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有些邪戒的目的,并不是在使人成就二乘菩提或佛菩提。另外,有些邪戒表面上虽然目的是正确的,但是因为知见错误,造成所设立的戒法错误,因此都造成无法成就三乘菩提之亲证;这些邪戒多是属于妄想施设的戒,无法成就到彼岸的功德。如果是已经在“是戒是波罗蜜”的阶段,他就已经断了戒禁取见,他就能够判断种种外道所施设的戒法及禁忌,以及外道所取的种种法都是 | admin 2020-02-20 |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 admin 2020-02-20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如来既然祂有无边的利益,但是祂有怜愍众生的心,祂的心念都想要救济众生,所以如来有如法住胜,因为祂的心力,都是在众生的身上;这跟二乘人,他们得到了解脱法以后,只在短短舍寿前的数十年当中,随缘度众生不一样的。如来祂是主动地、积极地去护念众生。所以我们在看到经典里面,如来常常在打坐的时候,听到弟子们在问什么、在谈什么的时候,祂会主动过去说:“你 | admin 2020-02-20 |
![]() |
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着祂的体性如实而修学,不但证得了二乘无学阿罗汉果,也证得了大乘无学佛菩提果,而究竟圆满佛道。并且还在众生得度因缘成熟的时候,不断教导有缘众生,让这些众生也都可以在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当中来步步升进,最终也能像佛陀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佛法可以说 | admin 2020-02-20 |
![]() |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 | admin 2020-02-20 |
![]() |
摄护诸根有一种方式,是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内收摄,好像乌龟遇到危险时六处都收进壳中;还要守住意根与意识,好像守住城堡不让外尘进来,不想去和一切外法接触,这些是属于二乘的修法;所以他们出门托钵时,只能看着前方地面五、六尺远,不许左右观看,必须藏六如龟,守意如城。譬如《法句譬喻经》卷1中的开示:【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 | admin 2020-02-20 |
![]() |
有时候,我们称这种波罗蜜为出世间波罗蜜多,因为定性二乘有学及无学圣人一心取灭,不愿再有后世之自己存在,所修之六波罗蜜多,虽然亦是六波罗蜜多,然而唯能出离世间分段生死苦,而不能了知世间万法之实相,不能了知即生死是涅槃之般若实相正理,故二乘菩提所修之六波罗蜜多,唯能说是出世间波罗蜜多。但是对于菩萨来说,因为他有大悲心的缘故,想要尽未来际都能利乐众生,因 | admin 2020-02-20 |
![]() |
前一集已说明凡夫与二乘人的差异,那就是凡夫不知道自我的虚妄,也不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为外境所迷惑,因而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二乘人知道自我的虚妄,也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而愿意灭尽之。其中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以及缘觉自己推究而了知有一个齐识而还、不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个出生在如来正法已经灭尽时代的人,他看到当时众生心性恶劣的情况之后,心中就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在这个重大恶劣的时代,众生都不能修善,这时候的人尚且连发心修学二乘解脱道都不可能了,何况是发心求证佛菩提道的诸佛无上正等正觉呢?我如今就应当发菩提心,求证无上正等正觉。发菩提心之后还应当教导一切众生,让他们也都能够发起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以上这四种发菩提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 admin 2020-02-20 |
![]() |
那为什么大乘经典不需要结集史呢?因为大乘、二乘所修是不一样的。虽然大乘跟二乘所修学,都一样是法界的实相,可是因为大乘、二乘,修学的内容是有点差异的,所以小乘的经典,它需要有结集史,大乘不需要结集史。因为小乘的结集史,已经证明小乘的经典是正确的,证明确实要有第八识,表示法界中就是有八个识。那既然小乘经典已经证明有八个识,那大乘呢?大乘菩萨跟声闻人不一 | admin 2020-02-20 |
![]() |
那修习二乘解脱道,应该是真正的善业了吧!二乘解脱道的修习,虽然可以出三界入涅槃,但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他的五阴十八界全都灭尽无余了,其实已经不再有一个受解脱道善业果报的阿罗汉存在了。那从这样来看,他解脱道的善业,不也等于消失了吗?所以说修习二乘解脱道的善业,也不是真正的善业,只有大乘法才是真实的善业,因为二乘法不能了知实相,而且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 | admin 2020-02-20 |
![]() |
在二乘法中,一念无明包括了我见和我执,而我见就是一念无明的根本。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又称为四住地烦恼,也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和无色界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属于见所断烦恼,后面三者则属于修所断烦恼,这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为一念无明,无始劫来与世世的见闻觉知心剎那剎那不断相应,能够出生一切世间法中的烦恼。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 | admin 2020-02-20 |
![]() |
各位菩萨!首先想请问您是在修学佛法,还是在修学二乘的解脱道呢?相信大家都会大声的说:我们是在修学佛法。既然是在修学大乘的佛法,当然就应该对大乘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好;大乘佛法是函盖二乘解脱道的,而一般人总是以为佛法的修证,不外乎是求解脱、求出离三界生死。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求出三界生死,就不必用到大乘法,只要二乘菩提就够了;只要把我见、我执,以及我所 | admin 2020-02-20 |
![]() |
而三教则是指,初时四谛的小乘教,说二乘法;二时方等般若大乘教,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与别相;三时解深密经唯识教,说如来藏空性之别相一切种智。这三时三教之前为华严时,之后为法华时,总称为五时三教。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这五时。首先是华严时。世尊在菩提伽耶道场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后,在二十一天之中,对诸大菩萨众及人间根器成熟之众生,宣讲圆教及别教法门,也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二乘相空以及缘起性空之法,都是佛的方便施设权法,都不及法界实相,虽然共大乘菩萨法道,但不是究竟,不及第一义,因为都是依三界有为法而说而修的缘故。唯有大乘不共二乘之菩萨法道,才是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因为能证空性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说唯有大乘是第一义法;大乘的空性法函盖了二乘相空诸法,因为包含了三界有为法之相空以及法界实相之空性。也就是说,二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个宗教的这个名词的源流来看的话,从宗教原始的意涵,宗教的原始意涵就是由佛教的这个佛经里面所引出来的,所以宗教其实就是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这个是成佛之道;就算不是成佛之道,也是以二乘的解脱之道。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宗教。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7集——佛教是不是宗教?(三)>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别教七住菩萨所证,不共二乘无学。有余和无余涅槃,别教七住菩萨有能证之者,有的必须到初地、二地,乃至六地方能证得,然皆不取无余涅槃,所以不名证无余涅槃。佛则是具足四种涅槃,分段生死烦恼障种及与习气种子已经究竟断尽,乃至变易生死异熟果种也已断尽,虽然证无余涅槃,而不入涅槃境中,利益众生永无穷尽,而不住一切处,故名无住处涅槃。具足这四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说,佛在初转法轮为二乘人隐说这个真实心,而并没有详细地为二乘人来解说。佛只是告诉二乘人要把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消灭了,就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在三界现身意,所以就算是佛也无法再找到他了。又,佛在二转法轮开始说真实心,譬如说无住心、真如等名。这个无住心是指,对任何境界都无所住,从无始劫来都无所住,并不是有时候住、有时候不住,所以祂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