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1、初转法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主,总名二乘菩提,所度部众为声闻部。2、二转法轮:也叫二会说法(二会也叫般若会),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实相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为主,所度部众为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众。3、三转法轮:也叫三会说法(第三会也叫方等会),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经所说诸地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解脱道是佛世尊为了接引畏惧生死轮回,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轮回的二乘人,而从佛法中把较易成就的这个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抽离出来先行宣讲,先让有缘的众生可以亲自证实而出离三界生死,也让其他佛相信出离三界生死是可以实证的,所以就专教他们出三界的方法;这就是二乘菩提,也就是阿含解脱道的义理跟行门,也就是断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也是佛世尊在初转 三摩地

2018-07-21

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 三摩地

2018-07-21

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么他們不属于佛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贪着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佛门之内,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然而,觉悟的内涵各有不同,所以分三乘; 三摩地

2018-07-21

 【讲义纲要】略说二乘圣者之解脱内涵:断见惑、思惑,是只断现行,不断习气种子随眠;亦不破所知障,更不能断尽所知障。那么我们现在来谈〈解脱道不能使人成佛〉。这一目之中,我们要为大家略说:二乘圣者的解脱内涵,是断见惑、断思惑,二乘圣者的所断就是这两个,所证则是初果到四果与缘觉果。如果要勉强再加上一个,就是我所执著的断除。二乘圣人的修行分成四果与辟支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二乘人因为有涅槃的贪爱,他们一直想要进入涅槃;佛陀作种种的施设,让他们可以只要相信佛语,只要相信向着佛道前进,就可以得到他们小乘的涅槃。然而他们的佛道,实际上就是阿罗汉道,就是解脱道,而不是真正的生死解脱。因为真正的生死解脱,是得到真正本来就解脱的涅槃因,涅槃因就是这个如来藏。所以佛本来就没有入涅槃,而且佛陀还能够显示诸涅槃的功德力。佛陀于无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大乘有「了义法、究竟法」之亲证:除了三界生死的解脱,还有断二种无明的不思议解脱,这些是不共二乘的「究竟出离法」;尚有大乘菩提的「了义实相之理」之亲证,此亦不共二乘;更有佛菩提道不共凡愚的三德所摄万德庄严之特色,如佛地究竟极果证得「一切种智」的究竟,十号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殊胜功德的显发,都是不 三摩地

2018-07-21

二、三德只有二主要道:三德皆摄属佛菩提道,其中之解脱德具足含摄二乘解脱道,谓断烦恼障之现行;亦断二乘圣人所不断之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非仅断见惑与思惑。三、藏传佛教密宗(函盖天竺坦特罗密教及密宗)之本质:1.宗喀巴的二种道次第广论,都是双身法。2.密宗非但不能使人成佛,亦不能使人证得解脱果,连世间禅定、世俗神通都无法证得,更会使人沉坠三恶道,无量世流转生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尚在第七住位明心的时候所证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是依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进修到了初地满心时,是有能力可以取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但是菩萨并不取证这个二乘涅槃,一直留著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留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已经具足,也在一大阿僧祇劫以前就断我见了,当然是可以取证灭尽定而成就俱解脱果,可是菩萨仍然不取证俱解脱,还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寂静清凉,虽然是依于二乘定性声闻人所不须实证的第八识如来藏来说,是隐喻而说。可是如果您不想当一个自了汉,您愿意自度度他、自利利他,愿意当一个孝顺,真正的大孝、大爱的一个生生世世愿意济度这一些无量劫来父母、兄弟、姊妹的一个菩萨、一个有情,那您就应该要信受佛在初转法轮已经隐说了这个涅槃本际、这个入胎识、这个名色因、名色本,这个五阴俱识;您也要信受不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无过于阿罗汉与辟支佛之解脱境;三乘无学之无余涅盘皆同一境,无过其上故。此谓二乘菩提乃解脱果,三乘修证俱通此果。一切种智乃是佛菩提果——大菩提果;唯大乘别教有,不共二乘定性行人。大乘除依通教解脱果显示修证位次,复依佛菩提果之修证,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 三摩地

2018-07-21

2、缘觉菩提概说缘觉又名辟支佛,出生于无佛之世,由因无佛出现于人间,不由他人音声闻熏二乘菩提,依自观察思维,藉因缘观亲证蕴处界空,故成辟支佛;以非依于声闻而入,所观为因缘法,藉因缘法而觉悟,故不名为声闻菩提,名为缘觉菩提,缘于世间一切法之因缘而觉悟故。缘觉菩提之觉证,非唯纯依十二因缘而悟,有人偶见黄叶离枝飘零而落,便悟世界无常,因此成辟支佛者;有人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二乘的声闻、缘觉是如何断除我见我执呢?1声闻乘的修证佛法中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心中,这六尘、六入会产生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 三摩地

2018-07-21

那何谓佛法呢?佛法必须要函盖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解脱道就函盖了二乘菩提,也就是缘觉菩提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部分,我们后面会作详细说明;我们今天要进入的是声闻菩提,要对声闻菩提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何谓声闻呢?何谓菩提?什么又是声闻菩提?所谓声闻,就是闻佛音声说法,或闻已证解脱圣的音声说法。说什么法呢?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意涵。也就是,透过对闻 三摩地

2018-07-21

就是说,释迦世尊是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呢?祂是对谁说四圣谛呢?什么是四圣谛?为何四圣谛称为谛呢?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为何阿含中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最后我们要探讨的是,二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跟大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有怎么样的差异呢?我们就一个一个问题来说明,来探讨。释迦世尊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是对谁说呢?释迦世尊在证道以后,在鹿野苑初转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苦圣谛并不离于如,什么是如呢?这个“如”字表示,苦谛它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性;而解脱道二乘人,他灭尽了五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它并不是断灭空。这个如就是在指说,这个真如本心,祂是真实的,祂是实在的,所以这个苦谛它是不离于真实而如如的这个自在的本性。这个苦圣谛也不是颠倒想,因为是依于如,所以它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涅槃我们后面会再跟各位详细的说明,涅槃之意是在什么地方,何谓涅槃,依大乘来说有哪四种涅槃,依二乘来说,二乘所依止的是哪几种涅槃。从这边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所谓的灭,其实就是在灭除烦恼,就是在灭除烦恼。烦恼灭了以后,这样子就是涅槃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我们来看一下,灭圣谛的这样子的灭,它指的是在灭除烦恼。《瑜伽师地论》里面又如何 三摩地

2018-07-21

那这个部分当然是有更深层次的部分,这个神足通的部分,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在这地方作详细的说明;只能够依着二乘解脱道的部分来讲这个神足通,来讲这个四如意足;事实上,这个大乘佛菩提道对于四如意足的说明,是更为详尽而且更为深细的。我们因为有这四种这个如意足的原因,引发定起,所以就称为四神足。所以四神足的这个称唿,它的来源就是因为有这个欲、勤、念、 三摩地

2018-07-21

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之道,却都无功而返,直到佛陀出现于世,人类从此才有了解脱痛苦的正确答案,但是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以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以为不停的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就能取证涅磐,以为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能解脱生死,实际上佛法分为三乘菩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