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见:肯坐者少如麟角。4.《憨山老人梦游集》(卍续藏第127册):「五十年来,师弦绝响。近则未稳,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称临济几十几代。于戏!邪魔乱法,可不悲乎!」可见:已否稳坐,乃古德用以勘验‘正真’之金针,而荒忽坐禅、滥竽蒙混者,却多如牛毛。约之于今:1.祖云:『禅堂一枝静香,乃佛门命脉,存则兴,废则衰也。』佛光山开山大师于1994年初指示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卷四: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 三摩地

2018-07-23

没证悟的话就来熏这样的般若知见吧!因为一切万法都由祂出生,祂是根据你的心性来出生一切诸法的──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当我们是无可救药的众生的时候,祂一样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满足我们,让我们得以在三界中生存,所以呢,祂是无怨无悔的。祂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祂的期望是什么。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甘愿做菩萨(五)——转依清净平等性转依清净平等性因为证悟不证悟,它是督促一件事情:你到底是不是菩萨?所以归结回来,就是说菩萨种性很特殊,就是说证悟菩萨最后会不断的转依到如来藏、转依到如来藏的体性上去;而生生世世无量辈子的熏和实证这个心体,会让他的末那意根所要如来藏含藏的种子慢慢地转变,渐渐地妄心也出离这种种的虚妄想。像这样,每一辈子对于这 三摩地

2018-07-23

于三界中存在,而得到乐趣,就是他认为的娱乐,那他的娱乐是什么样的味道?这个你就真的不用去体会啦,你不用去品尝啦,你无始以来就已经都受用过了,这五尘的种种味道,男女的种种乐趣,你过去生的意识都已经受用过了,你轮回的历史上都已经俱足如是的贪染,因此现在你要开始能够出入诸法,这辈子的意识心要开始学、继续熏如何走向自在,学转一切诸法,而不是像是过去生 三摩地

2018-07-23

种种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的。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的。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 三摩地

2018-07-23

歌词意涵如下:(一)、犹有爱恋往世亲密眷属之气种子未断故,菩萨难捨忧郁:初谓十迴向满心位如梦观成就故,能知往世事。次谓已证初地佛性故,能感知往世所爱亲人。三谓已断烦恼障现行故欲界爱不復现行,然犹有欲爱气种子流注故,常关爱多劫相伴之往世亲人。四谓菩萨多情(註)不捨往世所爱,世世受生人间而未离胎昧,故多忧郁。五谓此非地前所知,故言菩萨底忧郁深沈难知 admin

2018-07-23

更有甚者,他们还以世间环保等伪善之法包装,以学术研、心灵成长等名目巧作掩覆,广传宗喀巴《广论》等常见外道邪说,使得台湾宗教界、文化界,乃至教育界之单位和个人,纷纷种下无明种子,造作破法沦堕因缘而不自知;使得向为大乘佛法弘传地区的中土,几乎沦入天魔所遮覆之漫漫长夜。这正是平实导师企盼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菩萨舍利尽快到来的理由吧!以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摧破 admin

2018-07-23

并不想说那么多的佛法名词,我也只是一个初学者,努力在学,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身边的人看到我的改变,让所有认识我的人看到,学佛后,我变的更好,我过的更好,我能让他们觉得和我在一起时更轻松更开心。我不可能坐下来和你们说,知道什么是意识心吗?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吗?知道成佛的五十二个位阶吗?知道断我见吗?知道成佛要如何做到吗?没人愿意听我说,谁信一 admin

2018-07-23

隶闲居寺毗尼无懈。后谒安国师。印以真宗,顿悟玄旨。遂閤庐于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者。峨冠裤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ldq admin

2018-07-23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英语、韩语、日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是否能偶尔静下心来品味一下汉语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动呢?***********************                    仰山好雨真心从来本是 admin

2018-07-23

弃讲禅。昏睡惑心。有悬崖。下望千仞。旁出一树。以草藉之。趺坐其上。一心系念。动经宵日。怖死既重。专精不二。后遂超悟衣不解带金光照禅师。十三出家。十九入洪阳山。依迦叶和尚。服勤三载。衣不解带。寝不沾席。又在姑射山。亦如是。豁然启悟引锥自刺慈明谷泉琅琊三人。结伴参汾阳。时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忘。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后嗣汾阳。道风大 admin

2018-07-23

定六年。陆安山中又住六年。光州山中又住三年。方得颖脱。禅宗尊宿明观禅师,湖北武昌人,出家已三十余年,梵行精严,过午不食,长坐不卧,行头陀行,老而弥笃,云游至天台山,卓锡明岩月光洞,洞固寒山大士栖真之所,风景幽绝;禅师彻悟向上一著,每夜施放蒙山,利济幽冥,甚昭灵感。赤城朝阳洞有羽士,为墙垣厌毙,已阅五载。禅师至赤城,诸弟子羽士横死,请禅师超度。师放 admin

2018-07-23

诵大乘经而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原标题: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admin

2018-07-23

楞伽经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杂譬喻经波罗奈国,一人出家,自誓,不得应真,终不卧息。昼夜经行,三年得道。又罗阅只国,一沙门布草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终不起。但欲睡眠,以锥刺髀。一年之中,得应真(罗汉)道。杂阿含经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肤瘦损,筋连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应得者,不舍 admin

2018-07-23

观察五蕴,于禅定,通小乘义,觉非究竟。遂辞唐界,独步西行,梵天异域,求大乘经。强梁官隘,无垠瀚海,狼虫虎豹,叠相为害。出乎九死,终得无碍,天人相拥,否极泰来。达彼佛国,师从戒贤,寿德俱高,相期久焉。遂学瑜伽,一十四年,法义既精,能破诸难。名满天竺,不期而然,君民共护,法幢高悬。无遮大会,一众塞言,般若鞠多,三请不现。乘彼香象,璎珞庄严,宇内咸尊, 三摩地

2018-07-23

玄奘大师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和取经。这说起来容易,真干起来可以想见其中的困难,当初一起决定取经的有好几位热血僧人,最终经过现实的过滤,只留下玄奘大师一人而已。玄奘大师这次出行同样不是受政府委派,也不是受当时佛教界的嘱托,全凭自己一个人的心愿。他想弄清楚佛陀当年到底说了些什么?他想把真正的佛法在东土开花结果,实现出家时所说的意欲远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依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的说法:不信根本心如来藏、不乐念真如法的话,那么就连对三宝的真实信心都是无法发起的,更别说是要依教奉行或者修持了;所以就会自以为是地错乱修,这样自然也就难以在佛法的修学上有进展以及突破了。再回过头来说,刚开始进入佛法中修行的时候,因为烦恼粗重,妄心攀缘不断,所以无法克制去造作恶业的冲动,而难以止息烦恼。因此,佛陀有 三摩地

2018-07-23

无论坐禅中如何精进练到可以一念不生,那也还是意识心的境界,下了或者睡上一夜,这些定境就完全没了踪影,更不会带到来生。相对于虚妄法,每位有情,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实相心含藏了因果业种,和每个人往世带来的个个不同的气种子。参究出这颗心,才真的开启成佛之路,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参禅就是修行人最重视的一件事情。如果像印顺邪师那样教导, 三摩地

2018-07-23

这每一个论调都会引起一片鼓掌与叫好,慢慢地,我们惯了被各种观念,就像各种营养品,今天刚说了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明天就有专家更正说牛奶更适合牛类饮用……我们该何去何从,能不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摆脱这样的怪圈?其实世界的只有一个,知道了祂,一切会犹如拨云见雾般日渐清朗,接触佛法,就是这一切的开始。请追寻的您随我走起……(原标题: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