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菩萨所作福德,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换句话说好了:你所熏的声闻法也不在少,熏的时间也那么多了,可是怎么会今天要谈到初果的时候、初果的见解,你哪里也不对,对无常好像也不是那么契入。所以你就要想:没关系,我就是佛所说的极钝根人、超级的钝根人,可是我不要一直在这地方安止,因为呢,我要向着须陀洹道这样来走,我要向着声闻道去得证初果,我有心要取证声闻果,不管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样, 三摩地

2018-07-22

而如果人们把一切因果都仅仅看成是“神明赏罚”,那就很难契入佛智,还容易沾染“大仙”气而走入迷信。而且,在这一类“感应”的书籍中,所教授的只是人天道的善法,依此修行所得到的果报也仅仅是升官发财、消灾愈病等等世间有漏的福报,根本没有一丝出离世间的念头。而一些佛弟子却沉迷于此,真是不应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人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阿难啊!一切众生的祸害,都是从口中出生的呀!喜好逞口舌的惯,就好像是能戕害身体性命的斧头,会招来毁灭身命的祸害。佛陀说完这部经之后,有一千个在家男女二众,因此而能谨慎地护惜口业,不使出生过患,便都证得初果。又有无量的比丘、比丘尼证得解脱道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无量的人与天人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乃至发起成就辟支佛果的心。一切大众听闻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个状况下,又加上很多的熏这些唯识的学者,其实是偏在否定藏识的预设立场之中。问题是,你否定藏识之后,你怎么有可能稍微真正地去知道般若的义理呢?因为般若的义理是极难证解,所以才说般若的法是甚深的,而凡愚是很难了知的。乃至于说,在未证种智所说的三自性,也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之前,更不应该妄说三无性;那这样就很可能会妄谤甚深的了义法,那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长远来看,戒是对我们有广大利益的;从这一世来看,好像处处不便,但是正因为这样把自己约束的好好的,到后来变成惯了,心性自然清净了,怎么可能不得解脱呢?怎么可能不证佛菩提呢?所以应当要受戒。可是受戒以后,到底它有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呢?佛接着开示说:(二)受五戒后现世可得利益【“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 三摩地

2018-07-22

前世有什么样的气种子,今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和什么样的生活惯,因此导致我们容易患上什么样的疾病,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会被那些各种广告所蒙骗,而能抓到重点,以正确的身口意行为,防止产生患病的因,这样才能真正的预防疾病,改善健康。假使百千劫,所作因不虚,因缘际会时,果报自现前,你做过的每一件好事坏事,你的如来藏都会一五一十记录下来, 三摩地

2018-07-22

在讲三界中的我见之前,我们先来复一下我见的内涵,还有五阴的功能。我见就是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这样的见解就是我见。那么五阴呢,它是虚妄的,但是它有各种不同的功能;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功能,众生才会把它当成是真实的我。我们来看看,五阴有什么样的功能。第一个色阴,色阴主要就是五根,然后用五根去触五尘,所以色阴的功能是触。再来说受阴,受阴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以白话来说,就是要充分「练」善行,将善行成为一种「惯性」,才能成就善果。那我们从几则中来思考有哪些善行能成就「相貌庄严报」呢?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卷1提到:「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此处圣教量教导我们,相貌庄严之报乃从「忍辱」而来,忍辱有「世间忍」、「出世间忍」、「无生忍」、「悲忍」 三摩地

2018-07-22

有关定力的培养,有人是过去生的熏而带来这一世的好定力;或许经由打坐,放下外务的攀缘,重复练得来的。然而在打坐中获得有定力,但是一旦离开打坐,开始日常作息,面对种种心烦意乱的事物,定力也就消失了。其原理很简单,静态打坐中培养的是暂时断绝外缘而安于定境的定力;但是下坐后恢复动态的作息,由于没有动中定力而静态的定力失去效用;然而我们能够每天坐于定中不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葛格我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将来如果和亲爱的家人分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难过了!不过也许情爱深故,难免还是会流泪,因为「重感情」气还是很重的。关于刚刚说的这部经的精彩内容,我们来看看正觉电视弘法「三乘菩提学佛正见一第43集─大乘是佛说-三乘同闻大乘经典」中,正礼老师怎么说的。请看:引用自正礼老师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一时,佛住弥希罗国庵罗园中。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面子在人生学过程中,现在可是听到最多的为他人设想、成就他人的名言,诸如「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入廛垂手」…等等,这是在人生中心存「以真实的生命智慧服务人们」的智能型过客所「无限甘愿」付出的心行;然而身为服务人群的「无限甘愿」这类智慧行者,深知骄慢的过患,所以在修学过程中,向来看 三摩地

2018-07-22

愿诸菩萨们绝对不要放弃今生可以开悟的机会,尤其特别是护教的师兄们,今生的道业必定成就,绝对不要退转,要思考诸难:佛世难遇、难闻、怖心难生、中国难生、人身难得、诸根难具,虽然对于我们今日而言,不觉得有何困难,然而天中天世尊所说,岂有虚语,所以轮回的苦痛应当今生了结,应当勤修菩提心,决定发愿成佛,救护众生,以发菩提心的功德,可以尽未来际,必定成就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略释酤酒戒之内容:由于酤酒戒非是遮戒(遮止犯性罪之戒),因酤酒过失,能让众生于饮酒后自已心智,致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及如理判断是非善恶,而随顺末那识之气烦恼现行,而酒后乱性,易造身口恶业,如同制造贩卖鸦片毒品一般迷乱人性心志,是故酤酒业(含酿酒)即是性罪,无论此酤酒之人是否有受三皈五戒或菩萨戒,皆有性罪,造此恶业者,亦于未来舍报后,依所造业之轻重大小多寡之差别,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大乘菩萨法道异于二乘声闻缘觉者多矣,大小乘之间种性有异、心量志向有异、所证有异、智慧有异、行门有异、方便有异、功德有异、时劫有异、断生死有异、所断烦恼无明有异、断气与否有异、所断惑障有异、果德有异……等,确实有诸多层面的差别不同,因此可说大小乘是「非非壁垒分明」。故以证悟的菩萨来看大小乘,乃「非壁垒分明,非非壁垒分明」,成就中道义 三摩地

2018-07-22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气,通过这些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关于这些气,在《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见火聚,或见釜镬沸涌,或见有 三摩地

2018-07-22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3.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4.真如离心法,远离于分别。5.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6.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所熏,名为藏识。7.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8.显 三摩地

2018-07-22

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众多部落逐步联合成一二十个独立小国家,惯上称为十六大国。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 三摩地

2018-07-22

悟证诸法空相时,大悲心会不假做作,任运生起,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够,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性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