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正觉总持咒〉这〈正觉总持咒〉已经含括释迦世尊所宣演阿含、般若及唯识三转法轮的整个佛法架构及内涵,并且十方世界诸佛世尊固然因为所摄受众生根器、因缘不同,而有或也宣说声闻、缘觉、佛菩提三乘佛法;或合声闻、缘觉为解脱道,加上佛菩提道而宣说二乘佛法;乃至或有只说佛菩提一乘佛法,但是将声闻、缘觉二乘解脱道含摄在佛菩提佛乘中宣说。因此说〈正觉总持咒〉已经 | admin 2020-02-19 |
![]() |
这〈正觉总持咒〉已经含括释迦世尊所宣演阿含、般若及唯识三转的整个佛法架构及内涵,并且十方世界诸佛世尊固然因为所摄受众生根器、因缘不同,而有或也宣说声闻、缘觉、佛菩提三乘佛法;或合声闻、缘觉为解脱道,加上佛菩提道而宣说二乘佛法;乃至或有只说佛菩提一乘佛法,但是将声闻、缘觉二乘解脱道含摄在佛菩提佛乘中宣说。因此说〈正觉总持咒〉已经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 | admin 2020-02-19 |
![]() |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 admin 2020-02-19 |
![]() |
导师有鉴于此,不得不针对安慧论师所造《大乘广五蕴论》中重大错误处加以提出并略作辨正,以显如来所开示识蕴与实相心如来藏的真实义;希望真正要修学大乘法的佛弟子四众不要再被错误论著所误导,不论是修学大乘成佛之道法、或二乘解脱道法都能够修学有成。在《识蕴真义》第一章总说中,导师首先就阿陀那识依经论作了详细的解说,书中导师举《楞严经》卷5中佛的开示:【陀那微 | admin 2020-02-18 |
![]() |
此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难证极难证,行者若欲入佛菩提智,必先求遇真善知识,随学修习以建立正确知见,并求亲证自身本有之阿赖耶识心体所在;行者若得一念相应而顿悟入理,方能悟后起修,渐次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与别相智慧的具足修证,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入通达位中;再依之次第渐修亲证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地地转进增上无生法忍,同时修集无量福 | admin 2020-02-18 |
![]() |
】由这一段经文的开示,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在二乘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心;而意根则是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缘,也是意识的所依根,因此阿含诸经中都说意根是根而不强调意根是识,所以识阴就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之中。《增壹阿含经》卷28中,佛陀说到五盛阴苦的时候,曾经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 | admin 2020-02-18 |
![]() |
四种涅槃中,就已经包括了二乘解脱道所证得的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而出世间法中的真如无为和虚空无为,加上其他四个无为法,也具足了出世间法,也含摄了佛菩提道。所以五位百法中,到了三位差别故的时候,已经把世间法全部显现出来了;这些法追根究柢来说,都是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出生的,所以说这第八识心含摄了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法。依这一心而说一切心----一切众 | admin 2020-02-18 |
![]() |
又如果能够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而如实去实行十善业的人,将来可以由这个基础进而修学更深的二乘解脱道法,乃至因为福德的增长,及心性的调伏,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更能修学大乘成佛之法,终有亲证生命实相的时候。由此可以知道,佛法中浅如人天乘的法,都需要善知识的正确教导,那么甚深极甚深的成佛之道的法,更不能没有善知识的教导。------《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一)》<第0 | admin 2020-02-18 |
![]() |
并且佛也告诉我们说,掌握这个关键之后,一步一步的修行之路,应该如何去走?按照这样走,我们就次第地能够逐步解脱于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二乘解脱道。另外一个呢,很重要的就是大乘的佛法。大乘佛法讲到的就是告诉大家应该要如何逐步地修行,以至于将来终有一天能够成佛。所以在二乘的解脱道跟大乘讲的佛菩提道这两大修行的目标来讲,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二乘的解脱道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平实导师透过《阿含正义》的演说,把《阿含经》中的要义,特别是佛陀真正的解脱道的意旨,用简单易懂的说法将其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让观众朋友们可以迅速地了解,什么是佛法中二乘解脱道法门,以及如何次第成就解脱道中的贤圣众的修证,也就是四双八辈的实证。那么其中的观行与实证的内容在前面的几集节目中,几位老师已经详细地解说了。佛法中最基本的轨则,也就是因缘法 | admin 2020-02-18 |
![]() |
并不是如某些法师或学术界,单以二乘菩提的解脱道,可以说这个是成佛之道;因为二乘圣人所证解脱道,既不曾证悟般若总相或别相智,更不曾证一切种智,怎么可以单以二乘解脱道小法智慧而称为成佛之道呢?更何况他们早已经误会二乘解脱道的涅槃智慧了,因为他们是以一切法空为二乘解脱道的涅槃智慧。但是二乘解脱道的涅槃智慧,并不是一切法空,而是灭尽了五阴十八界以后,如来处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个出生在如来正法已经灭尽时代的人,他看到当时众生心性恶劣的情况之后,心中就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在这个重大恶劣的时代,众生都不能修善,这时候的人尚且连发心修学二乘解脱道都不可能了,何况是发心求证佛菩提道的诸佛无上正等正觉呢?我如今就应当发菩提心,求证无上正等正觉。发菩提心之后还应当教导一切众生,让他们也都能够发起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以上这四种发菩提 | admin 2020-02-18 |
![]() |
那修习二乘解脱道,应该是真正的善业了吧?二乘解脱道的修习,虽然可以出三界入涅槃,但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他的五阴十八界全都灭尽无余了,其实已经不再有一个受解脱道善业果报的阿罗汉存在了。那从这样来看,他解脱道的善业,不也等于消失了吗?所以说修习二乘解脱道的善业,也不是真正的善业,只有大乘法才是真实的善业,因为二乘法不能了知实相,而且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 | admin 2020-02-18 |
![]() |
已经『遍遣』时就能够断除意识相应的一切分别随眠,这时已经快要证得通教阿罗汉果了,但却是缘于大乘真如妙法而作的观行,不是缘于二乘解脱道智慧而只作人空的观行。前二品心的二种智慧都名为法智,因为各有不同所缘之故:第一品心是缘于『有情假』而有的智慧,第二品心是缘于有情的『诸法假』而有的智慧(证得如是智慧以后,还要在最后阶段加以遣除,转依心真如而住,成就法智 | admin 2019-11-22 |
![]() |
二乘法没有明说涅槃的本际就是第八识空性如来藏,这是因为佛想让弟子们可以快速的断我见、断烦恼、证解脱的缘故;又因为二乘法中不明说如来藏空性的密意,因此不会有泄漏密意的顾虑,所以一切佛弟子都能够普遍为人解说二乘菩提是如何修证,都能够为人广传二乘解脱道,让一切有缘的人都能够证解脱果。到了第二转法轮,佛所说的大乘法,像是《般若经》、《维摩诘经》等等的经教, | admin 2019-09-13 |
![]() |
已经“遍遣”时就能够断除意识相应的一切分别随眠,这时已经快要证得通教阿罗汉果了,但却是缘于大乘真如妙法而作的观行,不是缘于二乘解脱道智慧而只作人空的观行。 前二品心的二种智慧都名为法智,因为各有不同所缘之故:第一品心是缘于“有情假”而有的智慧,第二品心是缘于有情的“诸法假”而有的智慧(证得如是智慧以后,还要在最后阶 | admin 2019-09-02 |
![]() |
偶有善知识出世弘法,不忍此等众人之大妄语业来世果报,出之以实说,加之以辨正,乃竟遭逢此等众人之无根诽谤,将正法谤为邪法,将善知识之正法教导谤为邪教,于来世将必实现之谤法、谤贤圣果报视如不见,救之无门,诚可哀哉! 不论二乘解脱道抑或大乘佛菩提道,皆必须有“次法”之实修作为支持基石,乃可得证。谓诸佛如来度众之常规,对象若非“善来比丘& | admin 2019-09-02 |
![]() |
上座部就是结集四阿含的五百结集等人,从法藏结集以后演变到部派之成立前后,皆是遵循于世尊所说之正法──从大乘法中析出而犹如化城之二乘解脱道以及含摄解脱道之佛菩提道,是大乘教与二乘教并行弘扬的情况。但是声闻教因于各部之所执不同、信受者不同、外道的渗入,而有声闻法分裂后的十八个部派产生,连同根本部的上座部与大众部,共有二十个声闻部派;大乘佛教则因有诸大菩 | admin 2019-07-29 |
![]() |
这意思是说: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有正确的知见,配合定力、慧力等等条件具足,而能够如实地详细观察五阴十八界的内容,一一确认它们都是生灭、是虚妄不实,都没有常住不坏的体性,便可以断了解脱道一念无明所应断的我见。另一方面,当菩萨经由参禅找到真实心如来藏,能够现观确认祂的真实如如、常住不坏、永不生灭的体性,便能够确定唯有祂才是真实法,因此而破了无始无明; | admin 2019-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