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亲证第八识而能够实践实相忏悔,他能够现量的境界当中观察、安住于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当中,让七转识能够依止于清净实相的第八识而行;能够这样亲见、能够这样证得的人,我们古时候大慧祖师有说,这样叫作真实的忏悔者。这个就是实相忏悔的总相义理、总相真义。因此,对于菩萨行者来说,第八识如来藏当中的业种的消除,就在这样接近两大无量数劫,也就是三十分之二十三的内 | admin 2020-06-08 |
|
[2]唯有师承自天竺密教的黄教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安慧、佛护及历代达赖喇嘛们,以及人间佛教的印顺等人,才会公然主张意识心不是生灭法。昭慧近年来摆脱印顺的意识细心常住说,另创业果报系统常住说,作为业种的收藏者,以她自己不知不证的业果报系统新说,取代佛所开示的可知可证的如来藏。这些人都是常见外道见的凡夫,因为以意识为常住法的我见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人所观的还要详细,你观察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也观察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我所…这样如实的现观以后,于真如法性的人无我具足了知,也能于蕴处界一切法中观察 | admin 2020-06-08 |
|
复于第三阶段依报身佛之智慧而说般若种智——究竟之中观。大乘种智般若,乃是报身佛为诸恶取空、拨无一切法之中观学者而说,消弭彼等与二乘人之争端,圆摄一切佛法,是故宣说缘起自性,令离兔无角之邪见。若有佛说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之自性,并说诸法缘起性空之自共相者,这一些法皆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地上菩萨还分断法执,也就是断所知障的无量上烦恼随眠;到达佛地的时候全部断尽,法执的随眠也就全部断尽了,所知障的随眠统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他的双具人无我及法无我的功德,究竟圆满了,这样双具人无我与法无我的中观,才是究竟的中道观。诸佛由于这种中观的缘故,所以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阿罗汉离这种境界还很远,所 | admin 2020-06-08 |
|
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非诸外道、凡夫所能评议;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于此菩萨僧眼前,悉无语话分;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其所说法,无上甚深,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一切凡 | admin 2020-06-08 |
|
】(长阿含卷八《众集经》)语译如下:【还有八个法,是说八种解脱:於有色境界中观察另一种有色境界的虚妄,解脱於另一种有色境界,这是第一种解脱。内心已无色法可触可知,住於纯属意识境界中,来观察一切有色境界的虚妄,这是第二种解脱。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六住位中于般若中观唯能名为熏习,不名为证,因为不能于般若中观起诸胜解及胜行故,所以不入胜解行位。一切种智圆满成就时,即能圆满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方得名为正遍知觉。而四种圆寂则是指: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体性是极为宽广的,不是二乘阿罗汉们能了知的;因为他们连如来藏都证不到,也没有想要亲证本识如来藏,连般若中观的根本无分别智都没有,何况后得智与种智的智慧呢?所以说大乘法所摄的异生性,是所知障所摄而非烦恼障所摄的,体性宽广,极不容易断除,而且函盖二乘烦恼障所摄的异生性。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只是解脱道所摄而很容易断除的: | admin 2020-06-08 |
|
】(长阿含卷八《众集经》)语译如下:【还有八个法,是说八种解脱:於有色境界中观察另一种有色境界的虚妄,解脱於另一种有色境界,这是第一种解脱。内心已无色法可触可知,住於纯属意识境界中,来观察一切有色境界的虚妄,这是第二种解脱。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复于诸法中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于中自生分别,然于空性而言,实无善恶净染可得;以住无所得正见故,得择法觉分。菩萨非以坏灭三界有为法而证菩提,乃于三界诸有为烦恼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是真精进觉支。菩萨于三界诸有为法中不生乐着,亦不愁忧烦恼;以证诸法唯心所现,实无所得,是故喜忧相灭,名为喜觉支。菩萨于诸法中了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缘于自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观此覆藏,犹如顶戴高山之重而覆于巨海之深;今观现时妄执藏密应成中观见之出家比丘尼,不思依正理作法义辨正,而宁以黑头诉状蛮缠,全不遵世尊所制出家戒律,以比丘尼身而于官府行诉讼者,干犯僧残重罪;又一而再、再而三对上地菩萨及上座长老提讼,故已成波罗夷罪,已失比丘尼戒体,已成贼住比丘尼,此即是讼习交諠之明证。--------《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 | admin 2020-06-08 |
|
复于第三阶段依报身佛之智慧而说般若种智——究竟之中观。大乘种智般若,乃是报身佛为诸恶取空、拨无一切法之中观学者而说,消弭彼等与二乘人之争端,圆摄一切佛法,是故宣说缘起自性,令离兔无角之邪见。若有佛说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之自性,并说诸法缘起性空之自共相者,这一些法皆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 | admin 2020-06-08 |
|
复于第三阶段依报身佛之智慧而说般若种智——究竟之中观。大乘种智般若,乃是报身佛为诸恶取空、拨无一切法之中观学者而说,消弭彼等与二乘人之争端,圆摄一切佛法,是故宣说缘起自性,令离兔无角之邪见。若有佛说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之自性,并说诸法缘起性空之自共相者,这一些法皆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 | admin 2020-06-08 |
|
---------------------------------------中文名如来藏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又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体性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空非有功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目录1如来藏概述2如来藏与十因缘十二因缘法的关系3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4如来藏与中观的关系5如来藏别名的涵义6如来藏的体性和七大自性7如来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观此覆藏,犹如顶戴高山之重而覆于巨海之深;今观现时妄执藏密应成中观见之出家比丘尼,不思依正理作法义辨正,而宁以黑头诉状蛮缠,全不遵世尊所制出家戒律,以比丘尼身而于官府行诉讼者,干犯僧残重罪;又一而再、再而三对上地菩萨及上座长老提讼,故已成波罗夷罪,已失比丘尼戒体,已成贼住比丘尼,此即是讼习交諠之明证。于此十习因之后,佛又开示六交报的内涵,于《楞 | admin 2020-06-08 |
|
另外,如藏密应成派中观,以意识心不执着名相,以此为中道,以灵明觉知心起见,以意识乃至意识细心、极细心为常住不灭的真心,此也名为我见,都是执取识阴中的意识为常。三缚结之第二为疑见,疑见者对正理、邪理、善知识、恶知识,无简择之能力而生狐疑,心不得决定;由于犹豫不决,就很容易错认恶知识为善知识,落于邪教、邪法之中而不自知。三缚结之三者为戒禁取见,由于凡夫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证悟前尚未伏除性障的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地上菩萨分断法执,也就是断所知障的无量上烦恼随眠;到达佛地的时候全部断尽,法执的随眠也就全部断尽了,所知障的随眠统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他的双具人无我及法无我的功德,究竟圆满了,这样双具人无我与法无我的中观,才是究竟的中道观。诸佛由于这种中观的缘故,所以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心经密意》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