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1、杀生戒不杀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用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这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动。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 三摩地

2018-07-23

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 三摩地

2018-07-23

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三戒四戒而受。或受少分戒:一戒二戒而受。此五戒者前四为性戒,犯者不唯得戒罪,亦须未来世中受彼性罪果报。若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若不受戒而犯者,虽无戒罪果报,仍须受性罪果报;如恶意杀人者必下地狱受苦,苦尽返生人间,尚须于缘熟之时,意外枉死于被害人手中。 三摩地

2018-07-23

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这样开示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根据佛陀圣教开示,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怎么样才可以继续出生在人间呢?佛陀开示说:要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饮酒食肉,要远离无明,要远离无因无果的邪见,并且对三宝有正信,如果能够大略地修学这些善业的话,就可以继续出生为人。如果在生时,具足修习了十善业的话,就能够往生到欲界六天,去享受天福。而如果具足修习了十善业,然后又加修了四种禅定的话,就 admin

2018-07-23

所以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来,知道这样种种因缘以后,唯一能够作的就应当是自己,自己可以受三归,自己可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是自己可以不受他人所限制的;自己也可以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就算是你觉得困难,但是作久了就不难。像很多吃素的人,他也不是生下来就胎里素,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胎昧,也作不到胎里素,或是说没有胎昧,他也不一定会胎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来,知道这样种种因缘以后,唯一能够作的就应当是自己,自己可以受三归,自己可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是自己可以不受他人所限制的;自己也可以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就算是你觉得困难,但是作久了就不难。像很多吃素的人,他也不是生下来就胎里素,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胎昧,也作不到胎里素,或是说没有胎昧,他也不一定会胎 三摩地

2018-07-23

正业:除了色身所作的三种妙行(不杀生、不窃盗、不淫),种种其他的身体恶行都远离、除断了,不再造作了,不与身恶业聚合,不与身恶业相会了,这就是正业。正命:对于色身的生存没有了无理的欲求,不以很多的欲求而无厌足,也不造作种种伎术咒说的邪命方法来存活色身;仅以合乎佛制的方法求得所需要穿着的衣服,不用其他违背佛制的方法求得衣服;也以正确的方法求得饮食、床座 三摩地

2018-07-23

此戒摄属重戒中杀戒延伸出来之轻戒,也就是希望把不杀生改为更积极的护生。但是对于放生的情形我们得要以智慧来简择,因为放生的重点乃是基于‘慈心’为出发点,慈乃与乐,悲则拔苦,放生业乃是给予众生生命的安乐;一般众生最宝爱的就是这个五阴的命根,样样都是基于保护自己的生命为优先。此生命对于菩萨来说是道器,也就是能够行菩萨事业的工具,菩萨对于生命也是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受戒后不杀生,所以不吃众生肉,也不喝酒;他们却每天奉上大鱼大肉及种种酒来,你可就麻烦了,所以要次报妻、子。并且奴婢、僮仆也都要沟通过,让他们起欢喜,才不会在你受戒之后,做事时常常让你为难。这些人都没有意见了,还要再向国王报备。国王也允许了,才探询已经出家、也发了菩提心——已发菩萨愿的僧宝,请求他传授优婆塞戒与你。这表示传授一生受的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受戒后不杀生,所以不吃众生肉,也不喝酒;他们却每天奉上大鱼大肉及种种酒来,你可就麻烦了,所以要次报妻、子。并且奴婢、僮仆也都要沟通过,让他们起欢喜,才不会在你受戒之后,做事时常常让你为难。这些人都没有意见了,还要再向国王报备。国王也允许了,才探询已经出家、也发了菩提心——已发菩萨愿的僧宝,请求他传授优婆塞戒与你。这表示传授一生受的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说到这里,我们就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佛说的八关斋戒呢?《增壹阿含经》卷38:【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八关斋法?一者不杀生,二者不与不取,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过时食,七者不处高广之床,八者远离作倡伎乐、香华涂身。是谓,比丘!名为贤圣八关斋法。】佛在经中为我们开示:八关斋戒的内容就是受持了以下这八个法。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希望把不杀生改为更积极的护生。但是,对于放生这件事情,菩萨必须以智慧来作拣择。佛教中的放生,是以慈悲心为出发点,所谓慈是与乐,悲则是拔苦。因此,真正的放生乃是给予众生生命的安乐。一般众生最宝爱的就是自己这个五阴命根,样样都是基于保护自己的生命为优先。因此,慈心不杀的重点,是以给予众生生存、安乐为最主要之考虑。菩萨如果遇到有杀生业的时候,应该尽 三摩地

2018-07-22

在归依成为佛以后,佛还会交付给,应该要持守五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为什么一定要持守五戒呢?因为戒是保护我们自己,不要去犯下罪业,所以戒的功能是防恶止非。就好像在高空作业工作的人,他必须要在身上绑一段安全绳的意思是一样的;佛有了戒之后,就能够止住身、口、意三业所犯的各种这个罪恶。所以五戒,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不管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戒是摄属于重戒中的杀生戒所延伸出来的轻戒,也就是希望把不杀生改为更积极的护生。但是,对于放生这一件事情,菩萨必须以智慧来作简择,佛教中的放生是以慈悲心为出发点,所谓慈是与乐,悲则是拔苦,因此真正的放生乃是给予众生生命的安乐。一般众生最宝爱的就是自己这个五阴命根,样样都是基于保护自己的生命为优先,因此,慈心不杀的重点是以给予众生生存、安乐为最主要 三摩地

2018-07-22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劝导众生都不杀生。出家人假使想要达到这一点,最好不要当住持;若是当了住持就难以避免杀生了,有时常住大众说这里有许多蚂蚁,这一铲子下去会死掉很多,那该怎么办?还是得要下令铲除,自己挑了这个业,下辈子就要损减一些寿命。不过菩萨为了成就弘法大业,也就无所谓了,全以弘法大业为重。这也是说:在事相上得要自己衡量。若能施与众生无畏,果报就是长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如果我们受持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等五戒,众生会知道从今以后我们就不会再去恼害他们,所以能够让众生离开被我们所恼害的怖畏,并且不再怖畏我们会因为酒后乱性,而对他们造作前面四种杀、盗、淫、妄等等恶业。而且,因为持不杀戒,是对所有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发起誓愿,从今以后不再去杀害任何一位有情众生;所以,持不杀戒的功德果报,是从所有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利人的戒相来看,假如说,某甲受持了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戒,而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的缘故,某甲不犯其中的前四项,未来世就感得不被众生侵扰的一分或多分的果报,当然这就是有福庄严。而最后一项的不饮酒,看起来对利益众生而言,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律己而不饮酒的缘故,所以某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菩萨来说,十善业道是属于积极面的行善,因此菩萨看待十善业道应该为:一、不杀生,而护生。二、不偷盗,而布施。三、不邪淫,而净心。四、不诳语,说实语。五、不两舌,善调和。六、不恶口,常慈语。七、不绮语,言。八、不贪爱,利众生。九、不瞋恚,常慈悯。十、不愚痴,勤修慧。十善业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础,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中开示:如果于十善业缺漏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5条/8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