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已经『遍遣』时就能够断除意识相应的一切分别随眠,这时已经快要证得通教阿罗汉果了,但却是缘于大乘真如妙法而作的观行,不是缘于二乘解脱道智慧而只作人空的观行。前二品心的二种智慧都名为法智,因为各有不同所缘之故:第一品心是缘于『有情假』而有的智慧,第二品心是缘于有情的『诸法假』而有的智慧(证得如是智慧以后,还要在最后阶段加以遣除,转依心真如而住,成就法智 admin

2019-11-22

二乘法没有明说涅槃的本际就是第八识空性如来藏,这是因为佛想让弟子们可以快速的断我见、断烦恼、证解脱的缘故;又因为二乘法中不明说如来藏空性的密意,因此不会有泄漏密意的顾虑,所以一切佛弟子都能够普遍为人解说二乘菩提是如何修证,都能够为人广传二乘解脱道,让一切有缘的人都能够证解脱果。到了第二转法轮,佛所说的大乘法,像是《般若经》、《维摩诘经》等等的经教, admin

2019-09-13

已经“遍遣”时就能够断除意识相应的一切分别随眠,这时已经快要证得通教阿罗汉果了,但却是缘于大乘真如妙法而作的观行,不是缘于二乘解脱道智慧而只作人空的观行。 前二品心的二种智慧都名为法智,因为各有不同所缘之故:第一品心是缘于“有情假”而有的智慧,第二品心是缘于有情的“诸法假”而有的智慧(证得如是智慧以后,还要在最后阶 admin

2019-09-02

偶有善知识出世弘法,不忍此等众人之大妄语业来世果报,出之以实说,加之以辨正,乃竟遭逢此等众人之无根诽谤,将正法谤为邪法,将善知识之正法教导谤为邪教,于来世将必实现之谤法、谤贤圣果报视如不见,救之无门,诚可哀哉! 不论二乘解脱道抑或大乘佛菩提道,皆必须有“次法”之实修作为支持基石,乃可得证。谓诸佛如来度众之常规,对象若非“善来比丘& admin

2019-09-02

上座部就是结集四阿含的五百结集等人,从法藏结集以后演变到部派之成立前后,皆是遵循于世尊所说之正法──从大乘法中析出而犹如化城之二乘解脱道以及含摄解脱道之佛菩提道,是大乘教与二乘教并行弘扬的情况。但是声闻教因于各部之所执不同、信受者不同、外道的渗入,而有声闻法分裂后的十八个部派产生,连同根本部的上座部与大众部,共有二十个声闻部派;大乘佛教则因有诸大菩 admin

2019-07-29

这意思是说: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有正确的知见,配合定力、慧力等等条件具足,而能够如实地详细观察五阴十八界的内容,一一确认它们都是生灭、是虚妄不实,都没有常住不坏的体性,便可以断了解脱道一念无明所应断的我见。另一方面,当菩萨经由参禅找到真实心如来藏,能够现观确认祂的真实如如、常住不坏、永不生灭的体性,便能够确定唯有祂才是真实法,因此而破了无始无明; admin

2019-04-24

这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无明,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是对于我见、我所执、我执的无明。主要是因为不知五阴都是无常,以及不知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不知这个本际是无间等法。因此,就二乘菩提解脱道来说,无明的存在,本质就是不知五阴自我都是虚妄的,因为不知五阴的虚妄,所以被声闻法中的无明所笼罩。由于不知五阴是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出生 admin

2019-04-24

什么是“一念无明”呢?一念无明就是二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也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所断的烦恼,因为一念无明也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所断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见惑、思惑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我见、我执的烦恼。在《胜鬘经》里面也提到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什么是四住地烦恼呢?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什么是“住地烦恼&rd admin

2019-04-24

一念无明会障碍二乘解脱道的这些修行人,会障碍他们得声闻菩提智,会障碍他们得缘觉菩提智,也会障碍二乘人证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这个无始无明呢,它障碍谁呢?无始无明会障碍菩萨:障碍菩萨得佛菩提智,障碍菩萨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障碍菩萨证无住处涅槃。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到底无始无明是什么内涵?首先,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愚痴,没有智慧的意思。对 admin

2019-04-24

二乘解脱道的修行,先要闻熏正知见,然后在闲静处深入思惟,再透过四威仪中的实际观行,一一比对识阴六识的不同,也比对意识与意根的不同,实际体验、了知意识与意根的区别之后,进一步观行六入的四圣谛,以及六入处的四圣谛;乃至贪爱执著较重的人,不但要了知六根、六识、六入的虚妄,还要在十二因缘观中,对十二有支每一支的四圣谛都如实了知,并且观行完成之后,才能确实断 admin

2019-04-24

五阴为何缘起、生灭、无我,应当详细说明——想让您断我见而断三缚结,因此能使佛教二乘解脱道的正法久住人间的缘故,得以广利此世、后世广大有缘的声闻弟子。又五阴为何名为“五盛阴”,就是众生从来极力执著五阴令五阴极为炽盛,故名五阴炽盛——名为五盛阴;五阴炽盛不绝故,导致有情众生流转生死而不断绝,故名五阴为五盛阴。五阴之内容细相 admin

2019-04-24

但是后来平实导师已在论中找到了大菩萨们同样开示的证据,如今于此举证佛陀在四阿含中的开示确实的如理作意的语译以后,已经足以说明佛陀的解脱道本怀了;证明当年平实导师依照自己亲证的大乘般若与二乘解脱智现观境界,而说出来的解脱道法理是完全正确的。如今再以阿含圣教量来证明:当年在《邪见与佛法》书中所说的佛法才是正见;间接地证明:那一些想要以离念灵知心,进入无 admin

2019-04-24

二乘解脱道取证无余涅槃 在二乘解脱道中,都说六识心的知觉性是生灭法,因为连识阴六识都已经是虚妄法了,必须灭掉方能取证无余涅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3月初版首刷,页123。)入涅槃 所谓来来去去,就是来的时候在,去了就不在,是有来有去的生灭心,而意识生灭心是阿罗汉入涅槃时都要灭尽的。(节录自平 admin

2018-12-27

如是密宗上师之心,欲求其清净而解脱于欲界者尚无可能;如是所修所行,尚不能到色界境界,何况能到无色界境界?何况成就二乘解脱果?更何况成就大乘菩提之见道?而言果位修行之即身成佛,无乃世间最大之妄语乎?(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5,初版五刷,页718-719。)广论之九明合修 宗喀巴主张须用实体明妃多达九人,令于 admin

2018-12-27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admin

2018-08-16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的阿罗 三摩地

2018-08-10

而此一向无生之自心如来藏,一世一世的依有情之业,聚众缘生起阴界入万法,与阴界入万法和合运作;执持摄受阴界入之每一期生死,虽然生现无常、生灭变异之果报身,而自心如来藏之心体本身却犹如虚空、恒自住于寂灭涅盘之体性,此寂灭涅盘体性乃是二乘解脱道无余涅盘之本际,二乘解脱道所证之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是因自心如来心体之本来寂灭涅盘体性而施设故。如果二乘解脱道之 admin

2018-08-08

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admin

2018-08-07

所以说断我见我执(断见惑与思惑),在大乘解脱道与二乘解脱道中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菩萨也要修学二乘菩提的断我见与我执,同样都必须修证解脱道,以此为基础才能开悟明心,然后再进修种智;只是大乘佛菩提所证的解脱果,函盖了法界实相的亲证,所以必须明心;但二乘人是无法证悟明心的,除非是回小向大而修学大乘正法。二乘解脱道的修法,只能断见、思惑烦恼而出离三界生死, admin

2018-08-07

并且佛也告诉我们说,掌握这个关键之后,一步一步的修行之路,应该如何去走?按照这样走,我们就次第地能够逐步解脱于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二乘解脱道。另外一个呢,很重要的就是大乘的佛法。大乘佛法讲到的就是告诉大家应该要如何逐步地修行,以至于将来终有一天能够成佛。所以在二乘的解脱道跟大乘讲的佛菩提道这两大修行的目标来讲,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二乘的解脱道 admin

2018-08-05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175条/9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