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综合前面这两段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说: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者,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造不善业。唯愿世尊。听我忏悔。佛言。我已受汝忏悔。汝今当知。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解脱生死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摩登伽经)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不益前人名为恶说。何故不益前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处众生善根淳厚,如《大乘宝云经》卷4:【中国众生利根聪哲、诸根明了智者称叹,堪受所说善不善法,深解意趣,堪为诸佛甘露法器。】三、诸根无缺:乃是此人心性不是愚钝者,也不会固执不化而愚痴重者,且信、进、念、定、慧五根具足无缺者,名之为诸根无缺。或者说没有身心残障,如耳根不具则不能闻法,身根、耳根……等功能良好健康,并没有瘖哑盲聋等业报所遮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后能够远离末那的种种不善性,那个叫八地菩萨。真正于法界中受职法王子位子的,是十地菩萨,所以以这样来看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好去衡量,好去接受他人的称誉,真的不堪受这些称誉。也更没有什么好说自己是怎么样,这样来跟其他的菩萨相比。因为呢,菩萨道一定是从最高的位置来衡量,不是你现在还在三贤位的日子,就自己无知地赶快要去衡量别人,要去和他人来作比较。因此只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即使从悟后的心境历程来看,还是有诸多不善,你还是没有办法在身口意你的戒行,所以对于过去所造的不善业,让众生受到了许多的苦楚,我们现在就把这些不善业,以对众生的四摄法、以担负起整个时代的工作来偿还。那戒行什么时候会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你会在二地的时候成就,那能不能提前呢?在佛道的进程中,这不是很容易的。可能呢,有人可以戒慧直往。戒,是说他的戒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地方你所经历和熏习的都是各种不善的作意心所来侵扰,所以你已经建立了不善作意的认知。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当下不一定会承认这个不善的作意是对的,可是你了解它的内涵。所以说,即使你想还是宁可不要去了解,假装不知道啦,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在那个罪恶世界里,你就是会了解杀人啦、放火啦……这些恶事,而且大家都觉得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当中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过去世持五戒、修十善业,如来藏就帮我们变一个人身或者天身给我们;如果我们过去造恶业,现在实现的因缘到了,如来藏就帮我们变一个畜生身或饿鬼身乃至地狱身给我们,不是每一世都一直当人的。因为佛陀有大神通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是菩萨摩诃萨眼见色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眼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眼根。是菩萨摩诃萨耳闻声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耳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耳根。是菩萨摩诃萨鼻嗅香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鼻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本身,也是缺乏修定的知见,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如果他已经当了师父,或者当了佛法的老师,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正确修定的知见,听到学人问他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乃至念佛三昧,结果他就迳行否定无相念佛,就劝这个念佛人说:你不要去学那个无相念佛,你不要学念佛三昧!结果他这个行为,其实是障碍了这个学人,而且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修定该有的知见,障碍了很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北传杂阿含659(七)经记载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北传杂阿含力相应678(六六六)记载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在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云:五根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开示说,因为菩萨有大悲心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显扬圣教论》中云:「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一时俱转,亦与客受及客善不善无记心法俱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一缘转故。」从《显扬圣教论》这一段文字的开示中可以知道:精进是善十一心所中的一个心所,是属于善法,其体性是善性,而如来藏于因地是无记性,无记性就是非善非恶,所以因地如来藏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离过清净。故名梵行。(原标题:精进-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布施胜过慳贪;诚实胜过妄语。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但恶人执著於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鬆动。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狂奔的马,要靠韁绳控制,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韁绳,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不是那手持韁绳控制马儿的人。」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者名日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乘人不善于观察生老病死,因为人之所以出生,是怎么出生的?那个因缘与过程都不善于观察,他们只知道因为无明、因为业种,所以不断的出生,但是无明和业如何导致在人间受生成长以及出生?这些道理他们都不懂。但是菩萨能善于观察如何生?从如何投胎到入胎以后是如何出生的?为何入胎后就能生长?菩萨都善于观察。不但善于观察,菩萨还要善于为人解说,所以这个生与死,我们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梵網經》卷2【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優婆塞戒經》卷7〈24業品〉------------------------------------尸羅:清涼「言尸羅者,謂能寂靜毀犯淨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