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得二禅),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 | admin 2020-06-08 |
|
又譬如离念灵知心在二禅等至位中,常常因为忽然生起一个妄念,因此而退回初禅中;乃至在第四禅等至位中,常常因为一个妄念(根本不知这个妄念是什么意思,只是心中有一念闪过),就已经退回第三禅中,呼吸及脉搏复又生起,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念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于定境中时,能了知定中境界,并且不起语言文字而作分别取舍,能离语言文字而观察分别:应该转进,或者依 | admin 2020-06-08 |
|
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语译如下:【什么是九证法呢?是说九法灭尽。若能进入初禅等至位中,则声刺的恶觉受就灭除了。进入第二禅等至位中,觉观刺就灭除了。进入第三禅等至位 | admin 2020-06-08 |
|
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识,只剩眼、耳、身及意识;无色界无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识对定境法尘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去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当然也都没有。真正的无想定,是证得第四禅以后才能证得的,而第四禅要依第三禅才能证得,下至初禅要依未到地定才能证得,不是没有未到地定的人能证得初禅的,也不是没有第三禅的人能证得第四禅的,更不是没有第四禅的人能证得无想定的,当然更不是在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证得以前就能证得无想定的。但南老师为什么会那样解释呢?都是 | admin 2020-06-08 |
|
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 | admin 2020-06-08 |
|
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语译如下:【什么是九证法呢?是说九法灭尽。若能进入初禅等至位中,则声刺的恶觉受就灭除了。进入第二禅等至位中,觉观刺就灭除了。进入第三禅等至位 | admin 2020-06-08 |
|
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都一虚空,所谓空无边处天,是为第五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于空想,都惟一识,所谓识无边处天,是为第六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识无边,都无所有,所谓无所有处天,是为第七识所住处。阿难!二种非 | admin 2020-06-08 |
|
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二法,所以总称为无觉无观三昧。论文中虽然说觉观是善法,但却是三昧贼,这就是说,对修行人而言,于诸善法能如实觉照,如实观察,此时觉观即是善 | admin 2020-06-08 |
|
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其实他说法度众时,若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这真是「匪夷所思」。这个时候,因为他的修 | admin 2020-06-08 |
|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 | admin 2020-06-08 |
|
第五类叫作上流处处般涅槃,这一类三果人,他的定力跟慧力都差一点,根器也比较不好,所以他们甚至不是直接往生于五净居天,而是先要生在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最后在色究竟天,甚至要到无色界的四空天,要一个天、一个天,去体会诸天的境界,然后在(最后一个)天上舍报的时候,才能入涅槃。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三果人,他们终究是不会再返回欲界了,所以叫作不还果。 | admin 2020-06-08 |
|
比如有人证得二禅——心喜。二禅之中无觉无观,但是出定的时候,住于初禅,有心喜的觉受,初禅中的身乐会变得很细腻,若有似无,照样留在胸腔里面。有的人就很喜欢这个境界,这也是色界爱的结。乃至三禅心喜身乐俱足,乃是世间无上至乐。凡夫修得三禅——身心受乐定,无法舍离,所以世尊说:唯有圣人能舍。如果诸位将来有一天进入三禅的时候,有明心见性过牢 | admin 2020-06-08 |
|
《甘露法雨》没有烦恼以后,打坐时就不用与妄想、妄念对抗了,就轻松了,要入二禅中久住,也就容易多了。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及妄念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对世间法有挂碍——对三界中的法有贪爱,对自我有贪爱,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会常常有许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会妨碍我们修习禅定,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断了,妄想与妄念就会随着烦恼的减 | admin 2020-06-08 |
|
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生命实相之辨正》 | admin 2020-06-08 |
|
修定者应舍身乐,续修二禅《生命实相之辨正》 | admin 2020-06-08 |
|
欲界之上名为色界,共有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四禅之上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及初地圣人舍报往生之住处,在五不还天当中舍报时,便可以出离三界。四禅以下共有十三天,必须证得初禅到四禅而不退失的人,舍报以后才能往生。如果不见道而修断五下分结者,仍然不能往生到五不还天;五不还天之顶叫作色究竟天,报身佛还在这里说法,唯有地上菩萨舍报以后, | admin 2020-06-08 |
|
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 admin 2020-06-08 |
|
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 | admin 2020-06-08 |
|
那么对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不明白它的虚幻,因此产生执着、无明,这叫做色界住地。对于我们见闻觉知心和寂照心的虚幻不明白,以为不住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里面,只剩下一个清净心在,一念不生,以为这样的境界就是解脱。不明白这个心还是虚幻的,所以称为无色界住地。以上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世尊为我们解释四种住地。《正法眼藏‐护法集》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