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应当想说:将来佛国成就是千大千世界,总共就有十亿个小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这小世界里面有人、有畜生,有饿鬼道、也有地狱众生,往上还有天人、阿修罗,种种这样的人、天都在。我只会只有需要度几位,几十位、几百位,几千位、几万位,乃至于更上一个有量的、一个看起来我这一生好像勉强想得到的数量的众生吗?当然不,应当想说:释迦牟尼佛在作菩萨当忍辱仙人的时候,能够度憍陈如那一 admin

2020-02-21

比方说大家会耳熟能详的许多的诗词,比方说有一句的诗词,谈到国的赤壁之战的事情,会说到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或者又说,好像是把天地间跟这个明月一起伴着你,然后,你一笑之间把所有的事情置之度外;像这类型的事情,其实它具体而微的展现了老庄的精神。好,那这些精神当然就是说,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讲,如果它能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更知足的话,那也不是什么坏事。 admin

2020-02-21

但事实上非如是所言,如界中之无色界天人,是属无色蕴无色身之天人,也称为有情,其也有意根,命未尽了,只是无色身尔,常劫处于定中,属无色身之天人。因此意根非是色法,属心法,但为与意识有所区别,乃取其音译为末那,即是大乘法之第七识意根末那。阿含经常云: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缘法尘而生意识了别,意根是意识的俱有依,若无意根缘法尘,便无意识了,因此在五无心位中 admin

2020-02-21

神之格思有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不管众生多么罗嗦唠叨,今晚对同一件事情一问、再问、问了,明晚又来问,欲界天神还是会同样有耐心地去指示。天神都不会厌烦,会厌烦的神是鬼神;会生起大瞋心而用大火、大水来惩罚人类的都是鬼神,不是天神,所有欲界天的天神都不会对众生厌烦或厌恶,更不会借故处罚人类。譬如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婆,刚才这位天神降乩为她讲了一大堆,问她:知道 admin

2020-02-21

有许多人在学佛一段时间之后,了解到心中生起了无明烦恼,是去造作身、口、意恶业的根源;因为已经深信因果,所以就很担心造作了恶业会下堕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开始努力地想要降伏烦恼,认为降伏烦恼是修行的首要工作。在禅修的道场中,大都会教导打坐数息的方式来去除念头以及烦恼。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是修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是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这边意思是说:身有业,也就是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业。不论是身或口所作的各种恶业道,如果是从贪所引生的就称为嫉妒的恶业道,如果是从瞋所引生的就称为瞋心的恶业道,如果是从愚痴而引生的就叫作邪见的恶业道。这十恶业道综归来说,无非就是从贪、瞋、痴所引生的。如果有贪、瞋、痴而只在心里面,没有付诸于实行,没有 admin

2020-02-21

因为经由前面的讨论,大家可以了解持戒以及持戒之后修学种种善法,可以自利利他与庄严菩提;但是这里面,大家也会很关心一个议题,那就是这些种种的功德与福德,虽然可以带到未来世去,可是出生在下一世的时候,有隔阴之迷,那如果在下一世还未受戒之前,就造作了与恶道相应的业,那岂不是很危险!当然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懂得无作戒的道理,大家就会比较放心了。 admin

2020-02-21

因为恶友与邪见的问题非常大,他不仅让修学者无法成就乘菩提,同时因为修学的方法错误,通常可能有未证言证之风险存在,也有可能以邪见来误导其他众生,或者毁谤正法,断了自他的法身慧命,那后果就非常严重。因此世尊也特别再叮咛要令诸众生,远恶邪见,也就是不仅自己要能够远离恶友,还要教导被误导的众生都要离开恶劣的邪见;因为邪见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也极容易扩散 admin

2020-02-21

虽然是大乘要真见道所说的,可是在我们还是新学菩萨,还是优婆塞、优婆夷的时候,对于戒的持守也要有这样不放逸的精神;不是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我现在先睡饱了,再出去行布施、行四摄法,不是这个样子!要很清楚地能够知轻、知重,哪个事情摆在前面?哪个事情摆在后面?是人天乐摆在前呢?还是菩提乐摆在前?自己要有很清楚地、很正确地简择。佛又继续说:若先不知作已得罪 admin

2020-02-21

------《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33集增长菩提种子>郭正益老师 admin

2020-02-21

我们再来看到第个法:就是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因为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我们成佛它的一个必然性,《法华经》有说:如果一个人即使是用散乱心来到这个塔庙之间,他这样一称南无佛,就是称佛的名号或是称佛,然后这样就可以成就佛道。因为以佛眼来观察他未来的果报,就是最后会成就佛果。我们知道这样的道理以后,就知道因果它是如实,因果是不二的。以这种礼佛的因,即使是心没 admin

2020-02-21

如果菩萨在生活上产生这样障碍,就不容易可以持续这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而且在这部经里面又有提到:于诸众生,起嫉妬心;见他得利,心生恼热;见他失利,其心欢喜。所以这样的话,果报在势力上你就会减损,你的威德就会减损等等。因为一切的众生,他所作的就是过去的因以及结今世的果。那菩萨在于世间一样是如此,如果我们心和众生并没有共同心,并没有想要同事、利行,而 admin

2020-02-21

又或者是说,明明这个世间,整个的界轮回、整个的有情世界之所以构成,就是因为有情各个都有自己的如来藏,因为如来藏的种种的功德受用,然后他现起了万法之后,所以才叫作界唯心,万法唯识。可是如果是一神教信徒的话,他只能够动不动就跟你讲,一切都是上帝所造,乃至于说他目前的起心动念,都是上帝让他要这样作的起心动念。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可能会觉得这样子谈下去 admin

2020-02-21

、要修慈悲心,才能生起忍法来。如果能以悲心来看待对方,觉得对方很可怜,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他们离开无明之苦呢?有了悲心,然后生起慈心,愿意给对方在法上得到安隐快乐,这就是慈。有慈有悲,对于五浊恶世众生就觉得堪忍,如果慈心不够、悲心也不够,就无法忍受五浊众生的恶劣,舍报时就会说:我发誓绝不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了!只有觉得众生堪忍,才敢发愿证悟之后再来 admin

2020-02-21

】这告诉大众两件事,一者: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的时的很久远,要经过大无量数劫以后,才能成佛。所牵涉到的:要如何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尤其是意行的部分,最不容易防护,只要心不在正念而到处攀缘,就已经犯戒了,所以没有不犯戒的菩萨。可是菩萨受了菩萨戒以后,犯戒也胜过于外道,为什么?因为外道无戒可犯。又菩萨犯戒应该视其所犯轻重,作对首忏、对众忏。对首忏:是 admin

2020-02-21

在当时已经入初地的须菩提,也有被授记,但是他还需要再供养百万亿那由他佛之后,才能够成佛;这个时间是当时法华会上,被授记的大弟子之中,最迟、最长远的。而其他的大阿罗汉,例如大迦叶尊者,却只要再供养百万亿诸佛之后,就可以成佛了;另外会更快成佛的,譬如论义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他只要再供养两万八千亿诸佛,就可以成佛了。在《妙法莲华经》的〈授记品〉中有记 admin

2020-02-21

个慢是慢过慢。慢过慢的意思是说,他的慢心是在有过失的慢心上面再增加另一个慢心。譬如第一个慢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第二个慢是和人家一样平等而自称胜过他人,第个慢则是更增加了另一种过失:明明是输给人家,却反过来说自己是赢过人家。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本来就应该说是不如别人,假使说自己和别人相等,就已经算是有过失了,他却反而说自己是赢过人家,这里总共 admin

2020-02-21

接着,我们继续从第辑第85页开始说起,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者具足念心。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 admin

2020-02-21

、不取相戒。不取相戒的意思,是说他以道共戒摄心而住。一般佛子受持戒法都有戒相----那就是从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式叉摩那戒、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等等一切戒都有戒相,规定人们不可以做什么,或必须做什么,都有戒的表相。但是找到如来藏以后,他发觉到这些戒都是因为五阴而有,而他从实相心的立场来看这些戒,认为这些戒其实对他没有意义,所以他就以道 admin

2020-02-21

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昧分〉卷8中的开示:云何惭愧?所谓常愧于他,亦惭自身,住于一切不善法中故常惭愧。住惭愧已,远离一切无惭无愧。除灭不善,思惟善事,荷负重担,体性清净,终无毁犯,他不能谤。因此,对于自己的不如法行为,心怀惭愧心,乃至菩萨都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常怀惭愧虚心学习。这样对于自己的戒行,乃至种种修学的成就,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