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html四禅八定之初禅与二禅http://www.sanmodi.cn/mobile/club/show-3381.html四禅八定非俱解脱http://www.sanmodi.cn/mobile/club/show-3380.html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一)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961.html六波罗蜜(二)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960.html六波罗蜜(三)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959.html六波罗蜜(四) admin

2020-06-07

同年九月,在湖北荆州菩提寺受三坛大戒时,蒙受佛力慈悲加持,又证得了二禅。二〇〇六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心无烦恼,禅定渐增,在行走坐卧的一切时中,身心随时就要入到定中,以至于活动困难,生活自理也很艰难,于是就想闭关专修禅定。此事未遂,只好接续参禅。二〇〇六年底,终于明心悟道,证得本心。二〇〇七年,回到山中独自静修五年。二〇一二年初,从静修的山中出来, admin

2020-03-12

例如初禅天、二禅天,在初禅天中都还会被火烧,为什么呢?是说初禅天虽然不直接被火烧,还是会被火烤;火虽然不会直接烧到初禅天中,可是初禅天正好是在欲界上方,所以火劫来的时候,人间及欲界天被烧的时候,热气往上熏,初禅天就被烤了。那么,二禅天就没有火劫之灾了,因为距离欲界很遥远了;在二禅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定,但因为定水滋润,所以二禅天有时就会被水淹;当 admin

2020-02-21

但是如果那样就叫作解脱的话,佛来人间之前,有的外道已经证得未到地定,有的外道已经证得初禅、二禅,乃至有的已经证得四空定,表示他们早就超越欲界,不贪名闻利养,也不贪男女欲,可是佛却说他们不得解脱。原来佛说解脱是指远离虚妄法,而虚妄法的定义,不是凡夫外道所能了知。换句话说,这个虚妄不单单指我所虚妄,还包括五阴虚妄。意思是说,除了对五阴的我所虚妄有如理作 admin

2020-02-21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admin

2020-02-21

佛陀在佛经中讲过:在过去世时,这个世界的劫已经尽了,众生都上生到色界二禅天的光音天上。那时候因为劫尽,这个大地又成立了,光音天的众生就来到这个大地。那时候,光音天的众生身上都有非常殊妙的光泽,他们都有神足能够自在的飞行,而他们也以禅悦为食;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是以身光相照,没有日月星辰、没有白天晚上、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那时候,这一个大地有着非 admin

2020-02-21

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入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虽然没有五尘,但至少还有法尘,六尘没有全部远离,这哪里是真正的寂呢?必须是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存在,不在三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无上寂灭之乐。可是我见、我执不断的人,当我们告诉他说:真正的寂灭之乐,就是要把我见、我 admin

2020-02-21

如果有人以离念灵知心没有语言文字妄想时,或者以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作为实相心,因此自认已证三界外的涅槃心实相法界,其实都是尚未离开触食、意思食或识食的境界,仍是三界生死流转的法。当代佛教界修行人中,最常见的说法是:如果能将觉知心处在触知六尘而不贪著六尘境界,也不起心动念,那就是开悟,就是证得涅槃境界。但这个对六尘境界,有着清清楚楚、明 admin

2020-02-21

所谓六尘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而法尘是依附在五尘上而存在的,不能够离开五尘而有单独的法尘,除非是证得二禅以上的等至定境,才有单纯之定境法尘存在。我们都知道五尘分别对应至五识,为五识所了别,而事实上包括法尘及五尘上的细相都是需要靠意识来了别的,因此意识所缘的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大。譬如说,对于由色受想行识聚集而成的五阴假我,意识会把这五个 admin

2020-02-21

又说证得甚深禅定,可是禅定的证得,首要条件就是离欲,才能发起初禅;但是大贪淫欲的,根本不可能证得初禅,何况是二禅以上的禅定呢?有什么深妙的禅定而说是甚深的禅定呢?而且他所谓的禅定,都是以双身法中的淫乐境界来分位的,根本就不是佛教中讲的四禅八定及其它的三昧,所以他们夸大其词的甚深禅定证量,其实都是自欺欺人之谈。只要你懂得佛法粗浅的义理,就可以瞭解这种 admin

2020-02-21

然而菩萨既然要广度众生、要统领众生,当然也应该多多少少有些禅定的证量才行;否则当诸天来到人间,看到菩萨虽然智慧很胜妙,但是禅定功夫却远远不如他们时,他心里就会有些瞧不起你了,那你又如何摄受他们呢?因此,菩萨如果四禅八定都能具足,他当然就不敢瞧不起你了,因为他的境界你都知道,而他却不知道你的四空定境界,他还能瞧不起你吗?而且,菩萨因为有无生法忍,所以 admin

2020-02-21

我们知道在初禅、二禅当中都有喜和乐,这也一定要我们身心轻安,才能够得到这种殊胜的快乐。无相拜佛忆佛更是可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安住在轻安的情境当中。所以只要能够安住定心修学,首先要能够无悔,要心中能够没有悔恼的事,那么就是得知守分际;知守分际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戒。在此,我们可以对初学的学人,讲一个依着无着菩萨所教示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善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外道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有一种人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最微细的境 admin

2020-02-20

同时菩萨在静虑----在禅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见,也就是说要了解禅定中,从欲界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定,这种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识心系缚在三界的情况。也就是意识心从欲界定到初禅,最高系缚的境界就是四空定!这三界九地,都是意识心系缚在三界的状况。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 admin

2020-02-20

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于在二禅等至位以上,前五识已舍,于五尘境界都无觉无观,只有意识安住于定境中的法尘,所以不著五尘境界相。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 admin

2020-02-20

欲界之上名为色界,共有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四禅之上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及初地圣人舍报往生之住处,在五不还天当中舍报时,便可以出离三界。四禅以下共有十三天,必须证得初禅到四禅而不退失的人,舍报以后才能往生。如果不见道而修断五下分结者,仍然不能往生到五不还天;五不还天之顶叫做色究竟天,报身佛还在这里说法,唯有地上菩萨舍报以后, admin

2020-02-20

第一个是初禅境界,后面是二禅、三禅、四禅,还有无想定,把这五种境界当成是涅槃,也是落入五阴中,落入了我见当中。为什么这样的境界,是落入了我见呢?我们先来说初禅,想要证得初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证得未到地定,第二条件就是弃除五盖。具足这两个条件以后,就会现起初禅的境界。初禅的境界有五支功德:觉、观、喜、乐、一心。觉、观是识阴的境界,喜、乐是 admin

2020-02-19

欲界的财色名食睡您如果没有办法解脱出离,您不可能能够证得色界的初禅乃至二禅;您对这个色身的执著没有办法出离,您不可能证得无色界的这样的四空定。四空定即使证得了,如果您是依外道而修了这个四禅八定,您没有断我见,您会像欝头蓝弗一样,虽然证得了三界当中无色界四空定当中的第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他因于我见不断,他没有办法出离三界。刚刚说了,很简单的,因为 admin

2020-02-19

我们知道在初禅、二禅当中都有喜和乐,这也一定要我们身心轻安,才能够得到这种殊胜的快乐。无相拜佛忆佛更是可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安住在轻安的情境当中。------《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93集略谈世间、出世间的定资粮----戒为先导>何正珍老师 admin

2020-02-19

《长阿含经》卷17云:【梵志!彼二禅想灭,三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白话语译如下:【梵志!他在二禅中的了知已经灭除了,三禅中的了知就出生了;由于这个缘故就知道,有因有缘才会使得某种境界中的了知性灭除,也要有因有缘才会使得某种境界中的了知性出生。】《杂阿含经》卷8云:【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白话语译如下:【眼根与眼识触色尘而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