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圣弟子呢?广义来说,三乘菩提见道者皆可称为圣弟子;但更严谨的定义,二乘的圣弟子必须是已离欲界爱的三果人以上,才可说是圣弟子;大乘行者则须是入地,才堪称为圣弟子。真正开悟了以后,应当勇猛地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欲之贪爱与希求,以及对五阴自我之贪爱与执著,始能降伏我执习气烦恼而薄贪瞋痴,成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萨。如何能趣向成佛之 | admin 2020-02-19 |
![]() |
这个佛典故事记载在四大部阿含当中的《长阿含经》,这一部经结集在二乘圣凡所主导的第一次四大部阿含经典当中。也就是显示出大乘跟小乘在佛世是并弘,菩萨、声闻同时存在于佛世,也更显示出大乘菩萨具有摄众威德与大乘菩萨法道的胜妙,才会有大乘童女迦叶菩萨率领五百男众比丘游行弘化人间。 以下我们就这则故事内容,开始为大家说明。这一则故事是在述说:大乘菩萨童女迦 | admin 2020-02-19 |
![]() |
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在三界现身意。这个道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 | admin 2020-02-19 |
![]() |
而此虚空无为,若离八识心王之和合运为,则不能显示--譬如入无余涅槃位,尚不能现见第八识,何况能见其无为性孤(此唯别教证悟菩萨所知,不共通教菩萨及二乘无学;此中密意不得明言,佛不许故。)此虚空无为,若离五十一心相应法,亦不能显;以人间而言,要须八识以五十一心相应法,或多或少现行运作之中,方能显示。若离五十一心法,则不能显示--譬如三乘无学入灭尽定,尚无能 | admin 2020-02-18 |
![]() |
导师有鉴于此,不得不针对安慧论师所造《大乘广五蕴论》中重大错误处加以提出并略作辨正,以显如来所开示识蕴与实相心如来藏的真实义;希望真正要修学大乘法的佛弟子四众不要再被错误论著所误导,不论是修学大乘成佛之道法、或二乘解脱道法都能够修学有成。在《识蕴真义》第一章总说中,导师首先就阿陀那识依经论作了详细的解说,书中导师举《楞严经》卷5中佛的开示:【陀那微 | admin 2020-02-18 |
![]() |
学人除了普遍地不如实知三乘菩提之内涵与差别外,对二乘菩提解脱道亦多所误解,更少有人能知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遑论要亲证实相心成为七住位之真实义菩萨了。此七住位菩萨证得般若总相智后,仍须亲随真善知识修学,历经三贤位之别相智,以及入地后道种智的修证;如是次第进修令道种智修证圆满而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办究竟佛果。如是成佛之道虽偶有大师倡导 | admin 2020-02-18 |
![]() |
单修二乘菩提解脱之道者不可能成佛,唯知解脱而不解般若与种智故;一切修学成佛之道的圣者,必定兼摄阿含解脱道与般若中观、唯识种智大菩提道故;如是具足三乘菩提之修行者,方得名为大乘佛菩提道之菩萨行者。缘觉菩提觉证之因缘,乃依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之思惟观行而得觉悟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见黄叶离枝飘落,便悟世间无常而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见他人之老病死,便悟色身及觉知心 | admin 2020-02-18 |
![]() |
后一句缘名色有识是说,因为众生恒内执我——贪爱执著本识的功德以为己有〔编案:二乘法中称之为爱阿赖耶〕,因此根本识就被意根带著不断流转受生而常驻在三界六道之中(使得这个根本识第八识如来藏一直在三界中运作显现),不断生显诸法而不能独住于无余涅槃中,这就是圣教中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根本识与名色相互为缘的意思。由此可知,色阴(五色 | admin 2020-02-18 |
![]() |
】由这一段经文的开示,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在二乘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心;而意根则是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缘,也是意识的所依根,因此阿含诸经中都说意根是根而不强调意根是识,所以识阴就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之中。《增壹阿含经》卷28中,佛陀说到五盛阴苦的时候,曾经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中的意根,在二乘法中有时称为意处或意,在大乘法中则又称为末那识、第七识……等。意根是心,不同于眼等五根由物质所成的有色根,所以称之为无色根。有些假名大师说意根就是大脑,但意根贯通三世,是伴同第八识如来藏一起入胎的,可有哪个有情是带著前世的大脑去受生的?所以无色的意根是心,绝对不是大脑 | admin 2020-02-18 |
![]() |
二乘圣者所证的涅槃也是以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说的。怎么说呢?二乘圣者还没有舍报的时候,证得有余涅槃,这个有余涅槃指的是二乘圣者能够断除了对于三界的贪爱,意识与意根对自我不生起一丝的念头──不生起对自我一丝的贪爱了,同时安住于不再对五蕴生起我的念头,能够安住于自己无我的境界中。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入了灭尽定;入了灭尽定以后,不是灭尽定本身就是无余涅槃,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意识、识蕴都没有办法来成就世间法,因为(意识)祂不能出生五蕴,祂本身在二乘人证得涅槃时是坏灭的。所以意识本身断灭,不可能成就出世间法的。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玄奘菩萨所弘传的一定是八识论正法。下一集将由正伟法师为大家解说完整的佛法,也就是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为主体,成就了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而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而支离破碎。因为佛法是完 | admin 2020-02-18 |
![]() |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騃(ái),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liǎo)应须还夙债。饥逢王饍不能飡(cān),病遇医王争得瘥(chài)?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zhòng)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这些有漏性的有为法却是可灭的,其实这些也是二乘圣人必须要灭掉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无为法。再说无漏的有为法,我们刚刚讲过有漏的有为法,有为法另外一个部分是无漏的有为法。我们来说无漏的有为法,无漏的有为法有哪些呢?譬如说,声闻法当中的阿罗汉,在他们还没有舍寿入灭之前,他们的五阴十八界在人间种种的行为,有为法,这些都是无漏的有为法。又例如地上菩萨在人间 | admin 2020-02-18 |
![]() |
[2]六根中之意根比较复杂,是无色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意处、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2]既以界来区分,代表十八界之间彼此功能差别,无法互相混淆和取代。五色根都有各自的功能,但因为不是心,所以不能被称为识,只能称为根。[2]对六根功能与六识功能的存在与由来不如实知,一定会导致种种恶见与恶法的生起。乃 | admin 2020-02-18 |
![]() |
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 | admin 2020-02-18 |
![]() |
佛为什么要这样施设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二乘人不必证空性心。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自己观察,有一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时不为二乘人明说空性心之所在,以及祂所有的种种体性,譬如佛在初转法轮隐说无余涅槃本际、我、如、齐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 | admin 2020-02-18 |
![]() |
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 | admin 2020-02-18 |
![]() |
由此可知,菩萨所证的四种涅槃,与二乘所证的两种涅槃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那就是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不共的部分,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这两种涅槃都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佛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因为阿罗汉很清楚知道,这些证境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所了知的智慧境界。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