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ㄧ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脱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断除这些恶习恶念。有情为什么会造作三恶道的恶业呢?因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时候,他就任性的凭着他的烦恼习气现行而去造作,以为这样子叫作自在;其实这个就是与烦恼相应,所造作的业都是生死业,生死业就不是自在的 | admin 2020-02-21 |
![]() |
那《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经文我们先引一段,是这么说的: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那么这一段我们先解说一下,就是说这个是地藏菩萨在跟世尊的对话,谈到说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也就是说习惯造恶的众生,他的这个恶业是一点一点地累积,可以到达无量的,有这样的习惯造恶的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如果养成布施的习惯,努力地一世一世做下去;就能逐渐满足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以及懂得三宝的尊贵,当做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起心动念开始思考: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行善而已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就会慢慢开始有修学佛教正法的因缘。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善事不去做,或者是做得还不够多,那么三乘菩提证悟的资粮,特别是证悟大乘菩提的福德资粮还没有满足的话,想要得到 | admin 2020-02-21 |
![]() |
那《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经文我们先引一段,是这么说的: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那么这一段我们先解说一下,就是说这个是地藏菩萨在跟世尊的对话,谈到说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也就是说习惯造恶的众生,他的这个恶业是一点一点地累积,可以到达无量的,有这样的习惯造恶的 | admin 2020-02-21 |
![]() |
在河岸边住了五百多户的人家,长久以来,他们都未曾听闻过跟道德风范、济世度人有关的种种事行;他们都是习气刚强,心性很难调伏的人,而且惯于以欺压的手段作为事业,贪欲重利、随性自快其心,极尽肆意而为之能事。世尊常常思念观察其中应该被度化者的因缘,了知这五百户人家因过去世所修的福德具足,此世可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就来到河岸边,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下。这 | admin 2020-02-21 |
![]() |
用斋后佛陀就升座为国王及所有的人民宣说佛法,这时在大众中,刚好有两个商人也在会中听法,有一个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之后,心中生起了欢喜心赞叹说:佛陀啊!您好比帝王,弟子们好像忠臣一样,佛陀您在讲佛法的时候,弟子们诵习宣达,让国王能够明白佛陀就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佛陀您是这样地尊贵,我们也应该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可是呢!同行的另外一个商人起了慢心,心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与福德,乃至最后究竟成佛。也许有人说:我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什么是了生脱死?就是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生从何来呢?从自己的如来藏中出生,父母只是提供藉缘,其实是自己的如来藏生了这个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一般人在世间,因为不知道善恶因果的道理,大多只是随顺业习而造业,所以到了要死亡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下堕到地狱、饿鬼道或畜生道去受苦,所以心里就会担心害怕,这也是一般人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解脱道中的有学及无学的圣弟子们的心中,已经没有这种担心了。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大乘佛法的修行也同样是依于涅槃而修,但是是依本来自性清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说:不管你安排的是港澳三日游、纽澳七日游、美加七日游等等,这是要追求快乐;可是在此之前或者之间要做什么事情?要努力赚钱然后取得旅费,要努力工作取得空闲,还要忙着考虑安排行程,然后加上旅游之中把大大小小的行李搬来搬去,然后拖着疲惫的双脚继续前进,加上饮食、睡眠等种种的不习惯,最后,还要努力吹嘘说:我玩得好愉快哦!结果落下来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去忙碌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业是什么呢?以往世来讲,譬如往世不断熏习种种无记法,也就是与善跟恶无关的法;譬如文学、艺术、乃至最会烧菜的天厨等等的技巧,都是属于与善恶无关的无记法;他熏习久了以后,未来世只要遇到往世熏习的这些无记法,他一学就会了!别人老是学不会,他只要学一种就可以通三种法;这就表示他过去世在这一类无记法的业行上,已经用心很久了。但这些无记法并不障碍他在此世的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与人类在共同环境生活的畜生道,其领受之六尘境界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以昆虫来说,诸位观众都可以想象,它所了知的境界相就只是那么狭小,即使以世间法来说,它们能够熏习到的法真的是很有限。乃至于比较大型的动物与人模拟起来,其所知之范围亦显得非常狭小;又譬如有许多爬行类、鸟类等,它们是直接把食物吞下去的,那它们所能领纳的味尘便十分有限,甚至是有苦受的;又 | admin 2020-02-21 |
![]() |
有不少人初闻内相分的法义,因为闻所未闻而往往不信,然而由经教中内六入与外六入的开示,就表示有六尘内相分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无始劫来的虚妄分别之熏习的力量,使得众生将自心所现的内六尘误以为是真实的外境被自己所缘取,因此对于内相分的道理就不容易信受了。今天透过六尘与六入相关法义的探讨,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自己识阴六识所摄取的六尘内相分都是自心所现,并非直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佛陀知道,他们在无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的报尽受完了以后,接下来就要到不好的境界当中,例如毛毛虫,这样一念不生的习性带着继续受生。所以非想非非想天的无常,是佛陀证实证知,意识心入住其中也是不能说是得到解脱的。对于诸行无常能够证知以后,对于诸行每一个法,也就是三界内的一切法----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自身五蕴的一切法----都要能够去看它是不是都是生灭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大乘行者当证得了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现观这个涅槃的清净性、无我性,所以大乘行者就能够转依这一个本来自性清净的涅槃,也就是真如心,重新来看五蕴十八界这些法,其实都只是一时的因缘假合,因此大乘行者对于这些法的不执着性,是因为实际的观照到它的幻化性;由于观照到它的幻化性,所以当然就能够由转依的过程当中,渐渐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而且这个调伏是究竟的 | admin 2020-02-21 |
![]() |
话说回头,关于亲证识阴的苦圣谛,关于确实了知识阴的苦集,而现证识阴的苦集圣谛;关于确实了知识阴之苦的灭除境界,而真实亲证识阴的苦灭圣谛;关于了知灭除识阴之苦的种种方法,而亲证识阴的苦灭道圣谛;这都是由识阴自己来作正确的熏习、思惟以及现观识阴的苦、集、灭、道四谛,都必须由意识心自己来作,不是由意根或者真心本识如来藏来作,经过意识的思惟与观行的结果,我 | admin 2020-02-21 |
![]() |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之前约略讲过五蕴,为什么要谈五蕴呢,这里再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之所以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 | admin 2020-02-21 |
![]() |
其他的光音天下来的众生,看他这样做,也好奇的学他来尝地蜜,结果大家互相学习的结果,大家都竞相的来取地蜜吃。这些光音天的众生吃了地蜜后,身体就渐渐变得沉重了,光明也渐渐地消失了;但是,又因为贪图五欲,所以也失去了神足通,飞不起来了,这些天人就留在这一个大地上。以后自然就有了日月星辰、白天晚上、一年四季的变化。光音天人会下堕在人间,也是由于食贪,由第一 | admin 2020-02-21 |
![]() |
而行苦就比较微细了,譬如人出生了,小的时候好希望赶快长大,后来进学校读书学习世间法,乃至长大以后为了探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开始接触佛法,每个过程都觉得很快乐!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快乐很好啊!为什么说它也是苦呢?因为快乐也是心行的一种,最后仍然会消失,所以叫作行苦;再怎么快乐终究都会过去,因为一直在进行而不可能是常,一切都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苦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陀说:不论是修学罗汉道的——也就是声闻菩提的从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或者是修学缘觉菩提的,或者是修学佛菩提道的人,只要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够常常去熏习、听闻甚深的法要,前面所讲的九种因缘、命会早夭的情形,就不会在这样的人身上呈现;因为这样的人,他就不会在这九种事件上面去费尽心思,而会在佛菩提道上去运用心思。这样,不论我们这一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