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当年的某赖以及某美彭措之流,各个自称为观音菩萨或者文殊菩萨的化身,却坦然住世、无愧怖于心,我真疑惑不已,何以藏密就可以不受了义经典如大佛顶首楞严经的规范呢?佛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藏密独独可以把这佛嘱当做耳边风?如果可以不遵佛说别立异议,他到底还算不算是佛法呢?佛说我们应当依法不依人,他偏偏要我们先做四皈依,那么如果当我们有疑惑的时候,到底是应该 admin

2019-05-05

歌词意涵如下:(一)、犹有爱恋往世亲密眷属之气种子未断故,菩萨难捨忧郁:初谓十迴向满心位如梦观成就故,能知往世事。次谓已证初地佛性故,能感知往世所爱亲人。三谓已断烦恼障现行故欲界爱不复现行,然犹有欲爱气种子流注故,常关爱多劫相伴之往世亲人。四谓菩萨多情(注)不捨往世所爱,世世受生人间而未离胎昧,故多忧郁。五谓此非地前所知,故言菩萨底忧郁深沉难知 admin

2019-05-05

福已植,已修,当探佛祖法所依;更请归家侍二老,会得始解披僧衣。5、宝寿行履万里无云最清明,六尘了了境界凭,青天吃棒心何宁?问诸方:离境运行是何灵?顺世欲将行履明,长坐不卧般若冥,近前法身不解迎。复叮咛:重阳共整宝寿茔!6、雪峰古佛禅门公案,千七则,道尽历代风流;赵州故园,河北人道是禅底故乡。柏林禅寺,遍植翠柏,映照千层绿;古柏一株,看尽多少野狐。遥 admin

2019-05-05

其时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前世的事情哪里还记得!他已经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同意出家。皇帝大怒:不出家就赐死!那青年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载金银元宝,一车载酒,一车载美女。玄奘大师心中有数,点头默许。于是,一个热闹有趣的场面出现了:一个英俊的青年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轰轰隆隆跟着三辆大马车,财宝醇酒加美女,好不招摇壮观 admin

2019-05-05

奘师在突厥停留期间,看到许多奇异的风俗陋,既迷信又愚蠢,于是建议可汗要善加教化百姓。可汗于是乘机请求法师慈悲,普施法雨。奘师为他们开讲五戒及八正道,让许多顽愚的人,因此感化向善。奘师离开突厥的那天,可汗特地找了一名精通汉语的少年,封为摩咄达官,让他带着介绍信及丰厚的供养一批,护送奘师到迦毕试国。【3.亚洲十字路口(630年,29岁)】=>《慈恩》=>《行 admin

2019-04-29

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薰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就不学。奘师求学问,少有领悟,便立即去实行,这是他的特长处。同时,因为其不喜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好逛游街市,因此即使门外锣鼓喧哗,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因此,他学通了很多经籍。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 admin

2019-04-29

马鸣菩萨在接下来的论文中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大乘起信论》卷2)而在这一段之前,马鸣菩萨说:“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菩萨在经由参禅的过程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证得第一义谛实相心时,就有了法 admin

2019-04-24

菩萨七住明心,十住见性,都末断尽一念无明,犹有我执气,生空末具足得,尚无空执可言。菩萨阿罗汉或七地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证得生空具足,乃落空执。世尊恐七地菩萨取涅盘而落于空执,乃予加持,授予「引发如来妙智三昧」,七地菩萨因此进入第八地,而不取涅盘。但仍有法执,至佛地断尽无始无明,法执才究竟破尽。故知菩萨明心见性,不须以断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为条件。乃至 admin

2019-04-24

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及妄念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对世间法有挂碍——对三界中的法有贪爱,对自我有贪爱,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会常常有许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会妨碍我们修禅定,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断了,妄想与妄念就会随着烦恼的减少而日渐淡薄,乃至消失。解脱道的原理也就是这样——烦恼断尽了就得到解脱果,不是由于禅定而 admin

2019-04-24

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漏气种子是不可能断尽的。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 admin

2019-04-24

佛陀说:【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无知,于不应修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 admin

2019-04-24

而这一念无明的根源呢,就是阿赖耶识中蕴集的无量无数四种住地烦恼的善恶业种子而生起的无明;因为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无始劫以来造作熏的善恶业种子,这些种子归纳起来就是四住地烦恼。阿赖耶识里面的这些烦恼种子尚未转化清净的缘故,所以随时随地会生起一念妄想、妄念,因此称它为一念无明;也就是说,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它是从阿赖耶识中与七转识相应的烦恼种子而来,并不 admin

2019-04-24

这是最主要的差别所在,烦恼障相应的气种子的断除还是其次的,主要还是在所知障。无始无明尘沙惑与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的见惑与思惑,还有一项重要的差异,就是与众生的觉知心相应不相应的差异。譬如《胜鬘经》中,胜鬘夫人向释迦世尊这样的禀白,说:【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 admin

2019-04-24

那不仅众生心中常常有这一种四住地烦恼,连二乘解脱道的圣者阿罗汉─阿罗汉们虽然断掉了烦恼的现行,可是他们没有断尽烦恼的气种子随眠─有时候遇到一些境界,仍然能够跟这四住地烦恼相应。譬如说毕陵尊者,他是一位阿罗汉,他每次看到恒河神,都会叫这一个恒河神是婢女,这时候就有慢心的现行,这就代表在这个境界当中,他的烦恼气种子随眠现行了,跟四住地烦恼相应了。另 admin

2019-04-24

意识与意根的基本不同,主要在于意识只作了别、观察、思惟、分析、归纳等工作,这些工作做完以后,再交给意根去作决定,作决定的永远是意根,但是意根未必完全依照意识所提供的讯息去作决定,意根往往依惯而作决定。二乘解脱道的修行,先要闻熏正知见,然后在闲静处深入思惟,再透过四威仪中的实际观行,一一比对识阴六识的不同,也比对意识与意根的不同,实际体验、了知意识 admin

2019-04-24

具体而言:色蕴以阿赖耶识[注1]心体为因,同时又以往世六识无明熏为缘,所以阿赖耶识与意根[注2]入胎而取受精卵,从母体中摄取四大以造眼、耳、鼻、舌、身五色根之扶尘根[注3]与胜义根[注4];有了五根之后,由于“外法光明所照”,则意根有念,于是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五尘(注:五尘指色、声、香、味、触),于五尘中则有意根所触知之法尘显现;因此,色蕴包含十个方 admin

2019-04-24

透过本会亲教师的解说法义内容,传达正法、闻熏正见、思惟正理,可以种下学正法的因缘,欢迎您收看。今天这一集要谈的是“五阴的概略内涵”,我们从《中阿含经》卷7第30经〈象迹喻经〉来说,经文如下: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 admin

2019-04-24

透过本会亲教师的解说法义内容,传达正法,闻熏正见、思惟正理可以种下学正法的因缘,欢迎您收看。我们继续上集所谈论:“五阴略说内涵”。其实五尘也属于五阴,因为人类都是具足十八界法的,十八界法合成五阴身,使五阴各有功能差别,故亦名为五阴身;五阴因为有功能差别而能令人一一反观其功能的界与差别,每一阴都各有不同的作用,分明可见,故名为身;合五种阴 admin

2019-04-24

透过本会亲教师的解说法义内容传达正法,闻熏正见、思惟正理,可以种下学正法的因缘,欢迎您收看。我们再继续上集所谈论的“五阴略说”内涵。一般学佛人初学佛时、或是久学而被未悟的大法师误导了,知见如同世俗人一样的执著意识觉知心自我,对于入涅槃就是灭尽十八界自我这个真实义当然无法接受、当然会大加反对。怪不得平实导师出版了《邪见与佛法》在书中详细揭 admin

2019-04-24

比丘者:知六更触、知、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眞,是谓比丘正观也。云何比丘觉?比丘者:知三觉(三受)、知、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眞,是谓比丘觉。】世尊藉著为比丘们说法的机会,要让大家了解到:“此生之中,观察、觉悟这个法,原来不知生死痈疮的根本,观察以后就能具足了知生死痈疮的根本。”所以接著说明,正观就是说:要了知 admin

2019-04-24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