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即使二乘证得圣道者,生死对他来讲已没有那么大;即使是初果人,我执虽然还在,但他至少知道意识的我是假的,就认命了!所以得圣道的人,生死力就降低了;没有得圣道者,生死力量就很大。但是如果是生死力大的人,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来对他讲,说一切世间法的快乐常常都是和痛苦同在一起的。他刚开始想不通,你就告诉他:你为了想要听一套好的音响,要很辛苦去赚钱;想想看,买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二乘法来讲,一切法都是虚妄,但那是世俗谛;到了大乘法来讲,一切法汇归于如来藏,如来藏既然不生不灭,当然一切法就不生不灭,由此缘故说一切法本不生灭,又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问话,学人破参前去请问真悟的祖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法归于一,那个一是什么?一当然就是如来藏。可是如果不懂的人就依文解义说:万法归一,万法就是多,多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未熏闻般若波罗蜜之凡夫众生与二乘有学无学皆不知如何是佛,纵然受到阿弥陀佛之摄受而得能往生极乐国土,但是却也无法亲见阿弥陀佛,因为彼等尚不知不见如何是佛之理体。此辈往生者需要再跟随地上菩萨深入修学大乘了义法门,悟得大乘无生忍后方能明了诸佛秘藏,也就是亲见自性弥陀,如同佛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彼佛剎中一切菩萨,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你仍然存在的当下,就证实了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就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境界:实相心自身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永离两边而且本无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这个般若跟世间、二乘的智慧不同,所以不翻译作「智慧」,如果翻译作智慧,会让很多人误会,所以将它的音直接翻译过来。第二节般若慧之三种层次般若的层次有三种。第一个层次是总相智,就是你参禅破初参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而你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他的真如。你已经知道真如是什么、以及祂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那什么是别相智呢?就是你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凡是讲缘起性空、二乘法或二乘之无常空,都必须依般若所说之如来藏空性来说,不然必会堕于断灭论中,将会同于外道断见论、无因论;所以般若慧必定要以法界实相的空性心的体性为归,从这体性上的触证领纳,因而发起般若智慧,实证人无我及法无我,这才是般若慧。再依这空性心的般若智慧,依空性心的法界体性智慧,再回头现前观察蕴处界自相共相--观察自己的蕴处界无常空、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见断了便离四相,却又不堕二乘空相中,已证法界实相故。我见断的缘故,疑见随后就断;疑见断了的缘故,就灭除掉心中六十二种外道邪见随眠。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不怀疑世间有佛法,不怀疑世间有出家、在家的四向五果十地菩萨。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永离断常二见,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No.2016宗镜录(卷47)T48,p0695a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No.2016宗镜录(卷100)T48,p0956c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性不等于如来藏,但亦非如来藏,与如来藏不一亦不异,但亦一直不离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但是众生都看不见,二乘圣人也都看不见,所以错会见性境界者,都是在六识心的见闻知觉等虚妄自性上面用心。这公案,是大慧特地举出来教大家:除了明心以外,还得要在眼见佛性上面用心,不可单以明心开悟为满足。再举一则大慧宗杲禅师已得眼见佛性证境之开示证明如下:【师一日云:菩萨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性不等于如来藏,但亦非如来藏,与如来藏不一亦不异,但亦一直不离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但是众生都看不见,二乘圣人也都看不见,所以错会见性境界者,都是在六识心的见闻知觉等虚妄自性上面用心。这公案,是大慧特地举出来教大家:除了明心以外,还得要在眼见佛性上面用心,不可单以明心开悟为满足。再举一则大慧宗杲禅师已得眼见佛性证境之开示证明如下:【师一日云:菩萨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里还有说到,如果要满足初地,入了初地之后要满足初地,还要修百法明门,因为这是别教菩萨的增上慧学,是不共通教菩萨跟二乘的;除此之外,还要对于百法明门一一验证,而能够通达虚妄唯识门跟真实唯识门的内容,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在入地之后,要永伏思惑而且要把它断除,成为慧解脱,也就是入地的时候就是真正要把声闻的四果能够有所实证;然后实证之后,再依于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解脱道是从如来藏而来;虽然二乘人修出离观的时候,都不能如实了知解脱道为什么是从如来藏中来,但因唯信佛语故,所以就能依之修行而取证解脱果;因为佛说涅槃不是断灭,而是有本际存在。又譬如,佛菩提道也是从如来藏而来;因为佛菩提道本身,就是以如来藏作为见道所证的根本法,悟后进修也都是依如来藏的自性以及种子而修,因此,怎么可能离开如来藏而有佛菩提可修可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五十三参中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当然也都是大乘法中的出家人(相上有别于童男、童女菩萨,乃现声闻相),不是二乘法中的出家人,是学佛而非学罗汉的。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真正的大乘是一佛乘,这一佛乘是函盖了声闻、缘觉的智慧,是含摄了二乘菩提乃至含摄了人天善法。也就是说,一佛乘其实是函盖五乘,是以佛菩提来函盖二乘菩提乃至人天法,这样子才是完整的一佛乘。而且要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后,能够知道如来藏有种种的功能,这个功能叫作种子,能够遍知他的一切种,所以成就了道种智,才能够成就佛道,这样子才是能够庄严菩提。如果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所证的明心开悟的智慧是人无我,可是这个人无我不同于二乘的人无我,因为他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他证得法界的实相:我是这个心,佛是这个心,三界九地通通是这个心。可是菩萨不是去观察蕴处界空,不是从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现观而得,他是从证得真如,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界空,所以《楞伽经》告诉我们:「云何菩萨人无我?」佛说:「善知机发像起、咒力起尸,是名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的佛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的。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里还有说到,如果要满足初地,入了初地之后要满足初地,还要修百法明门,因为这是别教菩萨的增上慧学,是不共通教菩萨跟二乘的;除此之外,还要对于百法明门一一验证,而能够通达虚妄唯识门跟真实唯识门的内容,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在入地之后,要永伏思惑而且要把它断除,成为慧解脱,也就是入地的时候就是真正要把声闻的四果能够有所实证;然后实证之后,再依于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声闻、辟支佛二乘圣人,虽然有涅槃的功德利益受用,但是并不具足一切智慧,因此不能教导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诸佛世尊由于证得一切种智的缘故,具有无量的智慧方便,所以能够教导菩萨。就如同大象陷没在烂泥之中,唯有同样具有雄力的大象才能救出,不是小动物能救的。菩萨如果进入错误的道路,只有诸佛如来才能救他,因为只有诸佛才是与菩萨行走于同一菩提大道。其次,菩萨要常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