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杂阿含经》卷2)这时也是将各各领受及了别六尘的六识定义为识阴,称为识受阴。所以识阴一定是能熏习的心,这是因为识阴有面对六尘各别加以了知、识别的功能,才能经由各别的了知而生起憎厌或好乐的心行,经历了憎厌或好乐的心行后,在心行结束之前都没有反悔变异,于是就熏习到入胎识中;明天的识阴生起之后,对同一法的憎厌或好乐就会比熏习以前的种子更强,这就是熏习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看大乘法中的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就是说,如来藏虽然祂有真如法相,但是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任何六尘的境界相,也没有任何对六尘境界的执着相。如来藏也不反观自我,因此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跟寿者相。而事实上后面这三个相,是由我相所引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历缘对境中能够转依如来藏,就能够逐渐不执着六尘上的诸法相。第三个大乘的无愿三昧,也就是说, admin

2020-02-18

因为,这时如来藏除了本有的五个遍行心所法以外,还有五个别境心所法,那就是跟意识一样可以了别六尘。这样像不像世间人所说的“我”?很像了;但毕竟不是,因为是究竟清净的法。但是有世间人所认知的“我”的特性,所以又叫“常乐我净”的“我”。这样的我具有这个意义,是佛教界所不知道的,这是我们正觉才敢说、才曾经说过的,但是 admin

2019-09-02

见分,是指七转识自己,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及意根末那识;这七识心合在一起时,能觉知、能见、能了别六尘诸法,故名见分。把这个见分细分为三分来说见分时,是说见分对相分有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故有人类的见闻觉知心的功能运作,对于所接触的色阴等境界相能够去加以领受,这就是唯识学中通称的见分。当七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在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色阴等境 admin

2019-05-01

”(《增一阿含经》卷28)凡是能够了别六尘境界的,都是识蕴所摄的妄心。什么是识蕴?识蕴也称识阴,也就是前六识。有佛语为证:“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增一阿含经》卷28)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于《瑜伽师地论》卷27又如是云:“云何识蕴?谓心、意、识。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前受想行蕴及此 admin

2019-04-24

如果有了六个了别六尘的“识”,这就是识阴。要像这样来观察五阴的和合聚会。其实经文中所说:眼根是色阴,亦说眼识所见的色尘也是色阴所摄;色阴触外色尘的因缘而出生了眼识,眼识即是识阴中的第一识。耳、声相触生耳识,是识阴中的第二识。鼻香、舌味、身触,乃至意根、法尘相触而生意识,识阴中的第六识。色阴与识阴和合运作而触色尘时出生觉知与了别即是觉阴;觉 admin

2019-04-24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4月初版二刷)顺是菩提 这里说要随顺的,不是随顺六入,而是随顺于如;如,是说真心于三界六尘境界没有一丝ㄧ毫的贪著,因为祂不了别六尘,这样才叫作如。若有贪著就会有苦、有乐、有苦不乐受,于是就会有五受(苦乐忧喜舍),那就不能如了;只有离开三受、五受才能如,所以随顺于如的才是 admin

2018-12-27

】[11]如来藏虽然名为识,但是并不了别六尘。佛地真如之神用,微妙广大,非诸等觉菩萨所能稍知;然而此一神妙难宣之广大功德早已含藏于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中,是故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本已有之。欲得成就佛地真如所需之一切成佛种子,悉皆存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皆属本有未发之功德,又因阿赖耶识心体恒常显示真实性与如如性,故名因地真如。[8]然而佛地真如所有之广大 admin

2018-12-27

进入佛地之前的有情之自心如来藏现行时,恒不了知六尘、不与六尘中的觉受相应,所以本来就不着六尘、不了别六尘,所以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亲证自心如来所在者,以意识心于六尘之见闻觉知中现前观察,自心如来藏与阴界入和合无间的运作中,确实是诸入不会、确实是离六尘之见闻觉知,确实是如如不动。而于睡着无梦时,六识灭了不现前时,自心如来藏与意根末那识同样的和合 admin

2018-08-08

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例如:决定要继续观看,或者不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乃至睡著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虽然六识已经不在而不了知六尘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运作、决定、作主,所以说意根的体性是“恒 admin

2018-08-07

我们知道了别六尘境界,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以外,还需要与五别境心所法有相应,才能清楚了知六尘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五个别境心所有法各有祂们不同的功能存在,需要同时与祂们相应,才能完成对六尘诸法的了知与了别;如果短缺了其中一个,那对境界或是诸法的了别,就会变得没办法记住或不清不楚。譬如,“欲心所”的体性就是于所乐之境希望为性,就是在所喜乐的境界 admin

2018-08-04

祂是「八识心王」的第八识,有其「识性」,然而此「识性」不了别六尘所以不知三界一切法,但却了知一切众生的心行,故说为「清净心」。祂是本来就存在,将来也不会消灭,二乘的声闻、缘觉菩提圣人解脱三界轮迴生死苦要靠祂,菩萨们三大无量数劫成就佛道也靠祂,所以统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修学佛法就是要先证得这个「金刚不坏心」,再深入了知这个「金刚心」的种种自性,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如来藏境界,却是不对六尘境界有所了别;因为菩提真心如来藏对一切境界乃是随缘应物任运自在,不了别六尘,而又不会落入六尘的见闻觉知境界当中。真心如来藏不是凡夫眼识乃至到意识这种能了知,而证悟的祖师他能够实证总相的意涵,乃至悟后修行通达,最后成就佛道,一切种智,都是要依于证悟这个真心如来藏,这个第八识菩提心。因为这个第八识菩提心无为无 三摩地

2018-07-23

如来自说五阴与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皆是「无我之法」,因为第八识如来藏虽是真我,但因第八识不了别六尘万法而不自知有我,故为「无我之法」。如来不但自说上述二种「无我之法」,还说不是有一个「我」39在说(非我说),但也不是没有一个「我」40在说(非我不说)的法界实相。若是如来出现于世间,为对治三种未实证法界实相的有情,必然宣说灭六见之法。换言之,大乘禅宗公案即是 三摩地

2018-07-23

这六识会被列入识阴中,原因有四(有四个共通性):一是都由根、尘二法为缘而生的心,二是都会了别六尘中的某一尘,或如意识会了别全部六尘;三是必须五色根的胜义根(内眼处乃至内意处)不坏,才能触内六尘而出生六识;四是必须有意根的意念同时运作,才会有识阴六识的出生与存在。譬如经中佛说:「(五色根若毁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意根)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在意识出现 三摩地

2018-07-23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举凡能够了别六尘境界者,都是识蕴所摄之妄心;识谓识别之功能也,有佛语圣教为证:"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故说离念灵知乃是识阴之功能,谓能了别是非善恶、苦乐受、六尘韵味……等故。离念灵知具足如是识蕴功能,不出六识心功能之外,与六识心之功能并无差异,故是识蕴所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意识觉知心是分别事识?谓意识能见闻觉知,故有如是五种别境心所法,由是缘故即能了别六尘所摄之一切诸法。譬如吾人时闭目,一念不生清净自住时,虽然在座上四个小时的过程中,心中都不会生起语言文字妄想,欲界定或未到地定极为稳定;但是定中忽闻父母或眷属音声时,不须语言文字即能作分别,即能当场了知是父、是母、是子、是女、是兄、是弟、是师、是长辈、是友辈,无有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可知,意识心在了别种种境相时总是随时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的,因有如是五种别境心所法,才能了别六尘所摄之一切诸法,而与此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的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不论此觉知心在了别时有语言文字或无语言文字、在境界中有妄念或无妄念,本质都是意识心的变相,不离意识境界。2、善、恶心所法之运作:我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我喜欢吃豆浆和油条,于食贪着; 三摩地

2018-07-23

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 三摩地

2018-07-23

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例如:决定要继续观看,或者不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它事物上;乃至睡着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虽然六识已经不在而不了知六尘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运作、决定、作主,所以说意根的体性是「恒、审、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55条/3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