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同一个外境,为什么两个人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后来我想了一下:因为在西安的时候,每天习惯从温暖的旅馆走到街上,瞬间温度就从二十几度降到零下十度,所以我的皮肤已经适应了那种极度温度的这种差异的感觉,认为那个叫作冷。回到台湾以后呢?从机场走到外面温差变小了,所以相对而言就觉得这个也不怎么冷嘛!反而很舒服。那就要请问各位啰:“同样的一个外境,我 | admin 2018-08-09 |
|
漫漫生命长河,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无尽的时间,可是生命的品质却随着自己每一刻的选择与行为导致升沉不定,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为何升沉,完全无知,却还在麻木不仁中阿Q不已,而且每一次在茫茫大海中冒出头来的机会(喻指得到人身,乃至值遇正确的佛法)却依然被自己无数次的浪费掉,依然不知道自己何以升起,何以沉坠至底,或者知道了,而不能心得决定,百分之百的踏实,并且没有 | admin 2018-08-08 |
|
《华严经》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中之菩萨,始自初信位,末至等觉位,亦唯有五参善知识现出家相,而且多在三贤位中,所参学之地上菩萨圣僧,难得见有出家圣僧;智者由此以观,知过半矣!又:诸地菩萨大多于无量劫以来,世世出家难计其世数;然而后来为消除习气种子故,入地以后大多故意以在家身而弘扬佛法,欲藉此一身相而令众生不生尊重,轻蔑鄙视于自己,而自己则将渐次习惯于此 | admin 2018-08-06 |
|
第二个就是“正念住”,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心念还很粗,因为内住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当我们渐渐的有著内住的习惯养成的时候,这时候这个阶段,就称为正流或者正念住,让我们自己正念的心念流住不断,这时候我们的心念从粗渐渐就会调到细。譬如忆佛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开始轻轻的往内摄,而不会向外攀缘。但是这件事情,这样的一个意识心的调整,一定要一直反覆许多次 | admin 2018-08-06 |
|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圆满或者已圆满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 | admin 2018-08-05 |
|
意识刚出现的时候,就是在母胎的环境下安住,由于这个意识心是以这一世的胜义根作为依据,因此是全新的意识,不是上一世的意识;而也因为是全新的,他根本没有见过外面广大的世界,什么也不懂,所以他住在母胎的时候,会以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很习惯,从来没有感觉母胎里的空间那么小,不知道住在母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当胎儿的耳根功能逐渐完成,他也会渐渐地听到一些声音, | admin 2018-08-04 |
|
而我执呢?这个“执”这个字,指的就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的话,我们就一定要历缘对境,在每一个历缘对境的当下,把习气除掉才能够断除我执。除我执需要长时间的工夫,不过我们这里只讲断我见,那是因为要除我执的话,也仍然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 | 三摩地 2018-08-03 |
|
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与人交往中,遇到与自己的观点、眼光、做事方式不一样的,不假思索该说就说,该发脾气就发脾气,觉得不这样做,就说不过去!结果是,每次张嘴,话一出口,自己绝对会被人撂倒!那只乌龟被摔死了,只经历一次的痛苦,可是末学却是一次次地被撂倒,反反复复自尝苦果,头破血流了无数次,现在才知道反省,知道原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书本、观念上的知识;修行不是挂在嘴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汝今但当如前而诵!就依然按照水老鹤来诵了!这样诵的结果,自然不能令人离三恶道了!呜呼!这就是警示!阿难在世尚且如此,如果我们现在不去维护元典的严肃性、稳定性,真伪错杂着流传,总有一天,伪经驱逐真经!因为伪经更随顺众生的习气、戏论!君不见,因为伪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文字优美,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现在依然大量流通、而基本不见真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有心求证菩提的人,还是可以开始试著以小量钱财渐渐养成布施的习惯,因为布施时就会同时把贫穷与悭贪布施出去,未来世的证道资粮就会开始越来越具足,然后就能证法了。 读者若欲了知此段的详细解释以及殊胜妙义,请看真善知识开示的《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原标题:七种不损财物获大果报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我们在这一世一定要养成布施的习惯,到未来世就能够钱财不匮乏,并且也能继续布施。布施是列在菩萨六度的第一度,是菩萨六度的入手。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布施,乃至于吃饭后,碗里的残渣用水荡一荡,也可以用来布施给饿鬼道或是虫蚁;甚至对于其他众生之布施行,生起随喜心与赞叹,也都能够得福;这样看来,在这世间是很少有人无法布施的。一般人听到布施,就联想到是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有不少的佛教团体以及善法团体,都很认真的在做财布施、无畏施的布施行,这是很正确的方向,只要养成了布施的习惯,努力地一世一世做下去;有些人甚至还要再做上好几劫以后,才能满足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以及懂得三宝的尊贵;当做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起心动念开始思考说: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行善而已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到那时候就会慢慢开始有修学佛教的因缘了。反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其实像现代这种以经济发展为思考主轴,用旧即丢的习惯,是真的过于浪费资源,太不环保,太损福德。所以像世尊所教导的方式,能修补就修补,真的坏到不能修补了才换新,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作法。再来世尊又说: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修行人的住处有鼠、蛇为患,或是有壁虱、毒虫的话,就要去为他们除遣:把蛇、鼠、害虫灭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虽然这个人,过去世有这种布施的习惯,但是因为布施都是心态不对,所以不能得到财富的果报。因为经常布施,所以这一世,还是能够有布施的习惯。所以布施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相,来判断布施的因果 (原标题:布施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相,来判断布施的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他现在有许多财物,可是有人来乞求,他却没有发起要布施的心呢?那么这样子一定是在过去世,没有时时地熏习修学布施的缘故,所以使得他布施没有成为一种习惯。他这样子就会来诃责自己,诃责自己这种没有修学布施的心,他终不随顺不修布施的心;因此他知道,如果这一世没有再来继续修布施的话,就会长养悭贪。因此如果再碰到自己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或者已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著种种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另外就是,当自己意识起行的时候,往往会有心所法的随行;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就会带起什么样的心所法。例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可能是他的样貌、可能是他的声音,我们以前有的经验——这样的样貌、这样的声音我并不喜欢,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人,都还没有讲话,我意识看到他的时候,我带起的心所法就对他产生不悦的同时的起行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当我们在细观别人是怎么样发脾气的时候,在看别人——我们不要落在他发脾气的境界相中,我们先看他发脾气的时候,他的身行、口行、意行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我们能够常常去观照到别人发脾气的样貌,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发脾气也是多么的不好看!所以,如果说我们已经是很习惯了常常会发脾气,但是发脾气的时候不知道,然后发了脾气以后才后悔;我们可以先注意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