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严格来说,二乘人因为只能从蕴处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虽证身无我人无我,并未证得自心如来藏;所以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他们不知一切外法皆是自心所现,就是未证法无我,然后就会恐怕堕到外法中继续轮转生死,因此说他们虽然有无生忍,但是没有大乘法忍;所以不回心的阿罗汉就会急取灭度,入无余涅槃,灰身泯智,不能成就实 admin

2020-02-20

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 admin

2020-02-20

因为如来既然祂有无边的利益,但是祂有怜愍众生的心,祂的心念都想要救济众生,所以如来有如法住胜,因为祂的心力,都是在众生的身上;这跟二乘人,他们得到了解脱法以后,只在短短舍寿前的数十年当中,随缘度众生不一样的。如来祂是主动地、积极地去护念众生。所以我们在看到经典里面,如来常常在打坐的时候,听到弟子们在问什么、在谈什么的时候,祂会主动过去说:“你 admin

2020-02-20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 admin

2020-02-20

前一集已说明凡夫与二乘人的差异,那就是凡夫不知道自我的虚妄,也不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为外境所迷惑,因而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二乘人知道自我的虚妄,也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而愿意灭尽之。其中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以及缘觉自己推究而了知有一个齐识而还、不 admin

2020-02-20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说那些钝根小智的二乘人,听闻了唯一佛乘的佛菩提道,都怖畏----必须发心后,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学才能成就,他们都是不知自己身中有如来藏----藏着如来种,只是一心欣喜着涅槃寂灭的解脱境界,而厌恶世间六尘劳苦,不敢像菩萨勇敢地发起大心,求证佛菩提。由此也可证明:菩萨种性是于佛菩提修学勇猛、锐利而无有畏怖的,真可谓“菩萨 admin

2020-02-20

理随缘是指如来藏的随缘,也是亲证法界实相的贤圣才能知道的真理;二乘人虽然能够出离世间,但却无法了知这个道理,除非是回小向大之后,实证了才能了解,这是十方三世一切法界中,永远都不会改易的真理法住法界,法尔如是。不是由谁创造或建立的,而是本然如是,即使集合十方诸佛的威神力,成为一个极大的威神力,也无法改变他的随缘体性,这就是如来藏的随缘性。阿弥陀佛!-- admin

2020-02-20

世尊其实早已在初转法轮四阿含当中,隐覆密意而说般若,只是二乘人无法了知而已。第四时方等时。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证得般若以后,进一步想要求得佛地正遍知觉的大菩提果,世尊因此而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演述菩萨法无我智,令阿罗汉们可以修学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地,地地增上乃至到达佛地之四智圆明;这就是《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胜鬘经 admin

2020-02-20

所以说,佛在初转法轮为二乘人隐说这个真实心,而并没有详细地为二乘人来解说。佛只是告诉二乘人要把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消灭了,就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在三界现身意,所以就算是佛也无法再找到他了。又,佛在二转法轮开始说真实心,譬如说无住心、真如等名。这个无住心是指,对任何境界都无所住,从无始劫来都无所住,并不是有时候住、有时候不住,所以祂 admin

2020-02-20

解脱道是世尊为了接引畏惧生死轮回,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的二乘人,而从佛法中,把比较容易成就之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抽离出来,先行宣讲,先让有缘的众生可以亲自证实,而出离三界生死;也让其他佛弟子相信,出离三界生死是确实可以实证的;所以就专教他们出三界的方法,这就是二乘菩提。也即是阿含解脱道的义理与行门,也就是断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也是佛世尊在初 admin

2020-02-20

另外,从心性上来说,那些钝根小智的二乘人,听闻了唯一佛乘的佛菩提道,都怖畏----必须发心后,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学才能成就,他们都不知自己身中有如来藏----藏着如来种,只是一心欣喜着涅槃寂灭的解脱境界,而厌恶世间六尘劳苦,不敢像菩萨勇敢地发起大心,求证佛菩提。由此也可证明:菩萨种性是于佛菩提修学勇猛、锐利而无有畏怖的,真可谓菩萨种性尊贵!另外还有的人,则 admin

2020-02-19

如果这三种菩提有定性的话,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的二乘人,他们就不可能回心,而在后来发起佛菩提心了。世尊曾经举了一个金矿的譬喻说:譬如金矿的矿石本身,虽然已经有了金性的因,但是还要再加上人工外缘来和合,然后才会有黄金被提炼出来,才算有了黄金的功用。菩萨性也是像这个样子,虽然一切众生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而且如来藏中本来就都有菩萨性的功能,可是仍然得要 admin

2020-02-19

因为当他入无余涅槃之后,他就再也不能利益众生了,这样的话在法界里面可以帮助众生的解脱圣者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说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想要求得解脱入无余涅槃,那个就叫做小愿,而且这种小愿是比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愿还小。因为他的愿力太小,所以我们应该要多鼓励、多请求声闻人----多请求二乘人----他应该要回向到大乘里面,如果他觉得我们继续在人间太辛苦了,那 admin

2020-02-19

导师教导我们,永远不取证无余涅槃,因为我们不想学决定性的声闻人,不想效法不回心大乘的二乘人,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要度更多的众生入佛道,所要追求的是让自己也可以成就佛道。------《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18集正觉陀罗尼的根本手印>陈正源老师 admin

2020-02-19

二乘人因为修出世间清净业的缘故而断除烦恼,因而断除分段生死,不再有业杂染出现,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有生杂染出现。菩萨则是修世出世间的六度、十度行清净业的缘故,因而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使得菩萨最后得以断除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也就是说,一切有情八个识具足,其所造的善业、恶业、清净业的种子都含藏在真心里,于未来因缘成熟 admin

2020-02-19

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在三界现身意。这个道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 admin

2020-02-19

菩萨证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说祂是菩萨;而二乘人他不知道涅槃的本际就是如来藏自己,他因为不知道有一个涅槃本际就是如来藏,没有亲证如来藏,所以说他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说他是阿罗汉,而不说他是菩萨。因为佛证了涅槃以后断除所有一切染污成为无漏,所以说佛证了大般涅槃,叫作佛,所以不说阿罗汉是佛,也不说阿罗汉是菩萨。这就是因为实证涅槃所得智慧的差别而有差 admin

2020-02-18

因为意识、识蕴都没有办法来成就世间法,因为(意识)祂不能出生五蕴,祂本身在二乘人证得涅槃时是坏灭的。所以意识本身断灭,不可能成就出世间法的。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玄奘菩萨所弘传的一定是八识论正法。下一集将由正伟法师为大家解说完整的佛法,也就是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为主体,成就了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而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而支离破碎。因为佛法是完 admin

2020-02-18

在二乘法中,因为二乘人的智慧不像菩萨的深利,所以常常将意根与意识合说,很少单独说到意根的内容,只有在说明意识的缘起性空时,才会把意识与意根分开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都是意与意识分为二法而不是同一法的。[2]意根也没有反观自己的能力,是没有证自证分的(注:不包含诸地菩萨的现观境界)理证的事实上如此,经中也说他如刀不自割(注: admin

2020-02-18

佛为什么要这样施设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二乘人不必证空性心。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自己观察,有一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时不为二乘人明说空性心之所在,以及祂所有的种种体性,譬如佛在初转法轮隐说无余涅槃本际、我、如、齐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