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儿子修了善法,他的父亲却做种种不善恶业,但是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种种善事,所以能庇佑他的父亲不会坠落三恶道。〖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的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们说四积阴德五读书。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不对呢?这个当然是对啊!但是,那这样子是不是祖先所作的善业由子孙来继承,祖先所作的恶业,必须要由子孙来承受;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的意思就是这个样子。但是那这样子,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世间因果的道里,有没有道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前作善不善不失罪福业亲近黠慧者不失往来业圣众中善语不失语言业知恩报恩人不失所作业善业为端正不善为鄙陋二业皆有报必定实得果世尊尔时说是语已。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伽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佛说金色王经> 相关推荐:布施三根本及果报较量http://www.sanmodi.cn/yingyin/show-923.html菩萨布施无畏惧htt | 三摩地 2018-07-22 |
|
意思是说,指凡夫异生或者是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一切菩萨,不论他们的分段生死是已经断尽或者还没有断尽,他的如来藏心体当中,都含藏着还有善、不善业的异熟果报(种子)存在,会引生未来世的异熟果,所以称为异熟识。二乘的圣人,虽然可以断尽分段生死,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离开变易生死!他们为了害怕分段生死的苦,所以在舍寿的时候,就取证了无余涅槃。那(通教)菩萨阿罗 | 三摩地 2018-07-21 |
|
《成唯识论》里面说阿赖耶识: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成唯识论》卷二)意思是说:有情众生在前生造业熏习业种,于阿赖耶识中而得以摄藏起来,到了一期生死终结的时候,祂所藏的业种,能够取酬偿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恶业异熟果报。总合来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正觉同修会——目录一、依持身之功德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二、如来藏是七识之俱有依故说如来藏是阿赖耶识三、由如来藏出生十八界故说如来藏是阿赖耶识四、由真如含藏诸不善法故说真如即是阿赖耶识五、由真如双具有为无为故说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六、依圆成实性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七、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八、真如与如来藏之关系全文导读如来藏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1-1,p.18)(二)如来藏具有圆成实性。《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1-2,p.24)(三)如来藏是七转识之俱有依。1.《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helli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着种种戏论诸熏习故。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No.671入楞伽经(卷7)T16,p0556b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三转法轮《入楞伽经》曾开示: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入楞伽经》卷七)解释如下:如来藏是善与不善的根本因,依其个人所造的善业与恶业,而作为六道轮回的因缘,就好像是能歌善舞来娱乐宾客的人,可以变出种种不同的技艺;由于众生有如来藏为因,依其善业、恶业,才有五道的生死轮回存在。由此可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何以故?世尊,刹那刹那善不善心,客尘烦恼所不能染。何以故?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由有烦恼,有随染心,随烦恼染,难解难了;唯佛世尊为眼、为智、为法根本、为尊、为导、为依,如实知见。《大乘密严经》卷中阿赖耶建立品第六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 | 三摩地 2018-07-21 |
|
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因根本故,说诸比丘犯有二种:一者身犯、二者口犯,无心犯也。如是戒者,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譬如钻火,有燧、有力、有干粪草,然后得火,若少一法则不得火;戒法亦尔,如是戒者,若得、若舍、若持、若毁,皆随于心;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若复有人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名如法戒。若从他得,名为受戒。若离戒受有功德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彼佛国土无诸恶趣老病衰恼不适意苦,亦无不善恶业道名;彼国众生色力寿命、五欲众具皆悉快乐,胜于他化自在诸天;彼诸众生纯一大乘,诸有修习善根众生皆集于彼。胜鬘夫人得受记时,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十受章〉第二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懦,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舍利弗,若人除舍如是不善贪著事者,于我法中出家求道,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于毕竟空法不惊不畏,是人尚为断诸法故勤行精进,何况如是不善贪著,谓著我、著众生、著人、著法!是人为断诸贪著故,但勤修习无相三昧,于无相三昧亦不取相。是人通达一切诸法相皆是一相,所谓无相。舍利弗,是则名为于圣法中柔顺法忍。得是柔顺法忍,乃名是我弟子,能消供养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