了‘我见’‘我执’,将来舍报入无余涅槃时,既然不是觉知心及思量作主的心入住涅槃,涅槃之中没有心行、没有我、没有觉知,我已经不存在了 三摩地

2018-07-22

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来建立宗门的旨意,所以叫作三论宗。因为这三论都是以般若空性实相心来作主旨,也就是说它是宣示如来藏空性的意涵,所以有时候又叫作般若宗。可是问题在于哪里?问题在于说,这一宗里面很少有亲证如来藏空性的。因为没有亲证如来藏空性,所以产生种种误会,乃至于因为说,以一切法空来当成这一宗的什么?空的意涵。而其实一切法空的空 三摩地

2018-07-22

真正的佛菩提道不是只有生灭门,而是生灭门与真如门二门并行运作,而此二门都统摄于真如如来藏的一心,这才是完整的成佛之道。这个真正的成佛之道,菩萨一方面具足对解脱道中五阴十八界的灭除无余;而另一方面,因为真如出生一切法,所以菩萨也必须摄受无量的众生才能完成佛果所需要的资粮,因此菩萨对众生是非常怜悯多情的,绝非冷酷无情。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大慧与虎丘二老的法脉,真可说是源远而流长啊!大慧在世时,时人称呼大慧与虎丘二门为甘露门,不正是说得很恰当吗!】由是史实记载可知,除克勤圆悟大师传下来之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禅师之苗裔以外,诸师所传法脉,率多中断不继;复由虎丘一脉传至南宋理宗时,已经落在离念灵知意识心境界中了,晚明时之天童山圆悟法师时更是极力提倡离念灵知,虎丘绍隆之正法真旨早已失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成佛之道已经略述,要皆依于唯识二门——真实唯识门与虚妄唯识门,而得成办,由斯二门方能成就一切种智。扼要言之:成佛之道须依唯识五位渐次而进,乃至究竟地。唯识五位之内容依《瑜伽师地论》所述简介如下:《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三、见地及通达地,四、修地,五、究竟地。根据弥勒菩萨此一开示便知&mdash 三摩地

2018-07-21

意根有遍计执性,是促使诸法从真识如来藏中现行的动力,导致众生流转不停,所以名为现识;而识阴六识则是专门在六尘境界中广作分别的妄识,故名分别事识;把现识与分别事识等七转识合起来说明七转识的自性,就是唯识增上慧学中的虚妄唯识门;合此虚妄唯识与如来藏真实唯识等二门,才是圆满的唯识增上慧学,否则即是抱残守缺而且必然是误会诸地增上慧学成为虚妄想的唯识学,都是 admin

2018-07-21

乃广求大乘义要,受诵中、百、十二门论等。不久,菩萨的母亲耆婆决心到天竺精进修行。当她要到天竺之前,欲辞别时,曾经对龟兹王帛纯说:你的国运不久就会衰微了。又对鸠摩罗什菩萨说: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要怎么办呢?鸠摩罗什菩萨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够使 三摩地

2018-07-21

龙树菩萨的著作龙树菩萨的著作十分丰富,造有《中观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萨资粮论颂》、《庄严佛道论》等不少著名的论典,亦享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中的《中观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造《百论》,被空宗所宗仰而合称为三论。鸠摩罗什到中国,译此三论并加以宣扬,即是三论宗的由来:教法以无相无得为宗,以破邪显正为纲,立真俗二谛以 三摩地

2018-07-21

《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璇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 三摩地

2018-07-21

) 辛、说通吾人既已证得自心藏识,于唯识二门之唯识性,已得胜解及与胜行,不论已得通达入地,抑未通达入地,若禀性调柔无私无我,智慧通利口才辩给,当起悲心怜悯众生,于正法中发大誓愿,救度众生同入正道;则应善观缘之熟与未熟,若缘已熟,则出而弘法,演教利生,令了义正法久住,人天获安。此乃通宗而具缘者所应为之事,不应图一己安逸,回避此责。(摘录自平实导师著 admin

2018-07-21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也说: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因为二乘无学不能证得阿赖耶识(涅槃),对涅槃的境界一无所知;所以当有人问阿罗汉:你断除了‘我见’‘我执’,将来舍报入无余涅槃时,既然不是觉知心及思量作主的心入住涅槃,涅槃之中没有心行、没有我、没有觉知,我已经不存在了,真实无 三摩地

2018-07-21

此谓:若人不依别教唯识五位,修学真实唯识虚妄唯识二门满足者,不能成就究竟佛道;此二门则以真实唯识门之如来藏心为根本。------自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页174-175,正智出版社。 (原标题:成佛之道须依唯识五位渐次而进)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净土门既是佛经中所说者,圣道门亦是佛经中所说者,法本是一,则分宗分派之后,应唯有高下广狭之差别,而不应有所互异;若是互有大异而不能融合者,当知彼二门中,必有一门法义行门错误,或是二门之弘传者俱堕误解之中,是故导致二门互争之状况,令二宗学人各执其是、非其所非。如是,自古以来,欲求禅净圆融者,即难可得;所幸十年来之地区,由于倡导禅净双修之道场渐多, 三摩地

2018-07-20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 三摩地

2018-07-20

宗教不宜混滥论(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以故达磨大师 三摩地

2018-07-20

然斯二门,苟实用工夫,分合俱妙。参禅果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虽不言净土,而土已净矣。念佛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未有不心开者也。博山、蕅益二师,虽各有所主,原是水乳之合。假饶悠忽念佛,岂但心地未明,正忧其土之不稳。口头禅者,轻抹净土,岂但失土,正惜其心之未了也。二者各有得失,而就中入门下手,诸佛诸大菩萨诸大禅宗惓惓劝人念佛,料必不误后人矣。妙意庵广贵 三摩地

2018-07-20

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 三摩地

2018-07-20

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起。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语已。二大圣同舒金臂摩照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5条/5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