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捨无量心。若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薜荔、毗捨阇、鸠盘茶、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若本欲言罗汉,误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说。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犯中可悔。( 三摩地

2018-07-22

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捨无量心。若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薜荔、毗捨阇、鸠盘茶、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若本欲言罗汉,误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说。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犯中可悔。(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入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虽然没有五尘,但至少还有法尘,六尘没有全部远离,这哪里是真正的寂呢?必须是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存在,不在三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无上寂灭之乐。可是我见、我执不断的人,当我们告诉他说:真正的寂灭之乐,就是要把我见、 三摩地

2018-07-22

非正行僧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见外道法,他们每每自称开悟了!可是所悟的心却只是意识觉知心的变相:是意识处于一念不生中,在五尘中见闻了了而无语言文字妄念的离念灵知;或是进入二禅以上的等至位中,不触及五尘;或是意识心暂时不见了,譬如入了无想定而暂时灭掉意识觉知心;或是未到地定过暗,没有觉知到自己的存在,以为这样就是真心的离见闻觉知境界,就是实证无我,说这样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觉知心仍在,一定六尘也全在;设使已经入了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没有五尘至少还有法尘在,六尘没有全部远离,哪里叫作真正的寂?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因为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的,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不在三界中,才是无上寂灭之乐。可是我见与我执不断的人,你告诉他这种究竟真正的寂灭之乐,他会说:这个那儿有乐?这个境界一点儿六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这个意识觉知心,乃至进入二禅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够了知定境法尘,都是不离六尘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转所说的如来藏,则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一向离于六尘的见闻觉知性,从来不曾住于六尘中。这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探究生命流转的问题,佛教小乘学者从《阿含经》所说的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及八正道中,从佛处处所宣说的缘起、无我的义理,建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在修禅定的过程,未到地定以及二禅、三禅、四禅,都有人把它当做是涅槃。这个就是佛所说的凡愚之人(中的凡夫)。那凡愚中的愚指的就是二乘人。二乘人他为什么在这里也被称为愚,而说他以为是涅槃呢?因为二乘人他所证的涅槃是把五蕴断灭掉,把五蕴出生的因缘断灭了。五蕴出生的因缘就是三界的贪爱,他把三界的贪爱断了,所以(后世)五蕴不再出生。让五蕴不再出生,他以为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世尊在《长阿含经》中就说有五种外道现见涅槃的存在,比如将欲界五尘中正在享受五欲的觉知心,错认为涅槃心;或者以修除欲界五欲的贪爱,证入初禅境界作为涅槃的境界;或者以舍离初禅身乐,进入二禅无觉无观境界为涅槃境界;或者以舍离二禅进入三禅,领受身心俱乐作为涅槃境界;乃至于舍离三禅的身心至乐,只住于舍受之中正念一心,而不再有极微细的妄念生起了,也不再有微 三摩地

2018-07-21

时初禅中复有一人,内因缘故修得二禅,得已即起大声唱言:‘二禅寂静、二禅寂静。’众生闻已各自思惟,复获二禅;舍初禅身,生二禅处。当尔之时,从阿鼻狱上自初禅,乃至无有一众生在。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唯一日现,赖之熟成百谷草木;火劫起时七日都现,烧燃一切百谷草木、山河大地、须弥山王,乃至初禅。二禅众生,见是火灾 三摩地

2018-07-21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託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 三摩地

2018-07-2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见少处。非想非非想处。复次弥勒。有四种奢摩他。谓慈奢摩他。悲奢摩他。喜奢摩他。舍奢摩他。弥勒菩萨言。世尊。如世尊说依止奢摩他毗婆舍那。不依止奢摩他毗婆舍那。世尊。何者是依止法。何者是不依止法。佛言。弥勒。如所闻法随顺法相。弥勒。是名依止法奢摩他毗婆舍那。弥勒。离所闻法思惟取法。依他教观奢摩他毗婆舍那义。所谓观彼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初禅二禅识。弥勒。乐相观相应识。譬如第三禅识。弥勒。不苦不乐相观相应识。譬如第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识。弥勒。染相观相应识。譬如染烦恼随顺烦恼识。弥勒。善法相观相应识。譬如修行信等相应识。弥勒。无记相观相应识。譬如远离彼二法识。弥勒。是名菩萨知诸法生。弥勒。云何菩萨如实知诸法住。弥勒。若菩萨如实能知唯是识体。是名菩萨知诸法住。弥勒。云何菩萨善知诸法 三摩地

2018-07-21

二禅定。三者忍辱。四者舍财及诸烦恼。修此四因坚固不动。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足下平满。所履践地悉皆平夷。称菩萨脚无有坑陷。二者行步平整无有斜戾。若菩萨种种供养父母师长。种种给济苦难众生。去来往反勤行此事。以此业缘得足下轮相。毂辋成就千辐庄严。若菩萨不逼恼他不行窃盗。见他所爱不生贪夺。不自矜高除却憍慢。于师尊长起迎问讯侍立瞻奉合掌恭敬。以此业缘得二种 三摩地

2018-07-21

唯除二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火亦尔能烧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势不及故。复次迦叶。如水灾起一切漂没。唯除三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水亦尔漂没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复次迦叶。如风灾起能吹一切悉令散灭。唯除四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风亦尔悉能吹灭一切所有。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彼第四禅以何因缘。风不能吹水不 三摩地

2018-07-21

中的离念灵知(包含与五尘同在的离念灵知,以及离五尘的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定中的离念灵知)与们乐空双运中不离五尘的离念灵知心都是意识心。意识依意根与法尘才能从如来藏中生起,意根与法尘也是从看似痴呆的第八识中生起,生起后的意识、意根、法尘都要在第八识的支援下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结语简要来说,佛法修行人证悟的心是指第八识,不是意识心。也因此故,凡是不信受佛 三摩地

2018-07-21

】(《中阿含经》卷58)这个说的是《中阿含经》里面提到用无所有处(事实上前面还有更长的,它就是从初禅、二禅、三禅,类似这样的对比的方式,然后提到无所有处定是几因几缘?)那接下来就谈到,有几因几缘可以进入所谓的无想定?我们看里面就有说到,有二因二缘可以入无想定。所谓的不念一切想,还有念无想界,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天的这个禅定力,其实就是在无所有处定之后,所以 三摩地

2018-07-21

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为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现,唯意识(无妄想之明觉灵知心)住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离五尘境故。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不见了。在四禅八定中,从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位,都只剩下这三个识。这也就是说,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最少都必须要有意识、意根以及阿赖耶识这三个识,否则那些境界相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了四空定当中也还是有三个识,意识 三摩地

2018-07-21

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从以上这一段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寻伺就是觉观;初禅与觉观相应,所以名为有觉有观三昧;初禅与二禅之中间定,唯与观相应,称为无觉有观三昧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