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他们习惯于欺诳和轻慢怠忽,因此心中有疑而不能信受佛陀的真实言教。佛陀于是变化了一个人,远从江的南岸踏于水面上而行走过来,河水只没至其脚踝而已,很快地就来到此岸,上了岸就走到了佛陀的面前,虔诚恭敬地头面顶礼佛陀。大众见了此景,莫不感到惊叹奇怪,赶紧问这化人说:自从我们先人来这江边定居已有好几世代了,从不曾闻见有人可以行走于水面上而不没顶的,你是何许人 admin

2020-02-21

譬如说:不管你安排的是港澳三日游、纽澳七日游、美加七日游等等,这是要追求快乐;可是在此之前或者之间要做什么事情?要努力赚钱然后取得旅费,要努力工作取得空闲,还要忙着考虑安排行程,然后加上旅游之中把大大小小的行李搬来搬去,然后拖着疲惫的双脚继续前进,加上饮食、睡眠等种种的不习惯,最后,还要努力吹嘘说:我玩得好愉快哦!结果落下来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去忙碌 admin

2020-02-21

如何来离开这个恶业力呢?想要离开恶业力,就要从身口意行修正下手;身口意行修正了以后,心性的习惯就会被改变;当心性的习惯被改变了,业就开始转变。由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业是定业,也可以说是不定业,而且不定业也能够变成定业,定业也能够转变成不定业。所以业的产生以及业的力量,大家了解以后,接下来该怎么修行,我们就了然于心了。所以证悟之后一定要转依如来藏的自 admin

2020-02-21

这个谈的就是说,一旦我们习惯,我们原先进入一个境界的时候,跟一个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生起初始的感受;可是这个初始的感受,居然会随着我们的习惯适应之后,它再也不是那样的感受了。就如同我们刚刚讲的,本来这个境界,我们刚入鲍鱼之肆的时候,理论上应该会觉得说:里面的腥味真的是腥臭难忍!可是为什么到最后,久了之后,我们完全闻不到了呢?其实从我们所受过的世间 admin

2020-02-21

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shè]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或饿鬼 admin

2020-02-21

以父母的生活起居习惯为主,调整你的时间表,给父母安排活动。切勿让父母适应你的时间表。13.给父母买东西。子女为父母买衣服、鞋子以及牙膏等小东西,都会让老人非常快乐幸福。带父母逛商场,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给妈妈买一只漂亮的茶杯,或者,给父母买本好书。14.下班回家时,第一件事最好是到父母房间问候一下。15.吃饭时,应遵循父母优先原则,给老人家先盛饭菜。16.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讲记:接着又向戒子开示:如果有人喜欢偷窃,偷到成习惯了,未来世的身体将会不好或有残缺,也会年纪轻轻的就没力气,使他不能造恶;并且也会成就恶名声,寿命也会渐渐减短,而且他所有的财物也会耗减,因为上辈子的财物都是偷来的,所以后世一定会在因果律的运作下不断的偿还别人,辛苦赚来的财物总是留不住。在乐于偷窃的那一 admin

2020-02-21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圆满或者已圆满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 admin

2020-02-21

现在的老板,同事,都很尊重末学的习惯,处处保护,也很感恩他们的。想找如意的工作很难找。想不工作全职修行但是又不得不继续工作?其实,就工作而言,很大程度是往世福德的兑现和世间工巧的展现。有句末学很喜欢的话是您的劳动报酬不是与您的劳动成正比,而是与您的劳动不可替代性成正比。就世间法上而言,菩萨应该要学习一切可以利益众生的善法,甚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 admin

2020-02-21

我们过去生贪惯了,生气惯了,无明笼罩惯了,所以这一生也是一样照那个习惯去做。如果我们今生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 admin

2020-02-21

亦如喜欢攀缘六尘境上之境界受,如眼见喜好之色尘境便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喜好音乐者口中便时常哼唱著弦律而不自知;亦如老人独坐时似无意识的抖脚,或如年轻人以手旋笔之动作而不自知,都是因习惯之养成后,意根又喜欢攀缘六尘境上之境界受的结果,以兹体验而证明意根末那之心行。由上可知意根绝非如从信法师所言: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称眼耳鼻舌身意。若一定要指出意根 admin

2020-02-21

所以去受戒时是有作戒,而成就有作戒之后,因为是以至诚心发愿受戒,这一世就会很小心的不敢犯戒,能够心不放逸,因此导致他的心习惯于戒法的禁制;因为习惯于戒法,后世虽然尚未受戒,心地自然就不会违犯了。心习惯于戒法的限制时,凡是犯戒的事就不会去作;习惯之后,未来世的清净种子还是会现行;种子现行时,自然不偷、自然不邪淫、自然不会妄语,虽未受戒而自然不犯,这叫 admin

2020-02-21

讲话随便讲或者欺瞒众生习惯的人,你叫他不打诳语是很困难的,因为已经习惯了,由习惯就会变成自然。像有些人他的习性,就喜欢把一件小事夸大成一件很大的事情,他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会伤害人,所以每一件事情到他嘴巴就会变成很夸大的事情,小事就会变成大事。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媒体上是最常看到的,而这样的人,我们教他行不妄语戒,其实是有困难的。我们既然是受持 admin

2020-02-20

所以我们要透过这样的精神来简择自己:最粗重的这个贪爱,如果断除不了,应该要怎么做?这世间人有时候对这个地方的执着很深,那就要开始养成布施的习惯。布施的习惯它可以透过一天一天,然后日积月累来作。譬如说:你拿一个钱筒,然后把自己想要布施的那个地方,就把那个钱财或是什么东西把它放进去;然后平常对于家中的物品,也作一些妥善的管理。什么叫作妥善管理?就是说对 admin

2020-02-20

再来若修善时,这里的若修善,当然就是修除原先的一些恶习惯,建立新的好习惯。我们经常说:好习惯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坏习惯是我们最坏的敌人。这一个习惯在佛法中来讲,我们用两个字熏习来称呼它。熏习当然是先要有一个能够受熏持种的如来藏,依于七转识----特别是依于能够修戒定慧的意识,来成就我们的染污心种慢慢地被汰换成清净的心种;这样的修行就是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行 admin

2020-02-20

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或饿鬼众生来得到受 admin

2020-02-20

这可能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点不同。譬如:我们到某某亲友的家里去,这个亲人、亲友为了热忱的欢迎我们,可能看到我们就说:唉呀!某某人来了,我今天杀一只鸡来请你,这个鸡多好多好多好。像这种情况,若我们是受了三归五戒的,要委婉的跟我们的亲友道谢,然后来辞谢这样的好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要由于我们的出现,而让众生遭殃。那样的话,这个众生的生命,就是我们跟亲友 admin

2020-02-20

虽然我们平常都习惯把禅宗称为宗门,把天台宗称为教下,所以叫作宗门教下,合起来叫作宗教;但是,只要是你依止着佛的教导、依止着佛的教示而修行,修行为了要干什么?为了要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至于能够如实的修行,而证悟了这个真心理地如来藏,证悟了这个宗谛之心,那这样子透过教说而去完成修行,去证悟这样子的宗——这个宗谛,这个就叫作宗教。所以,这个是佛 admin

2020-02-20

虽然我们平常都习惯把禅宗称为宗门,把天台宗称为教下,所以叫作宗门教下,合起来叫作宗教;但是,只要是你依止着佛的教导、依止着佛的教示而修行,修行为了要干什么?为了要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至于能够如实的修行,而证悟了这个真心理地如来藏,证悟了这个宗谛之心,那这样子透过教说而去完成修行,去证悟这样子的宗——这个宗谛,这个就叫作宗教。所以,这个是佛 admin

2020-02-20

但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愿意因此而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而自我节制呢?甚至还有一些出家人,只因为自己还贪食众生肉的业习难以改变,就故意忽视世尊在《楞严经》以及《楞伽经》当中的开示,从今而后,不得食一切众生肉的教诲,反而诬蔑佛陀在世时,托钵托到什么就吃什么,包括众生肉。像这样只为了自己贪爱鱼肉没有办法放舍,却顾不得说这是谤佛的重罪,这都只是因为自己性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