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是引用自《杂譬喻经》这一部经典,因为《杂譬喻经》相似的经名这样子的佛典有很多种,那这一部的话,特别是后汉大月支的沙门支娄迦谶所翻译的,这取自于这部经的第十一则。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昔者兄弟二人居,大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谊,弟爱家业 | admin 2020-02-21 |
![]() |
三、思念男子类23、内喜态——女人见男子来,欲迎还拒,吊人胃口,外面表现不屑,内心却莫名其妙地欢喜。24、贡高态——女人贡高,自以为是,憎恨、嫉妒他人,不随喜他人一毫之善。25、佯慎态——女人想得夫婿,见面时,又假装愤怒,表现出不可亲近、孤傲的样子,欲擒故纵,以自抬身价。26、愁悔态——女人见夫婿来,假装生气,而男子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因为这些法义与“断我见”证解脱果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对于这些法义有正确的了解,那对于我们在佛道修学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平实导师《阿含正义》这套书的副标题----唯识学探源,亦表示在《阿含经》中 | admin 2020-02-21 |
![]() |
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包括要归命三宝、供养三宝、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以及修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的增长和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作为进修佛道的基础。......什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中的开示: 【汝等当知,五欲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异,如逆风执火,愚夫所习,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 因此从上面所引经教中的开示可以知道,众生所贪爱的五欲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界,同时根深柢固,并且“如逆风执火”,非常危险;甚至在经 | admin 2020-02-21 |
![]() |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有这样子的佛吗?十方诸佛没有一位是因为亏负众生而成佛的啊! 所以正觉讲堂一贯的教导,就是必须先将自己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该尽的义务先把它作好,再来谈如何地修行,如何地为佛法作事;这其实就是依循着世尊所教授的,圆满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云:〖‘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 | admin 2020-02-21 |
![]() |
大师姓德,从事这一行三十余年,圈内很有名气。在火车站接德大师吃过午饭后,富豪开车载[zài]着大师前往自己的住宅。一路上,如果后头有车要超,先生都是避让。德大师笑道:开车挺稳当呢!香港大师观察着一切。富豪哈哈一笑:要超车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误他们。行至镇上,街道更狭窄了,富豪放慢了车速。一名小孩嬉笑着从巷子里冲了出来,富豪脚踏刹车堪堪避开。小孩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出家人摄取已经往生的比丘生前的所有的财物,这是从什么人那边得了罪呢?罪会产生,一定有对象,没有对象就不会有罪,所以前面说的有三种戒罪:根本罪、方便罪、成已罪。乃至说:如果没有成已之罪,根本罪就不成立。这是因为罪的成就,一定是有受损的一方,比如说身体受损、财物受损、名誉受损等等。所以得到罪业的时候,一定已经有被得罪的人,也就是一定有受损的一方。比 | admin 2020-02-21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97集偷盗之释疑>周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 | admin 2020-02-21 |
![]() |
报果、余果是依于三归五戒、四种如实修行而有的果,是指善业;善业有善业的善报,乃至善报之后的余果、余报;恶业当然也有恶业的恶报,乃至恶报之后的余果、余报。 我们这里就先举《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在卷6的经文当中说,布施的相反就是贪财;我们就以一个反面的----一个负面的,来解说前面所说的五果当中的报果和余果。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佛有说到:【或有菩 | admin 2020-02-21 |
![]() |
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财产;这就是不杀与不盗,接着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语。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 | admin 2020-02-21 |
![]() |
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哪些事情呢?世尊接着开示说:【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近善友、三者不贪著财。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维。亲近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著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 | admin 2020-02-21 |
![]() |
到底什么样的布施才是正确的布施?这个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所布施的对象为何?第三个部分:布施有何果报?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受益。这样的布施可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所谓的财施,就是拿自己的钱财、拿自己的物品—譬如衣服、饮食、卧具、汤 | admin 2020-02-21 |
![]() |
】佛告诉大众:我以前在灯光如来所,于七万岁中对三宝作种种供养,譬如供养衣服、饮食、床、卧具、医药等等不虞匮乏,乃至于灯光如来般涅槃后,于七万岁中,供养灯光如来形像、如来舍利,并且烧香、燃灯、悬缯幡盖,无所乏少。可是以此供养所得的福德,只是作为世间生死有为福业而已,并没有想要解脱于生死。波斯匿王,当时我所作的种种福德到现在还有剩下吗?一点也没有剩下,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要来说,他提到生命意义的省思,我们就要来探讨,佛法本质基本上就是在探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实相,探讨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实相就是三乘佛法的真实义。三乘佛法的真实义就是什么呢?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意识觉知心祂与处处作主的意根,这个不是本来就在的,而是被出生的。那么能出生的是什么法?能出生的法能够出生这样一个有见闻觉知的法,然后有处处作主的行相,那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看见心里有恐怖的人,菩萨应该去救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恐怖的事,这样的菩萨可以成就三施的功德,只是多寡而已。譬如有人得了重病,急需一笔钱来开刀治病,菩萨看到这样情形,就会布施钱财,像这样的布施就是财施,又譬如有人,对正法或者外道法无法分辨,心生旁徨、恐惧,菩萨看见了,就为他人解说:什么是正法?什么是外道法?正法与外道法有何差异?并说明在正法护持,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我们开始信受佛法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来归依三宝。有些人就会怀疑说:我归依三宝,要怎样才会比较好呢?有些人归依三宝也不一定好。这就是一个归依三宝前所应该要认知的一个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归依的时候,要有一些认识,也要有一些作法,这些认识跟作法就会让我们未来能够在归依三宝之后,能够逐渐万事如意。譬如在经典中它有说:【(佛告慈氏):复次于无始际生死轮 | admin 2020-02-21 |
![]() |
不说世俗人,说出家人好了:有的人出家后不必去外面托钵,道粮无缺,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有的人要很辛苦去托钵,一天下来可能大概就只够三、四天的道粮;三、四天过了,他又要来托钵了!这就是往世所修的福德不够。有的人在世间法上的福德很足够,但是当他想要修学了义究竟正法时,种种障碍就出现了。他在正法当中也不能净命而活,得要想出很多种办法,才能够继续安住下来;所 | admin 2020-02-21 |