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于期间、于佛法,要有绝对的信心,莫担忧自己色身,像世间人;莫只顾个人道业,学二乘人;要以舍身取法的广大志向,这样行取中道来弘如来的法教!即使我们现下没有开悟,还是可以为他人方便演说正确的法义无碍,我们何必畏惧!我们正是相逢于此希有难逢的佛陀末法,最是艰辛的时代,也是最有机会的年代,何处不可以有所作为,以报答佛恩?哪里可以担心自己性命,怯懦地弃如来家 | admin 2024-09-19 |
|
此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说的“结界”,是说二乘人“已经终结生死的界功能差别,唯有无余涅槃界,不再受生于三界”,故称“生死已结界”,相较于密续之结界犹在欲界,以仪轨施法驱动鬼神,划出密教坛城边界,以限制其他鬼神有情出入,是完全不同的。 [29]《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清续法阿弥陀经略注〕‘南无’, | admin 2022-06-23 |
|
那么二乘人所修的入了三摩地,就是二乘的止观,那二乘的止观它就是只是局限于一切有为法,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无常、苦、空、无我,从这里能够止息于这些法,然后能够去观察而去断除我执、我所执——那么这个是二乘阿罗汉的修证的内容。那么他们说了他入三摩地,以什么方便来圆满通达他的解脱道。那这里的无学大菩萨呢?祂所述说的是,以什么样的方便来入三摩地,圆满通 | admin 2020-08-28 |
|
所以,菩萨能够如实现观蕴处界虚妄,有了断我见的解脱德后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才能亲证本来离六尘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发起了二乘人所不能得的法身德及般若德,名为证悟明心的七住位菩萨。所谓法无我智,乃是观察蕴处界所生的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是真实常住的。能够如实了知及亲证而发起的智慧,名为法无我智,如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开示:云何法无 | admin 2020-07-27 |
|
”(注9)世尊不仅演说解脱道令二乘人得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而且开示正法眼藏令菩萨明心证悟得不退七住,更令菩萨亲证别相智乃至初分道种智,并加持令菩萨于无生法忍心得决定而入圣位,故菩萨所行是谓功不唐捐。如来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于此秽土护持正法须臾之间,胜净土中若经一劫或一劫余所获功德,故应精勤护持正法。(注10)如来勉励学人在此娑婆世界精 | admin 2020-07-12 |
|
由于菩萨修行佛菩提道,须经历三大无量数劫不畏生死,以及努力修学才能成就,不像二乘利根的人,一世精进修行就可以入无余涅槃,而且二乘人入了无余涅槃,再也无法利乐众生,其所度的众生仍然有限;所以菩萨救护众生的法身慧命,与众生所结深厚的善缘,简直无法想象,二乘人也无法思议,故名为菩萨不可思议。这也是菩萨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的方法,从三乘菩提的修行内 | admin 2020-07-06 |
|
丙、断疑见复次,如是观察者,唯是二乘人所观修之声闻菩提,古人观之能断我见,古人性障较轻微故;今时末法学人障重福薄,以此求断我见者,心中恐将仍有疑虑而末肯即断,犹难真实断除也,当复进以意识虚妄之观察;平实今者施设方便行门,令我佛门末法弟子,能以此法而自观察,能以此现前可证之现观,自断我见,不求他人。……我见若断,即知二乘菩提所说无我之真实 | admin 2020-07-06 |
|
所以二乘人修禅定,他要到深山那里去修;可菩萨却住在市区里照样证得禅定,因为菩萨虽然示现在五欲境界中,可菩萨不会被五欲牵着走。所以二乘声闻人出去托钵,走在路上,眼睛就只能看着前面几尺的地面上,去到人家门口,当主人把食物送出来,放进他的钵里,他不能看主人的脸,只能看着钵,而且心里也不能想说:今天的饭菜好不好?等供养完了,祝愿几句之后,转身就走,不能看主 | admin 2020-07-06 |
|
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六度万行,这样在三贤位中努力的伏除性障,努力的熏修智慧,以及广集福德;这样满足初地菩萨该有的智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五通并不是所有的二乘人都有,菩萨修证神通,也可以证得这六种神通。然而,不管是二乘人或是大乘人,神通力只有少分或多分的差别,都没有办法圆满的具足;要具足圆满六通,必须要到达佛地的境界才有办法。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说,神通都是意识的境界。就如前面所说的,神通的修证必须要依禅定正修之后,再作神通法门的加行,然后才能够证得;四禅八定都是意识的境界,都 | admin 2020-06-08 |
|
般若时期中,原本的二乘人开始转变了自己的心量,陆陆续续地发起了成佛的大心,开始勇于求学佛菩提道,而不再只是满足于二乘的解脱道;所以,能够在佛的引导之下,渐渐的一位又一位的证悟了如来藏。此时所有的佛弟子一起听闻般若教法,但是各自依着自己的因缘,得到了自己的见解。譬如,大乘的菩萨知道,佛在般若经里面所说的空,就是本心、如来藏、空性;可是二乘的人听闻了之 | admin 2020-06-08 |
|
在二乘法中,因为二乘人的智慧不像菩萨的深利,所以常常将意根与意识合说,很少单独说到意根的内容,只有在说明意识的缘起性空时,才会把意识与意根分开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都是意与意识分为二法而不是同一法的。[2]意根也没有反观自己的能力,是没有证自证分的(注:不包含诸地菩萨的现观境界)理证的事实上如此,经中也说他如刀不自割(注: | admin 2020-06-08 |
|
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吗?为什么他们不属于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贪着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法在大乘里面也有,它跟二乘法是相通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通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的法,所以叫作通教:通三藏教,通二乘教,也通大乘教,所以叫作通教的菩萨。第二个系统讲别教菩提,诸位来这里要学的就是别教的菩提法。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法在大乘里面也有,它跟二乘法是相通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通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的法,所以叫作通教:通三藏教,通二乘教,也通大乘教,所以叫作通教的菩萨。第二个系统讲别教菩提,诸位来这里要学的就是别教的菩提法。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法在大乘里面也有,它跟二乘法是相通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通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的法,所以叫作通教:通三藏教,通二乘教,也通大乘教,所以叫作通教的菩萨。第二个系统讲别教菩提,诸位来这里要学的就是别教的菩提法。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法在大乘里面也有,它跟二乘法是相通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通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的法,所以叫作通教:通三藏教,通二乘教,也通大乘教,所以叫作通教的菩萨。第二个系统讲别教菩提,诸位来这里要学的就是别教的菩提法。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一个是从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然后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人无我,就是现前如实的观察:「我的五蕴是无常空,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是无常空。」缘觉乘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所以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人所观的还要详细,你观察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也观察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我所…这样如实的现观以后,于真如法性的人无我具足了知,也能于蕴处界一切法中观察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