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十一篇:蔡青利见道报告蔡青利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一心顶礼恩师平实菩萨回忆儿时,自懂事以来,便经常抬头望著天际……寻思著:“我从何处来?为什么要来?以后又要去哪里?”小时候乡下住家的厕所是在屋外六十公尺处;从厕所的小窗望出去,便可见远处高低隆起的墓地。我每每起身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时母亲的子宫是胎儿外世界的全部。眼根所见外色尘是外相分,如来藏则相对应现一模一样的似色相分,称为内相分。外色尘是物质色法,六识不是色法,故不能直接触外色尘,只能触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色尘。导师问:“经中说‘○○○○○○○○○○○’这句话怎么说?”我(○○○○○○○○○○○○○○)说:“这个道理和我之前○○○的道理是一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脑中对“生命意义、生死、世界宇宙”,疑惑终日,一心想要解决“心”的问题;虽然对此,自己要追求的也很模糊,但只知道那些怪力乱神的迷信、练气修仙的道法、以及种种算命风水,绝不是我所要的。因此自己私下也看了《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和一些禅宗公案及近代的禅宗思想研究的书,如:日本铃木大拙等人的著作(这还不包括对东西方哲学的书)。在熏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下午拜佛时,先向佛菩萨发愿,老师叫我们跪在前面、离圣像近一点,大声说出口;发愿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是要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并遵循世尊及导师之指派,于任何时、地、任何任务,以利益有情。且由性障中最难对治的一环发愿;久没上台作法布施,发现现在还是很怯场的,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此一性障还是很重;若不克服,纵有三昧、辩才,不敢上台布施,终是枉然。这是此次禅三之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四年的佛法熏习,使我对极乐世界很向往,也明白助念的重要,但若问我有没有信心往生西方?我则会说:“没有信心!如果能生到边地就偷笑了。”因为念佛的功力太差,习气又重,遇到境界起,心马上随境转,上下起伏不定。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的法,对自己爱生气的毛病,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只能怪自己的闻、思、修、定力不够。毕业后忙于工作、结婚、育子,一晃十多年就过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十一篇:周子全见道报告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韦陀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恩师萧平实菩萨摩诃萨、亲教师张正圜菩萨摩诃萨我大约在十年前开始想要修行,那时在一些外道的道场里学,例如:清海“无上师”、太极门……等。在这些外道的道场中,他们都宣称他们能教人明心见性,然而在学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十二篇:林明佳见道报告一心顶礼归命十方常住三宝一心顶礼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顶礼归命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一心顶礼归命大势至菩萨一心顶礼归命平实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归命监香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归命护三菩萨摩诃萨一、学佛因缘──所求果遂生谦恭是一个缺乏自信却十分功利的人,然而正因为这两个缺点,使能谦恭地信受佛法。记得小时候一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是故说印老至今仍然堕于玄谈中,三乘见道俱无,不入义学;何以故?声闻初果见道之后,闻佛说有涅槃本际,即知不堕断灭见故;印老否定无我性之如来藏已,必堕无因有缘之缘起性空断灭论故,佛说此名免无角法戏论之外道无因论也(详见拙著《楞伽经详解》第二、三辑论述),以此缘故导致印老误解大乘般若,将二乘法所说阴界入空之缘起性空法来解释般若,浑然不知般若所述乃是真如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总以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法门;觉得禅是很玄的,是哲学思想,很不实在的。当初进入正觉学法,只想学会无相念佛,没想过要明心或见性。可是学到约一年后,知见越来越具足,也了解若要修行佛菩提道,明心是唯一的一条路,否则无法入门修。而正觉讲堂,除了平实导师,还有许多亲教师等善知识,这么好的机会与环境,当然我在这一世一定得明心,而且更要精进。此生定要比 | 三摩地 2018-07-20 |
![]() |
2001年中元超度,导师亲自主持,当时深切感应到幼年夭折的大妹,情依不舍、难以自禁的在导师劝唤亡灵时痛哭流涕;之后却觉平和欣慰无比,确知亡妹已被导师超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人原是喜静不喜动,但学了无相念佛、拜佛,渐渐发现它具有瑜伽体位法对色身的功效,亦能将定力融入,愈拜愈轻虚灵妙,气机盎然,内不守空,外不住有,即空即有。但我更著重训练自己二六时中忆佛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示诲,令无疑滞。”六祖道:“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见。”智常禅师闻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三个公案,第一个僧人从空间上问什么东西比天地更大,第二僧人从时间上问世界开始之前和世界结束之后是个什么状态,第三个僧人问如何是无心,他们问的方式尽管不同,但都涉及到心性或者说佛性的问题。灵默禅师的回答很有意味,值得我们细心地去品尝。盖真如佛性无形无相,不即一切法,亦不异一切法;始终不离现前一念,现前一念即通三世始终;此性非动非静,然又不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庞居士的女儿灵照,修行也非常好。父女俩还经常一起斗机锋。有一天,庞居士问灵照:“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会?”灵照回答说:“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庞居士问:“你作么生?”灵照道:“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神赞禅师看了这一幕,含沙射影地说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说完,便念了一首偈子:“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本师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经卷,问道:“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神赞禅师道:“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我承蒙百丈和尚点化,已经得了个歇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赵州禅师在赵州观音院驻锡期间,生活极为艰苦。他的《十二时歌》就是对这段“村僧”生活的真实写照。直至临终前的两年,赵州禅师才得到燕赵二王的供养。现把赵州禅师的《十二时歌》录之于次,以激发后代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学人往往从外道断、常二边之见的角度,来理解真如(自性)与诸法(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生灭之外有一个不生不灭在,在现象世界之外有一个所谓纯粹的本体世界在,在生死之外有一个涅槃在。这僧之所问,其落处正是这二边之见。惜乎其知见太甚,虽得法真禅师的点拨却不肯回头。及至回头,已追悔莫及!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此想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傍有窃法者!”吕洞滨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黄龙禅师指着他,大声呵斥道:“这守尸鬼!”吕洞宾非常自得地说道:“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黄龙禅师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一听,非常惊讶,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此想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傍有窃法者!”吕洞滨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黄龙禅师指着他,大声呵斥道:“这守尸鬼!”吕洞宾非常自得地说道:“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黄龙禅师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一听,非常惊讶,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甚好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如识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所以道,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身。何故如此?为法身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省念禅师示寂于北宋淳化四年(993),临终前,曾说偈辞众云:“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 (原标题:138首山省念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