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离念灵知既可存在于贪著五尘的欲界境界中,也能存在于清净梵行的境界中,乃至在离五尘的二禅以上等至位中也都有,而在喇嘛教双身法的淫行之中,觉知淫乐的心行则是极低层次的离念灵知,所以同样是离念灵知,却有清净与染污、粗糙与微细等的不同;然而,这些都只是粗细意识的差别而已,都是识阴所摄的意识,正是有生有灭的虚妄法。离念灵知心虽离语言文字,仍能了别苦乐及是非, admin

2020-02-18

虽然说到二禅中可以因为定而产生了喜乐,可以真正的离五尘的见闻觉知,而生起了定,而生定、生喜乐,可是这个定生喜乐仍然是经过因缘而修成的,乃至到三禅、四禅乃至到四空定,那么这样修禅定的过程里面,虽然可以对五尘不加以分别,可是对五尘不加以分别时,仍然有对定境法尘的分别以及了知(仍然是有觉有知而不是涅槃寂静境界),所以修学禅定的过程里面意识住于定境法尘中, admin

2020-02-18

】(《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一切念头都不起还是属于不觉,以离念灵知心来说,必有所了知的法尘境界;即使在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等至位当中不接触五尘,但仍然不离定境法尘的境界,没有见闻觉知也还是第六识的虚妄境界。因此佛陀在《楞严经》中开示:【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对于以离念灵知 admin

2020-02-18

也就是说:外道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有一种人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最微细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到了这里他 admin

2020-02-18

[2]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 admin

2020-02-18

至于二禅等至位以上,乃至无色界四空天之定中,及睡梦中独头意识,因不触外五尘,纯由意根缘藏识相分,意识于中起了别之内相分亦是法尘,属定境法尘及梦中法尘,是不依于五尘相分性境上所起之法尘亦称独影境,纯为见分所变生之法尘境。如意识之忆往前尘,展望未来,思惟推敲亦复如是,是故独影唯从见。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 admin

2020-02-18

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于在二禅等至位以上,前五识已舍,于五尘境界都无觉无观,只有意识安住于定境中的法尘,所以不著五尘境界相。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 admin

2020-02-18

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从以上这一段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寻伺就是觉观;初禅与觉观相应,所以名为有觉有观三昧;初禅与二禅之中间定,唯与观相应,称为无觉有观三昧 admin

2020-02-18

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不见了。在四禅八定中,从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位,都只剩下这三个识。这也就是说,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最少都必须要有意识、意根以及阿赖耶识这三个识,否则那些境界相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了四空定当中也还是有三个识,意识 admin

2020-02-18

但是天在佛经里面讲的,目前的忉利天天主叫作释提桓因,但是还有四大天王,还有魔——天魔,然后还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些都是属于天界。那天界,因为天界只要你生天就有三种神通,所以只要是天,我们就说他是天神。这是第一个是属于天。那还有龙,龙有四种龙,有卵、胎、湿、化这四种。龙有个天敌叫作金翅鸟,但是金翅鸟不能吃龙王。在《法华经》里 admin

2020-02-18

那有的人会说:“大乘的入道就是修禅定喽!我修得欲界的禅定,修得色界的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修得无色定,”这样子以定为禅修得禅定之后,“就是大乘入道嘛!”其实也不是。为什么?因为世间的禅定毕竟还是世间法,大乘法乃是世、出世间法,不仅含有世间法,而且还有出世间法;所以世间法的一切都能够贯通,而且还有出世间法应有的解脱功德 admin

2020-02-18

欲界之上名为色界,共有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四禅之上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及初地圣人舍报往生之住处,在五不还天当中舍报时,便可以出离三界。四禅以下共有十三天,必须证得初禅到四禅而不退失的人,舍报以后才能往生。如果不见道而修断五下分结者,仍然不能往生到五不还天;五不还天之顶叫作色究竟天,报身佛还在这里说法,唯有地上菩萨舍报以后, admin

2020-02-18

但是如果那样就叫作解脱的话,佛来人间之前,有的外道已经证得未到地定,有的外道已经证得初禅、二禅,乃至有的已经证得四空定,表示他们早就超越欲界,不贪名闻利养,也不贪男女欲,可是佛却说他们不得解脱。原来佛说解脱是指远离虚妄法,而虚妄法的定义,不是凡夫外道所能了知。换句话说,这个虚妄不单单指我所虚妄,还包括五阴虚妄。意思是说,除了对五阴的我所虚妄有如理作 admin

2020-02-18

在这边,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有八天,所以总共是十七天。其中只有初禅的这三天,由于跟欲界比较接近,所以它和我们欲界比较有关。初禅三天的领袖是大梵天王,有的时候,他以四张脸四面像呈现,所以又叫作四面大梵天。现在很多人也弄错了,把他叫作四面佛,这是不对的。在《阿含经》里面说到,有时四面大梵天王会下降到忉利天,与忉利天主一起谈论佛法,这就代表了 admin

2020-02-18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7〈24业品〉:二禅众生,见是火灾,心生怖畏。彼中复有先生诸天语后来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见如是火灾。齐彼而止,不来至此。”如诸众生增十年寿至八万岁,减八万寿还至十年,经尔所时,如是火灾热犹未息,是时便从中间禅处降注大雨,复经寿命一增一减。众生业行因缘力故,为持此水,其下复出七重风云。是时雨止,水上生膜犹如乳肥。四天下中 admin

2020-02-0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 admin

2019-11-22

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或于此安立谛具足观行之后发起初禅为验,证实已经成就慧解脱果;此时已能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方得与初地心相应,而犹未名初地。而后再依十大愿起惑润生,发起继续受生于人间自度度他之无尽愿,不畏后世长劫生死众苦, 三摩地

2019-11-22

当时每晚的习惯都是上床时,在入睡前先入二禅等持位中,看有什么往世之情景会出现,看完后再入睡。此习惯保持了大约十年,直到后来事务太繁而无时间可用时,才改为上床便睡。 那晚在书房上床后入等持位中,因为阅读该书的缘故,与他空见弘扬的相关往世情境现前了:一次又一次的辩经胜利之后,都是二、三天后就有外人持刀持棍前来打杀;每次打杀后,我方总是死伤极多,因此 三摩地

2019-11-22

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槃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 admin

2019-11-03

 有人问:萧导师三地菩萨的证量,就不能用宿命通查一查吗?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他捐款不少,年纪又大,表现非常虔诚,萧老师很单纯,非常相信他,没想用神通查他,2萧导师的神通一般,因为没时间修定,定力只到二禅还不到四禅,3意根直接体会对方心里的方法,跟自己的功力和对方的状态有关,有时候体会不出来,就像测谎仪有时候也搞不定会控制感情的间谍。4也可能是惟 admin

2019-09-09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